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灶具再添新贵:超人内旋火10+代燃气灶隆重上市

分享到: 更多
2016-03-14 来源:鲁东新闻网

  近日,期待已久的超人“内旋火10+代节能燃气灶”在顺德国际家电展上隆重发布。发布会上,罗子健董事长详细讲解了这款灶具的研发初衷:打造一款“最适合中国猛火爆炒烹饪习惯的节能猛火燃气灶”。超人内旋火10+代燃气灶的推出,不但迎合了中国厨房爆炒习惯,更以2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扶持,为中国节能燃气灶再添新贵。

  市场呼唤适合爆炒的节能猛火燃气灶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人使用燃气灶相对较晚。中国在1950年代,上海煤表厂生产了第一台燃气灶具,标志着中国燃气具工业开始萌芽。1980年以前,中国的燃气事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城市燃气的普及程度非常低,仅有百分之十几,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人使用燃气。

  罗子健董事长表示,烟机、燃气灶技术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西餐以冷餐、肉食为主,烹饪上主要用慢火、小火、炸、烤等方式,燃气灶以小火力均匀加热,所产生的油烟也较少;中国八大菜系中,都对火候的把握有着极高的要求,以猛火爆炒为主,猛火就是火力大,火焰聚中,爆炒过程中产生的油烟也较多。因此,从西方引进的油烟机和燃气灶,在中国都表现得“水土不服”,烟机吸力不够大,燃气灶火力不够猛。

  超人罗子健董事长现场讲解最新内旋火10+代燃气灶

  为解决中国厨房面临的油烟问题,厨卫制造企业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结合欧式烟机技术,推出吸力更大的侧吸式烟机。厨房的核心功能应该是烹饪可口的食物,所以,燃气灶才是厨房的核心。罗子健董事长表示,中国厨卫市场呼吁适合中国爆炒习惯的节能、猛火燃气灶。超人创立2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结合中国人喜欢爆炒的烹饪习惯,打造最适合中国厨房的节能猛火燃气灶标杆——专利内旋火节能灶。超人内旋火10+代燃气灶就是为“最适合中国猛火爆炒烹饪习惯” 而打造的最新一代“内旋火”节能猛火燃气灶。

  超人第10代内旋火节能技术获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扶持

  罗子健董事长介绍,第10代内旋火燃气灶首创燃气灶“集热罩”热量聚焦技术,一款产品便采用了12项专利技术,其中包含2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外观专利项。,罗子健董事长介绍称,第10代内旋火燃气灶首次将燃烧系统作为整体考虑,将二次空气与燃气燃烧后所产生的烟气完全隔离,确保二次空气成分不受烟气干扰,直接输送到火焰根部,有效缩短了火焰长度,实现火焰高温区域向加热锅中心移动,换热效率更高。独创全进风一体设计,将烟气与二次空气隔离后,燃气燃烧后高温火焰不再受到二次空气冷却影响,烟气温度更高,有利于燃气火焰与加热锅之间的对流换热。同时将高温火焰辐射热量,经集热罩表面反射回加热锅底,集热罩表面受热后,部分热量又被二次空气吸收,重新送入燃气灶,转变为有用热量,两种效应共同作用提升热能利用率。独有集热罩技术减少了火焰对周围环境的热量辐射,避免高温火焰烘烤。
 

  经多家机构检测,第10代内旋火燃气灶热效率最高达到65.2%,热负荷高达5.0KW,达到国家一级能效,彻底解决中式厨房燃气灶节能猛火需求瓶颈。据媒体报道,超人第10代内旋火节能技术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支持(立项代号为13C26214404516)。

  日前,期待已久的超人“内旋火10+代节能燃气灶”在顺德国际家电展上隆重发布。据悉,内旋火10+代燃气灶在10代技术基础上,增补了三项专利,其中两项外观专利让外形更时尚新潮,同时应用了为解决二次空气混和问题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采用新型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的燃气灶具”,使得燃气灶二次空气补充更顺畅,燃烧更充分,从而更节能。

  “每一次进步,都需要有技术的支撑,这一追求促进了企业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罗子健董事长告诉记者,在当天举行的由广东省燃气具协会节能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广东省节能燃气具产品推介会中,超人内旋火10+代燃气灶名列推荐榜单,得到了中国五金制品协会领导、国家燃气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一致推荐与好评。

  时尚元素迎合新厨房主流

  除了火力猛、火焰聚中,更适合中式尖底锅以外,这款灶具的外观设计也是一大亮点。罗子健董事长常常自诩为设计师,由他亲自带队设计的10+代系列,揉和了众多流行元素,5个款式,彰显了不同的风格,在发布会现场,引来众多参展嘉宾的好评。

  超人内旋火 简约不简单

  超人电器成立25年来只做一件事,即结合中国人喜欢爆炒的烹饪习惯,打造最适合中国厨房的猛火还节能的燃气灶。2009年起,超人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独立研发的内旋火技术拥有128项国家专利(含9项发明专利),多次获得“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认证。罗子健董事长还表示,超人第11代内旋火技术研发已获得重要突破,相信新一代超人内旋火燃气灶将为行业节能技术带来新的亮点。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