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成“两会”热点,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分享到: 更多
2017-03-08 来源:南方日报

 “舌尖上的食品安全”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每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网络大数据显示,在食品安全方面,公众对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排在前3位的是:外卖安全、餐桌安全和食品添加剂问题,这其中四川、广东、北京三个省市的公众对食品安全关注度最高。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着重从九个方面介绍了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在部署今年重点社会建设任务时,他表示,食品药品安全事关人民健康,要坚决把好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每一道关口。

焦点1 网上订餐

网络外卖首先要管好平台

食品的质量、安全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食品行业中,最受委员、代表和网民们关注的话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而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订餐、网购食品等新型的食品消费形式兴起,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外卖市场规模已超千亿

艾媒咨询日前发布的《2016Q3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市场规模将达1652.9亿元,用户规模达到2.53亿人。虽然市场规模已经逾千亿,但网络订餐经营仍存乱象,如部分入驻网络订餐平台的商户无证经营,安全隐患较大;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竞价排名恶性竞争;网络订餐平台审查宽松,工商等部门监管乏力等。

业内分析认为,造成网络餐饮业乱象丛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厨房隐藏在互联网的背后,即使无证经营,只要网络上宣传的图片高大上,好评刷得多,消费者也会信以为真。另一方面就是在高速盈利期时为吸引更多商家入驻,外卖平台对个别违规商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平台内商户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随着入驻平台的商家数量越来越多,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被放大,平台此时已经力不从心。

对于网络餐饮存在的一些乱象,全国人大代表马建苹认为,“外卖牵涉的环节比较多,当多部门来共同介入,到底谁来牵头,谁来配合,如果这个职责理不清楚,所有的法律法规都是虚设,现在关键就是要把这个机制理顺。”

创新网络餐饮监管模式

针对网络餐饮监管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涌现出不少相关的声音,为网络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建议应创新网络餐饮的监管模式,网络订餐平台应与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当商家提供上传证照后,平台就能从共享数据库中查验真伪。另外,平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入户商铺在后厨及大厅安装监控,实时向平台传送数据,减少违规操作现象,便于向消费者公开信息,做到透明真实。

除了完善监管体系外,蔡建国还提出建立网络信用评价体系。他认为,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除了有消费者对餐饮单位的评价,还应具备政府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记录等信息。对于涉嫌违法行为、消费者投诉集中或者信用记录不良的商户,应及时采取调整搜索排名、暂时或永久停止提供平台服务等措施。

对于网络餐饮监管问题,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此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对网络订餐企业的监管应该在部门监管、平台监督、消费者投诉三个维度进行:“食药监部门要抓典型,对严重违反管理制度的平台予以较高的惩罚力度,让企业杜绝侥幸心理;另外,对于消费者可建立奖励制度,让消费者更愿意行使监督权,举报网络订餐中的违规情况,平台加强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核和培训教育,增强服务的规范化和主动性。”

据了解,目前网上订餐平台和职能部门正尝试建立一套网络餐饮食品安全联络工作机制,在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联络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上,职能部门和美团外卖、百度外卖、饿了么等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联手,从3月份起,对广州目前在线的2.4万家网络订餐店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国内三大网络餐饮平台将建“首席食品安全官”岗位制度。

在网上餐饮平台方面,除了通过亮证、亮照、亮后厨、亮评价等一系列保障措施把网络食品安全“亮”出来外,饿了么宣布推出业内首个外卖平台餐品包装封签,未来每份在饿了么订购的外卖都将在外包装上贴有专属封签,用户若在收餐时发现封签污损,有权选择拒收。据食品安全部负责人表示,作为一项食安保障,食品包装封签早已有部分餐饮商家采用,但由外卖平台大规模推广应用在国内尚属首次。

焦点2 奶业发展

中国奶业要振兴品牌恢复消费者信心

除了关注网络外卖的安全问题,奶业发展也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一大焦点。如今,中国奶制品质量大幅提升,企业诚信体系也在逐渐完善,但消费者对中国奶业的信心还未恢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振兴奶业,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培育国产优质品牌。

奶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3月5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全国奶业振兴“十三五”规划》,我国民族奶业将从养好牛、出好奶;严监管、保安全;强企业、树品牌三个方面加强工作,打造民族奶业和知名品牌。

“十几亿中国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奶业,所以奶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点,近年来民族奶业可以说是知耻后勇、浴火重生,发生了一些脱胎换骨的变化。”韩长赋表示,“我对中国奶业充满信心,我相信未来外国人来中国旅游买中国牛奶。”

据韩长赋介绍,当年曾经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令中国奶业受到重创。而其后奶业主要发生了三个变化,包括养殖规模化,现在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已经占到50%以上;挤奶机械化,现在机械化挤奶已经达到了90%,“挤奶姑娘”已经成为历史;产业集中化,现在前20家企业的奶业销售额和生产量都已经超过了50%。

随着国家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乳品监督管理条例、生鲜乳收购办法、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兼并重组工作方案、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等20余项规章制度,近几年来我国乳品企业加快转型,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全国政协委员、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表示,伊利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企业,一直与农牧民打交道。他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业企业存在小、散、弱的特点,造成提升农产品品质的难度较大。此外,农业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而龙头企业具备提升农产品品质的能力、动力以及整合品质提升的资源。因此他建议国家大力度扶持农业的龙头企业,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品质,也与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有效结合。

潘刚透露,伊利近些年以产业扶贫为抓手,通过金融扶贫、技术扶贫等方式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例如给农牧民培训养殖的知识,培养牧场主的孩子成为“牛二代”。“因为年轻人知识广,更有开拓精神。通过我们的培训和介入可以将养殖技术代代相传,促进养殖业发展壮大,带动更多农牧民脱贫。”

中国奶业树立品牌形象至关重要

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表示,如今中国已经是一个奶业消费大国,我们迎来了乳业发展的最好时期,然而中国还不是一个奶业生产强国。“让祖国的下一代喝上好奶粉”是中国奶业人的使命所在。中国乳业一定要通过研发实力的提升、产品品质的严格把控,创造中国人自己的乳业名牌。

“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期望2017年全国“两会”能够出台更多有利于乳业创新健康发展的政策,能更好地促进中国乳业的升级,促使整个产业向中高端的经济结构进化,让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国产奶粉成为国人的骄傲。”冷友斌表示,飞鹤作为民族乳企的一分子,以集约型的全产业链模式充分保证了奶粉的高品质,守护“中国宝宝奶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立足于中国宝宝体质的研究,是民族乳业差异化竞争的核心,也是行业未来的趋势。

“塑造好企业的品牌形象,不仅要抓质量,也要讲好奶业故事,让消费者了解企业文化,增强消费信心。”全国人大代表、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海认为,只有消费者不戴有色眼镜看中国乳制品企业的时候,民族企业和国际品牌的竞争力才可能增强。

王景海还表示,振兴民族乳业,要先提升国内消费环境。他提出,国家要加大牛奶益处宣传力度,继续扩大消费群体,要在中小学生以及老年人群体中更加普及牛奶摄入,提高全民体质。

焦点3 食品谣言

打击食品谣言须加强科普宣传

近年来,有关食品的各式谣言充斥在食品行业的各个领域,“塑料”又成为近期食品安全领域的“网红”。“塑料大米”“塑料紫菜”“火烧塑料粉丝”等人们习以为常的食物一时间都成了危害身体健康的“假货”。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指出,在一些食品安全谣言的助推下,导致公众对食品安全感不强,将影响“拉动内需”国策,应尽快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素养。

食品安全谣言危害大

“食品领域之所以易出谣言,主要因为食品健康老百姓最关心,且有‘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朱丹蓬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在互联网时代,与之相伴的网络谣言也在不断滋生,在众多谣言中,食品行业成为了谣言的重灾区。谣言经过朋友圈、微信群的转发,传播速度呈现几何级式的增长。

“可以说50%以上的人都认为方便面有防腐剂,不健康,其实这完全是错误的,方便面的工艺决定它根本就无需添加任何防腐剂。”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表示,近年来国民对国产食品信心下降,导致购买欲降低,这直接影响到“拉动内需”的国策。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国家食药监主管部门年度抽检食品批次达25.7万批次,合格率稳步提高,达96.8%。可以说,食品安全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是,我国居民的食品安全感却不强,社会舆论和媒体谈食品安全色变。

范现国表示,民众对国产食品的信心下降,导致对其购买欲的降低,这显现在近年来进口食品市场的繁荣程度。他举了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的数据,今年1-3月,进口食品增幅高达34.8%。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进口食品的最大市场之一,来自世界143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品种在5万-6万种左右,品牌超过15000个以上。另据美国食品工业协会预测:2018年中国将成为最大进口食品消费国,市场规模将达到4800亿元。

呼吁进行食品安全科普

据了解,范现国已经连续几年呼吁进行食品安全科普,在他今年参加“两会”带来的4条建议中,其中一条就是呼吁尽快推动食育立法、形成食品安全良性互动社会氛围。

“为全面提高社会和全体居民的食育水平,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卫生计生委等应提出明确方案,鼓励各方互动,既落实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任务,又形成良好的食育社会氛围。”范现国表示,可以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消费沟通和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为培养消费者对食品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企业应围绕自身特点推行食育,激发公众参与热情,让公众通过参观工厂、科普讲座、动手操作等活动,与食品生产厂家的近距离接触,提高食品生产的透明度。

在人民网与健康时报日前联合主办的“食品安全”专场论坛上,加多宝集团党委书记庞振国表示,治理食品安全谣言,要从滋生的“土壤”入手。他认为,首先应该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实行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与发布制度。

“食品企业要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不给谣言产生的机会;同时打造老百姓信任的食品品牌,提高对于谣言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庞振国表示,媒体在遏制食品安全谣言时应发挥作用,用事实粉碎食品安全谣言,弘扬正能量,监督确实有问题的企业和个人。行业内的专家有责任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常识,提升民众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独立判断能力。消费者也应该增强判断意识,不要盲目传播这类谣言。

◆“两会”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

网络订餐平台应与

监管部门信息共享

应创新网络餐饮的监管模式,网络订餐平台应与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当商家提供上传证照后,平台就能从共享数据库中查验真伪。另外,平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入户商铺在后厨及大厅安装监控,实时向平台传送数据,减少违规操作现象,便于向消费者公开信息,做到透明真实。

全国人大代表、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

应尽快推动

“食育”立法

日本早在2005年就颁布《食育基本法》,设定了基本的食育目标,涉及普及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推广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完善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构建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信赖关系及激发公众对环境和粮食等问题的关心与思考。我国也应制定、颁布正式的“食育”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教育法》,就能在客观条件上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使“食育”工作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全国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打造中央厨房体系

保障食品安全

建议由实力较强的企业联合上下游优质供应商和渠道商合作打造中央厨房为核心的生产和供应链体系,若目前市场中的60万个不合格餐饮主体全部由现代化、标准化的中央厨房替代,所需中央厨房数量约为300至400家,将极大地降低食品安全监管难度、提升监管效果。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