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40年:在市场激荡中扬帆起航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40年来,轻工业在市场经济激荡中奋力向前,不断发展壮大,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回顾这段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9~1991年为轻工市场化起步阶段,1992~2012年为轻工高速发展阶段,2013~2017年为轻工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市场化起步:向买方市场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轻工产品市场供应普遍严重短缺,为解决供需矛盾,满足市场需求,也为扭转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和改变消费品工业紧张的状况,国家决定“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在1979年11月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上提出了对轻工业发展实施“六个优先”政策,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这在生产资料供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资保障。同时,轻工业率先推行了投资体制和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将固定资产投资从拨款改为贷款,实现了投资渠道多元化;将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变为指导性计划,逐步放开了产品的经销权,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组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促进企业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开展了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落实集体经济政策,恢复了集体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轻工业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也发生了变化,通过缩小计划管理范围,扩大市场调节比重,逐步放开了商品价格;通过下放直属企业,改组和组建行业协会和扩大地方管理权限等改革,推动轻工业从条块分割、部门管理的旧体制向开放的行业管理新体制转变,行业协会成为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承担了政府委托的部分行业管理职能。在东部沿海地区,更为开放的区域环境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始崛起,显示了经济的活力。这个时期计划经济还占主导地位,但轻工业改革走在了其他工业管理部门的前列。
这一阶段主要解决了轻工消费品“有没有”的问题,其重要标志是轻工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在市场经济的拉动和产业政策的推动下,轻工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行道,商品短缺的局面得到扭转。同时,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等产品成为新一轮消费的热点,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市场,而且为轻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79~1991年,全国轻工系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1228亿元,12年间年平均增长22.4%。1991年,全国轻工系统实现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3333亿元,比1979年增长1.8倍,12年间年平均增长9%。1991年,全国轻工业主要商品出口总值192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5.7倍,12年间年平均增长17%。
高速发展:形成大轻工产业格局
1992年初,邓小平赴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重申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论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轻工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出现全民办轻工热潮。
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一些原军工、机械、商贸等部门的企业发展轻工业生产,为轻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也改变了轻工业的组织结构,形成了大轻工的产业格局。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技术交易市场的形成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推动企业向技术创新主体演变,技术创新从单纯的技术模仿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的方向发展。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更加广泛,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及专业化市场的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轻工业成为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利用外资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外资从单纯输出技术设备向输出技术设备和投资兴办经济实体并重的方向转变,外资和港澳台企业的数量、企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形成与国内企业同台竞争的局面。国企改革广泛而深入,通过产权转让、企业上市、兼并重组等方式开展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制工作,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特别是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了私营经济等非公经济的地位之后,民营企业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迅速发展起来,轻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型企业通过改组改制,减轻了包袱,获得了资金、技术,换发了生机与活力,企业集团发展壮大,1998年全国轻工业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有20多家,大集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辐射作用。轻工业管理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完成了从管理部门向行业管理的历史性转变。轻工业实施了名牌发展战略,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品牌竞争日趋明显,产品品质有所提升。通过实施“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全面振兴轻工业”的发展战略,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出口拉动和投资拉动对轻工业经济增长起到了决定作用。但从行业整体上看,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竞争优势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处在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在生产规模扩大、贸易额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贸易大国。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开放,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形式更加多样,非公经济在轻工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总量超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对外贸易中,面对产业结构和贸易分布不合理,贸易摩擦增多,技术壁垒等问题,轻工业积极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全面提升行业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位置;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认证体系,实现了在用标准的国际标准彩标率的阶段目标;轻工业通过培育产业集群和专业化市场,推进品牌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标准发展战略、走出去发展战略,加速内部资源整合,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通过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向结构多元化、产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市场差异化、经营国际化方向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领军作用更加明显,全行业进入了变比较型优势、外向型优势为竞争型优势、创新型优势阶段。
由此,轻工业进入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时期,轻工经济快速与世界接轨,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外向型经济特征更加突出。与此同时,轻工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环境友好、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在政府的推动下,节能减排成为热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循环经济模式在重点行业推广;“两化融合”带动了产业升级,信息化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通过特色区域培育形成了100多个产业链条完整、产品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和一批辐射全国的专业化市场,全行业出现了东部地区稳步增长,中西部地区发展提速的局面,在产业转移中,各地区发挥各自长处,对口支援,实现了优势互补;企业的创新体系得到深化,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健全了技术创新机构,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比重增加,一些行业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品牌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资源优势进一步向品牌企业集中,2006年销售收入排行前500位的轻工企业整体跨上了10万亿元台阶。涌现出海尔、格力、波司登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轻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整体提升。
2008年,轻工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汇率、退税率、原材料能源价格、劳动力价格、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因素的冲击下,轻工业发展增速逐渐放缓。2008年工业总产值增幅比2007年同期减少4.6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幅减少19.27个百分点,出口增幅减少4.74个百分点。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面对困难,轻工业坚决贯彻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出台和实施。各行业积极行动,家电行业通过协助政府积极推进“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照明行业“推广高效照明产品”等措施,行业“抱团取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经全行业顽强拼搏,有力地遏制了轻工业急剧下滑局面,至2009年轻工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全面好转,在全国工业中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
这一阶段,轻工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12年,全国轻工全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当年价)18万亿元,比1992年增长46.83倍,年均增长21.21%;利润总额1.4万亿元,比1992年增长212倍,年均增长30.69%;出口额5075.1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19.49倍,年均增长16.01%。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占全国工业的28.7%,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9.6%,资产总额占全国工业的14.3%,利润总额占全国工业的20.3%,从业人员占全国工业的25%,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4.8%。
高质量发展:质量和速度齐头并进
2013年以来,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支撑轻工业发展的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原有的成本优势、引进技术的条件优势逐步减弱,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经济和需求下行压力加大,出口难度增加,一些产业和订单对外转移,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产能过剩,高端有效供给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不强。
我国轻工业同全国经济一样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到了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从发展速度来看,2013~2017年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4.53%,利润年均增长4.91%,出口年均增长1.81%,分别比1992~2012年下降16.68、25.78、14.2个百分点,轻工业也由此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
近年来,轻工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品质发展、健康发展、安全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造,推动调结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努力提高轻工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促进轻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继续做出重要贡献。2017年,轻工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4.25亿元,实现利润1.59亿元,出口额5998.44亿美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35.14%、40.76%和18.19%。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轻工业经历了告别短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为中国和世界提供质优价廉日用消费品,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目前轻工业正在向着能够生产出满足美好人民生活的更高层次消费品,正在向着世界轻工强国的目标大踏步迈进。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历史巨变缘何而来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轻工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一,党的领导是推动轻工业发展根本保证。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轻工业和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方针和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有力地推动了轻工业的新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轻工业历经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轻工及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成功之路。
其二,深化改革是推动轻工业发展不竭动力。
从轻工业的发展进程看,改革开放的40年,每个阶段的成绩都是解放思想,突破旧有思想藩篱和僵化模式才取得的,都是不断改革、不断开放才取得的,都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和不断转变发展方式才取得的。
在管理体制方面,完全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轻工业率先实现了由部门管理转变为行业管理,主管部门不再按系统实施管理,而是对全行业推进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规划引导、科技创新、制修订标准、培育产业集群等,依靠行业社团组织对行业发展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服务。
在经济成分方面,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释放出发展活力。改革开放的事实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使轻工业和集体经济得到快速、持续、协调发展,成为世界轻工大国。
在市场主体方面,轻工产品生产逐步实现了市场配置。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是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改革轻工价格管理体系,从1979~1984年先后对160种小商品开放价格,1995年列入指导性计划的产品仅剩45项,到1998年大部分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已经取消。如今轻工产品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定价,由市场调节价格。
显然,改革使轻工业在市场竞争中充分释放出其经济活力,发挥其优势,显示出巨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有力地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
其三,科技创新是推动轻工业发展强劲支撑。
轻工业长期以来一直把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体系建设、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工艺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轻工传统产业,发展轻工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正在逐步打造绿色轻工。一批重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技术改造项目顺利实施,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已得到突破,一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皮革、造纸等行业的综合消耗明显下降。创新已成为促进行业产业形态向中高端迈进,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满足多样性、多层次消费需求重要的支撑。
其四,对外开放是推动轻工业发展活力源泉。
对外开放不仅给企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而且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轻工业通过引进、吸收、创新,轻工产品的数量、质量,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科技水平都大大迈进了一步,产业的整体素质也大幅提高,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行业、新企业、新产品、新项目在国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短时间迅速发展起来。大量合资企业的建立,使轻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造和发展。外资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轻工企业与国际化大企业同台竞技,促进了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促进了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促进了轻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轻工业抓住了一些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有效地承接了国际的产业转移,推动我国轻工产品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轻工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和经营,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范围内优先配置资源。出口产品的品种增加,质量档次水平逐步提高。
其五,行业组织是推动行业发展重要推手。
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最早实施市场化改革,轻工管理机构也随之进行了多次改革,各地方的轻工业管理部门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中轻联成立以后,在推动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参与制定产业政策、进行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推进行业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培育品牌、参与制定标准、深度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会展经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应对突发灾害、履行社会责任、强化自身建设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多年实践,轻工业已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新的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管理体系,发挥了联结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看今朝旖旎风光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三品”专项行动、消费品质量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正在深入实施,轻工领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在培育壮大并呈现蓬勃的创新活力和生命力。大国轻工举足轻重,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轻工业转型升级的主题词,轻工业规模和质量将协同提升。
注重顶层规划
进入发展新时代,轻工业面临新矛盾新挑战。一是新消费需求迫切与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全国轻工企业研发投入低于全国研发投入;二是中低档产品过剩与高品质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三是世界轻工制造大国凸显与品牌影响力不足的矛盾;四是高质量发展与标准滞后的矛盾,轻工现行标准平均标龄7.22年,标准老化现象严重;五是劳动力供应基本充足与技能人才不足的矛盾,轻工业技能人才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六是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的矛盾,56%的轻工产业集群分布在东部沿海,只有4.3%分布在西部地区。
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交织背景下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正在同步推动轻工业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轻工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正在迎来历史性机遇,轻工领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在培育壮大并呈现蓬勃的创新活力和生命力。
为破解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结合行业实际组织制定了《轻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50条)》,通过落实该行动计划,推动轻工业向创新、绿色、智慧、由大变强发展;推动食品向安全、健康、营养方向发展;推动日用消费品向智能、融合、方便、舒适方向发展;推动文教体美向文化、创意、休闲、时尚方向发展;推动完善行业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质量标准品牌管理体系、人才培训体系、产业集群建设体系、重点装备支持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贯彻落实“三品”战略
与此同时,轻工业深入实施“三品”战略,推动轻工业增加品种,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设计精美、制作精细、性能优越的轻工产品;推动轻工产品提升品质,在轻工全行业推动国际标准采标计划,推动国内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推动轻工品牌建设,通过自我培育与国际并购等多种举措,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品牌价值,突破高端市场。
据悉,中轻联将继续开展《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的编制工作,2018年将再发布100项升级和创新产品,发布《轻工业消费升级研究报告》。
强化科技引领
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提升轻工业创新能力,引导轻工企业以消费升级为导向,为轻工业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科技动力。
继续做好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及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开展轻工行业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组织行业内科研院所、高校和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加强科技集成服务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组织科技项目与轻工业产业集群进行对接,提高成果转化率,持续推进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积极推动在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为轻工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推进落实“两化融合”
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通过召开工业智能制造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观摩典型企业经验和做法,帮助企业和技术机构项目对接。
推动轻工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发布智能家居产品等团体标准;组织轻工企业实施全链条智能追溯防伪工程,建设互联型产业生态系统,推动我国轻工业走上融“智慧制造、智慧产品、智慧运营、智慧生活”于一体的智慧发展之路。
加快标准修制订工作
按照《轻工“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组织制定一批行业发展急需的标准,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推动产品质量提升,为轻工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加大对国际标准的采标力度,加快在制鞋、五金等24个领域的245项采标计划;支持团体标准发展,召开轻工质量标准工作会议,成立中国轻工业认证检测产业联盟,通过标准、检测、认证三方联动,保障轻工产品质量。
注重轻工业绿色发展
轻工业将认真落实《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坚持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积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引导轻工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推进轻工业重点企业建设和申报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扩大上述领域的新技术研发和推广速度,按技术成熟度逐步在轻工企业全面推广应用,努力推动轻工业实现绿色发展。
优化集群建设
总结全国轻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先进经验,引领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完善中国轻工业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服务集群企业能力和水平,发布《中国轻工业绿色智慧产业集群建设指导意见》,帮助轻工产业集群提升建设水平,提高产业链上下游设计、制造、商务资源协同能力,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绿色智慧产业集群跃升。在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选择优质产业集群,加强指导,重点培育,争取到2020年,建成30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轻工绿色智慧产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绿色智慧产业集群100个,为实现轻工业高水平集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推动轻工业国际化发展
目前中国轻工产品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今后在追求出口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在战略导向上更加重视出口产品的质量、结构、效益,逐步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由出口创汇型和数量型向出口效益型和质量型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水平,使产品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
在立足扩大国内市场需要的同时,着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国外市场,推动轻工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家电、皮革、食品加工、乳制品、家具、轻工机械等行业发展外向型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鼓励品牌走出去,在开放中发展,在合作中提升。发挥轻工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作用,建立轻工国际产能合作生态体系,推动轻工产能、装备、技术、标准的输出。发挥轻工业国际产能合作主题论坛暨产业对接会等平台作用,引导企业与国际同行交流与合作。
(本版文章根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提供的资料编辑整理)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