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稳健 海天味业成长预期明确
2016年的股市上蹿下跳,3月9日,沪指七连阳,其实质是低开低走。假牛乎?真熊乎?管理层各种支持,各种政策。如何在前景未明的资本市场找到支撑点,无疑是投资者最关心的事情。年报期,业绩说话。
3月9日,海天味业公布了2015年年报,在总体大众消费品萎靡的市场环境下,这一调味品行业的龙头似乎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业绩稳定,增长点广泛
随着整体经济的下行,2015年大食品行业难以独善其身。包括饮料、方便食品领域都出现了增长乏力,甚至倒头向下的局面。
2015年的海天味业业绩却显得相当稳健,该公司当年营业收入为112.94亿元,同比增长15.0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09亿元,同比增长了20.06%。顺利完成了2015年年初制定的发展计划。
海天味业的管理层也承认:“2015年是比较艰难的一年”,必须要降低各类不利因素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确保完成当年销售、利润等核心指标和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这一说法亦非无的放矢,海天味业的2015年三季报显示,去年该公司前三季度只实现81.22亿元营收,同比增长为12.32%,其中第三季度同比收入只增长一成左右。四季度实现了全面反弹,除了进入传统旺季,也与该公司的主动求变关系密切。
海天表示,2015年对市场和销售进行了大刀阔斧地主动变革,其中包括“引导每个市场”,“丰富销售的产品项”,逐步做好多产品领域,“提高集团作战的叠聚效益”。海天以酱油起家,据中国调味品协会公布的数据,已经连续22年产销量全国领先。去年酱油同比增长6.62%,增长速度趋缓。但其另两大主力品类却取得飞速增长,其中蚝油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7.77亿元,同比增长了32.88%。
申万宏源的研究员曾郁文就认为:海天去年三季度开始铺货蚝油新品,主攻餐饮渠道。在消费不景气环境下,这些定价略低于原有产品的策略,很好补充了市场需求。使得蚝油前三季度同比仅增长25%,一跃全年跳升7.88个百分点。海天年报表示:蚝油新品有计划有步骤的投放,有效满足了各消费层次和口味的需求,提升了蚝油整体的竞争力。“目前蚝油产品销量已经遥遥领先……逐步树立100万吨的蚝油发展目标”其年报显示。
而海天另一核心品类调味酱,也取得了18.13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也达到18.23%。在研究者看来,这是海天味业独有的竞争优势。目前调味品行业的全国性品牌不多,海天凭借着强大的渠道优势,把酱油等基础产品推广到全国。资料显示海天现在的销售网络遍及320个地级市,1400个县份。建立了2600多家经销商、16000多家联盟商。这使得海天的新品可以通过这些渠道以及品牌认同,快速推向市场。以海天的调味酱为例,在海天的黄豆酱取得市场认同后,其又迅速推出私房豆豉酱等一系列产品,扩容了整个酱料市场。
而在海天的年报中“产品提前布局”也是其2015年的重点工作。可以做到“储备了一批新产品,其中不乏原创新产品,并按计划有序推出市场”,凭借的也就是独有的渠道优势。
盈利能力再提升行业市场空间广阔
海天味业另一值得关注的数据是其在研发上的投入,年报显示去年在这一领域海天的投入达到3.15亿元。年报资料显示,海天在研发上的大投入已经持续了十余年。
对技术的持续投入,最直接表现在海天味业强劲的盈利能力,2015年海天整体毛利率达到了41.94%,同比提高了1.53个百分点,这一盈利能力在行业内也是首屈一指。规模效应以及产品结构的优化也是海天毛利率稳步提升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2012年该公司的毛利率为37.3%,其后提升到2014年的40.4%。海天的年报表示“核心工艺不断升级、技术不断增加”对于提升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减少耗能,降低生产成本,“正面作用越来越明显”。
另一方面,调味品行业的市场空间依然相当的大,安信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调味品行业“随着在外就餐占比提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研究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在外就餐占比相比美国仍然有着1倍以上的提升空间。如果参考日本25元/L的市场消费水平,以我国平均消费不足10元/L的标准,至少还有2倍以上的升级空间。
而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餐饮,同比增长了11.7%,这是继2012年之后,国内餐饮再次恢复双位数增长。海天的年报也表示,与其他行业相比,调味品行业周期性特征并不突出。随着家庭和餐饮消费升级、更多新品种引导消费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人均调味品的消费支出会稳步提高,而行业集中度也会越来越高。
安信证券的研究报告也有类似的观点,其认为目前国内调味品龙头公司top5的份额还不足20%,“参考其他消费品和国际调味品,行业发展成熟后TOP5的集中度有望提升到60%以上”。
因此,其认为,龙头企业成长性将持续超越行业。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