温州制造业迎破产潮 “鞋都”落寞

分享到: 更多
2015-02-09 来源: 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大量鞋厂半停工,破产阴影笼罩中小制造业

  □本报记者 石伟 发自温州

  1月15日,一条拍卖公告,在温州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温州最大的建筑企业、曾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温州中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4216万元的底价拍卖所有股份。”受震动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房地产行业,还有温州不少的鞋厂、打火机厂和服装厂等制造企业。

  长江商报记者来到了位于温州市的一个产业园,这里号称“中国鞋都”,“我一个月前还在跟一个鞋厂老板开奔驰,他被房地产套住,车子卖了,自己搭公汽,我来开出租。”记者在街上搭乘出租车时,出租司机介绍。温州的鞋厂里,从老板到工人,都在为接不到单子而发愁。

  而这也是温州中小制造企业的一个缩影,有专家表示,温州小制造业将迎来破产潮。

  落寞“鞋都”

  1月14日, 记者乘出租车由温州市区向西,接近双屿村的范围时,路边连连闪过不少“某某鞋业”的招牌,司机师傅说,“这里方圆几千亩,都叫‘中国鞋都’。”

  “中国鞋都”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双屿村的一片产业园区,聚集着数千家大小的鞋厂和商铺。这些鞋厂的规模在几十人到五六千人之间,高峰时期,产业园里务工人员超过30万。在这些务工人员带动下,产业园内外的道路两侧,布满了大批的饭馆、手机专卖店、超市,甚至还有邮局,完整得像一座小城。

  在温州,像双屿村这样以某类产品为核心,扎堆聚集形成产业园的地方还有许多,其中眼镜、鞋子、玩具、打火机生产世界闻名。“中国鞋都”产业园是温州民营经济的缩影。

  恰逢中午下班,工人们从道路两边的建筑里涌出来,在不少鞋厂门口,都支着地摊,摆放着各式的鞋子,底价销售,吸引着工人们上前。听介绍说,这是厂里低价处理的产品。

  在工业园附近的桥上,长江商报记者遇到了两个来自小鞋厂的工人。

  小柯来自江西,“快来一年了,在一个小厂,只有50多人,厂子自己不生产鞋子,主要到大厂里接活加工,给鞋子镶钻。”小柯说,一双鞋子能挣5块多钱,有时候能挣7块钱,上个月挣了6000块。“现在比去年少了一半。”小柯是被老乡浩子带来温州的。浩子在鞋都干了六七年了,在几个不同的厂子待过,手脚利索,技术熟练,效益好的时候,一个月最多挣了两万。

  “我去年最多的时候也做过一万,过年只放一个星期假,活干不完。今年厂里一半的人都先放假了,都回去个把月了,没得活儿。我昨天放的假,玩两天回家。”小柯说,厂区现在没多少人了,大部分都放假了。

  对小柯这样的年龄来说,早晚放假无所谓,但对于其他上班两年以上的“老工人”来说,多放一天假就是金钱上的损失。“我上个月才4000多块,没有单子,急人。”在一家正规鞋厂待了5年多的老魏说,自己和老婆都在产业园,2014年收入逐渐下降,特别是下半年,几乎没加多少班。家里的小孩马上要上小学了,老魏正在犹豫明年要不要继续来上班。

  厂商的困惑

  “我们厂有4条生线,停了三条,只留了一条还在上班。不敢全放假,怕明年招不到人。”在一家有2000多工人的鞋厂担任组长的老李说,产业园今年普遍放假比去年早了一个多月,但都没敢完全停工,多少还在维持生产,给工人们明年继续返厂的信心。

  明年怎么办?老李很困惑。

  同样困惑的还有小鞋厂的总经理杨华。今年刚30岁的杨华,做过护士、装修设计师,2013年拿出70万积蓄开了一家皮鞋专卖店,不到半年亏完了。随后到她舅舅的厂里帮忙打理生意,负责向内地市场的销售。

  “现在越来越不知道做什么样子的鞋子好,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鞋子。”杨华说,去年之前,厂里每个季度还会推出20种左右的新款式,现在只能推出七八种,“淘宝青睐便宜、简单的货,鞋厂都一窝蜂生产那些款式。传统的、贵一点的,走不动量,批发商每次来转半天,顶多挑中一两款,不敢多推。”

  在杨华的店里,来自成都批发商的熊先生忍不住跟记者吐槽“要不是孩子,我就不干这一行了”。熊先生在成都和沈阳都做鞋子生意,两年以前,每个季度要到温州两次,专门挑货、上货,现在一个季度只能来一次,进货量也只有原来的一半。

  在他看来,电商的攻城略地,挤压了自己的市场;同时,等到鞋厂产品到自己店里,款式也不再流行了。

  “今年一米皮子价钱涨了一成,人工费、场地费都在涨,新产品走不了量,明年会很难过。”杨华说,最近四五年,鞋厂经营越来越难,担心厂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倒了。

  又一轮倒闭潮

  杨华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在制造业扎堆的温州,企业倒闭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每年都会在各个产业园上演数次。

  根据可查阅的资料统计,自2009年之后,每年都会有数十家大小的制造业在温州倒闭。仅2011年,温州就有上百家企业出现老板失踪、公司破产、员工讨薪事件。诸如温州当地知名的三旗集团、波特曼、江南皮革等一批民营企业。在这些破产企业中,先后出现过“一代鞋王”王跃进携千万跑路、“眼镜大王”胡福林负债20亿出逃事件,都曾给行业内外带来巨大震动和影响。

  2009年8月16日,霸力鞋业的部分工人还在忙着生产,一位副总突然宣布,根据老板王跃进的意思,企业停工。这座建厂15年、温州制鞋业第一家的鞋厂,被当地形容为“猝死”。当时,被民间称为“鞋王”的王跃进已经“人间蒸发”多时。据后来公布资料显示,霸力集团当时拖欠本地4家银行贷款共1.065亿元,欠49家债务人(已登记供货商)共700多万元;另外,温州某知名服装企业作为担保,向其提供了4000万元的贷款。

  2011年9月22日,温州最大的眼镜企业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突然通过企业里的属下,向工人宣布破产,自己孤身逃到国外。行业内预测他出逃时已经负债20亿,其债务关系涉及近万人、几十家企业,包括信泰上下游企业和债主,这一事件在温州企业界引发了一次大地震。

  2011年9月25日同时有3位温州企业老板出逃;9月27日下午,温州正得利鞋业的老板因债务问题从温州市区顺锦大厦22楼跳下身亡。网上甚至由此出现了一份“温州企业破产名单”,上边列举了仅2011件温州破产的企业就有22家,其中不乏当地知名的鞋厂、五金厂、眼镜厂。尽管曾有企业出来辟谣,表示“还在生产”,但一时间,温州当地人心惶惶。

  “今年的情况也不好,过半的企业接不到单子都早早放假了。过完春节的明年,形式更加严重,不少制造企业要停产,又将是一轮倒闭潮。”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

  内外压力下的窘境

  上世纪90年代,正是温州制造业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高峰时,全国30%的服装和鞋,以及全球90%的打火机均产自温州。2000年之后,受全球经济颓势影响,加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人力成本大幅上升等因素影响,曾令温州人引以为傲的制造业开始一蹶不振。

  “目前温州制造业的利润率只有1%—3%,服装、鞋业、眼镜、打火机等传统制造业每天都有企业在消亡。”周德文认为,温州制造业目前还承受着国内政策不利、国外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

  周德文介绍,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温州制造业的海外订单剧减,大部分都转为内向型企业。在国内方面,近几年一直紧缩的财政政策,民营制造业在银行贷款难,曾经膨胀发展的温州民间融资,2011年前后又遭遇了严重的崩盘,温州制造业现在普遍缺钱。

  “2009年至今,我的企业在欧美的零售量减少了60%。”日丰打火机厂老板黄发静介绍,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欧美、日本等国又发生了债务问题,海外市场已经处于艰难维持的局面。

  黄发静介绍,温州的打火机目前主要是金属类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市场限制。在1997年之前,温州也生产塑料打火机,但因为一次严重的火灾,市政府开始禁止本地生产塑料打火机。“消费者买一块钱的塑料打火机,用完就扔,金属打火机不行。”黄发静说,现在人工费、材料费上涨,金属打火机利润下降,而塑料打火机被广泛接受,已经严重挤压了金属打火机的份额。“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国内方面,消费者消费倾向在变化,制造业企业创新跟不上。”黄发静说。

  不光是鞋厂和打火机,整个温州的民营企业都深陷泥潭,“硬扛”也成了企业家们心照不宣的秘密。

  opinion

  目前温州制造业的利润率只有1%—3%,服装、鞋业、眼镜、打火机等传统制造业每天都有企业在消亡。温州制造业目前承受着国内政策不利、国外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