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闽派工艺”开药方

分享到: 更多
2015-08-11 来源:福建日报

 新常态下的福建工艺美术如何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是一道紧迫难题。展览期间,工美大师、专家学者、民间从业者等就“闽派工艺创新与发展”进行了深度交流。

省民协秘书长陈晓萍说,研讨会从学术角度对闽派工艺进行梳理,旨在戒除浮躁、整合精髓,寻求推陈出新之道,让“闽派工艺”乘“一带一路”东风,再次走出国门。

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余卫平则对“闽派工艺”持谨慎态度。在他看来,如果把“闽派工艺”看作一个艺术流派,它的艺术特色还不够明显,亟待提升文化含量。

如何打造叫得响的“闽派工艺”?与会者一致认为,“闽派工艺”当立足本土,做足福建特色。

文艺理论批评博士、《福建文艺界》副主编王毅霖把这种特色称作“在地性”。“本土的‘在地性’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地域的风格,也是个人的风格。创作的时候,要用心思考福建的风格、面貌、题材、观念以及技法上的DNA在哪里。”王毅霖认为,工艺美术从业者应想方设法与福建之外的同类艺术家区别开来。

这方面,台湾经验可供借鉴。“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创产业使得过去依赖外销订单的台湾工艺走上创新之路、新生之路,而文创概念重点强调的就是‘本土’。” 王毅霖说。

用传统对接现代

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蓝泰华指出,畲族的剪纸、服饰、彩带装饰等工艺很有特色,但传承和保护还远远不够。他建议设立“闽派工艺”数据库,收集整理各个民间工艺门类的现状、保护及未来走向。

谈及工艺传承,蓝泰华认为,传统的工艺要转化为现代的艺术、生活才有时代活力。福州脱胎漆器曾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之一,但因缺乏新思路,人才断代,艺术创作停滞不前。“传统的东西遗失得太多。”余卫平不无担忧地说,这一门漆艺再这样下去,不被冷落才怪。

在一些人眼里,把传统的东西夸张变形就是出新,结果社会不认可。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张丽认为,福州脱胎漆器造型应突破以往固定思维,融合东西方造型艺术,展现现代造型意识。她呼吁,年轻的工艺师当耐得住心,多挖掘祖先留下来的宝藏内涵,结合当下审美去创作。

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晓戈认为,福建工艺品积淀多,创新不足,应从难度、温度、深度、高度四个方面去寻求突破。他提出当代工艺美学的两个方向,一是拼配式,把各种风格合理地拼配起来;二是提纯,把某一类风格上升到一个高度,要么极简朴,要么极奢华。

把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

福建工艺美术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富的资源,比如色彩绚丽的寿山石、各种珍稀木材。然而,十多年高度市场化的繁荣和过度发展,工艺美术界存在重材料、轻工艺的认识偏差,不少工艺师为之纠结。

为了探寻“材”与“艺”的关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多次走出国门,到国外各大博物馆去参观探索。他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品采用的多是普通的花岗岩材料,材料并不昂贵,但创作的作品却让人叹为观止。

“是人的创作让石头有了生命有了价值。”陈礼忠呼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应把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这才是工艺美术发展的科学方向。

为此,陈礼忠选用多数艺术家不爱使用的质地粗糙的石料创作了荷、鹰、花鸟三大系列作品,不但突破了传统的寓意,而且赋予作品新时代精神,扩大了寿山石雕的审美领域。

同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丽娟也偏爱寿山石中的“粗石”。她用“粗石”成功开拓了具有民族特色装饰的女性和孩童题材。

事实上,工艺美术繁荣无不是在文化自觉下带动的。目前,一些传统工艺师文化层次偏低,刻出来的东西往往自己都说不清楚。“作品的题材与思想是文化自觉的反映。当下正是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工艺美术大师既要继承传统技艺,又要具备文化自觉,要时常关注所在领域新的理念变迁。”王毅霖说。

陈礼忠建议艺术家们多去艺术圣地走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汲取营养。“艺术家当以审美取代投机,慢慢引导社会,培养大众审美的情趣。”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