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正发会长在第五届中国轻工百强大会上的讲话

分享到: 更多
2016-06-15 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第五届中国轻工企业家高峰论坛暨轻工百强企业颁奖盛典”于2016年6月1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在演讲时表示,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消费需求和消费升级是轻工业发展的最大的机遇。

  对此,其对轻工企业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塑轻工业的竞争优势。二是开展商品专项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消费者专项行动。三是加强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的市场环境。四是巩固发展出口优势,提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冯部长、各位来宾、企业家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正值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消费品工业供给侧改革,轻工行业积极布局“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暨“三品”战略之际,第五届“中国轻工业企业家高峰论坛及百强企业颁奖盛典”在京西宾馆隆重召开。国家部委领导、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代表汇聚一堂,共商我国轻工业“精品制造、服务全球”的发展大计,这是轻工业“十三五”开局之年“谋篇布局”的重要盛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向长期关心支持轻工业发展的各部委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轻工业发展一线的企业家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向创新进取、成就卓著、荣获“2015年度中国轻工百强”桂冠的企业表示热烈的祝贺!
  本着客观公正、科学透明的原则,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评价工作已走过五年时光,评价工作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得到行业、企业的高度认同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评价成果发布会暨“中国轻工业企业家高峰论坛”成为提升企业形象、探索行业发展路径的重要年度盛会。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开展百强企业评价工作这五年,正值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各种深层次矛盾与挑战因素叠加发力的重大变革期;同时,这五年也是轻工行业与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驱动,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运行质量不断优化提升的五年。五年来,轻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不畏困难、锐意进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中国轻工业从大国迈向强国的中流砥柱。
  2015年度中国轻工业市场能力百强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达到23626亿元,占全国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10.2%;中国轻工业盈利能力百强企业利润合计达到1828亿元,占全国轻工业利润总量的12.2%;五年来,入选轻工百强企业的最低主营收入从2011年的10亿元提升到 2015年的3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的企业从2011年的29家增加到2015年的48家。海尔集团、光明食品集团、美的电器集团、天津渤海投资集团、格力集团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先后达到1000亿元以上。这些行业领军企业为我国轻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世界消费品工业领域也享有很高声誉。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科技创新成为百强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2015年度中国轻工业研发能力百强企业的研发费用合计达到485亿元;我们看到"互联网+"越来越得到百强企业的重视,2015年度中国轻工业电商能力百强企业电商销售额达到758亿元,电子商务成为企业贴近市场、服务消费者的“彩虹桥”。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中国轻工产品正在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轻工企业从传统生产走向现代智造。在轻工百强企业的带领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轻工行业正大步迈向“十三五”的发展目标。
轻工百强企业五年来的发展成就,正是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优化提升的典范和缩影。“十二五”期间,轻工行业认真贯彻中央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方针,行业经济总量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轻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一五”末期即2010年的13.2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3.1万亿元,年均增长11.84%;行业利润从2010年的7423.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4933.5亿元,利润年均增长15.00%;出口额从2010年的 3554.7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5982.4亿美元,年均增长10.97%。2015年轻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占全国工业的29%;资产总额占全国工业的15%;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的21%,利润总额占全国工业的23.5%,轻工行业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6.3%。轻工业企业数、主营业务收入、出口额均列居全国各工业行业第一位;轻工业“十二五”发展成就斐然,为国民经济稳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轻工业既面临着社会经济结构深化调整、新技术革命助力传统产业升级的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容量与资源不足、成本要素价格上升、人口红利减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因此,面向未来,轻工业必须牢牢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改、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紧紧抓住新技术革命的动力引擎,认真落实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部署,确保到2020年,消费品工业传统优势得到巩固提升,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提升,产品和服务对消费升级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行业的运行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技是国之利器”。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习总书记的讲话,从根本上为轻工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轻工行业面临着中低端产品生产过剩、高端供给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困境,要改变这个局面,就必须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轻工行业的科技创新,不仅要重视单个企业个性化技术攻关,还要重视发挥产业联盟作用,集中全行业之力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不仅要重视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更要加大原始创新力度;不仅要重视本行业技术研发成果的应用;还要重视跨界创新,要打破传统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商业模式、价值体系塑造方面实现新突破。要让科技创新流行起来,真正成为企业发展新引擎。
  要大力实施“三品”战略。“三品”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我国消费品工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国轻工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轻工消费品特别是食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高轻工产品质量、保证广大消费安全,在此基础上加强品牌建设,为消费者提供信得过的产品,是轻工企业的生存之本。要加强工业设计,利用网络定制,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通过开展国际对标、加强质量精准化管理、推进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保障优质原料供应等手段实现品质提升;要通过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推进品牌国际化的方式,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轻工行业要提高国际化水平,就必须在标准、质量与品牌方面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要密切关注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变化情况,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些国家利用技术壁垒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因此做好国际对标工作,对促进行业发展特别是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显得尤其重要。“三品”战略的实施,必将对轻工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要积极培育信用体系。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是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市场监管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轻工行业门类广、企业多、市场化程度高。绝大多数轻工企业能够做到守法、合规、诚信,但也有一些企业存在不诚信问题,个别企业问题还十分突出。因此加强行业诚信制度建设,加大对企业诚信监管力度,是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建立轻工行业企业信用数据库,收集、记录企业信用信息,对信用好、企业社会责任到位、获得各种荣誉的企业予以记录表彰;对不诚信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出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银行信用等级大幅降低的企业记入黑名单。现阶段以食品、饮料、家电等与消费者人身安全与健康的行业为轻工行业信用体系重点建设领域,并逐步推广到其他行业。轻工企业要利用先进IT技术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生产和加工环节的信用管理。要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使行业诚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让消费者放心满意,为轻工行业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要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轻工业是我国商品出口的主力军,是“中国制造”的骨干力量。我国轻工商品出口到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经贸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自行车出口占到国际市场的70%,中国的家电、家具、皮革制品的出口占到国际市场近40%份额。但是随着欧美国家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东南亚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影响,我国轻工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成为制约轻工行业发展的重大挑战。因此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是轻工行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要在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出口优势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国家的消费市场,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国际优势产能合作,为轻工业发展创造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2015年我国向“一带一路”国家出口轻工产品1565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26%。“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轻工企业一定要放眼全球,在提高国际化水平过程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各位来宾!轻工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业,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更承载着广大消费者对高端精品和优质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十三五”期间,轻工行业一定要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供给侧改革,促进轻工企业提质增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