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走向未来之路
2007-09-24 来源: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
一、自主创新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引擎
20多年来,中国啤酒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综合利用及装备水平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世界啤酒之林中显现了绚丽的风采,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企业对自主创新的坚持是分不开的。
(一)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奠定了珠江啤酒的技术领先地位。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珠江啤酒涉足纯生啤酒领域时,国内在这项技术上还是一片空白,经过4年艰苦的技术研究和探索,珠江啤酒集团终于在1997年8月,生产了中国第一瓶纯生啤酒。由此开始,中国啤酒业掀起了一场“纯生革命”,各大啤酒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原始创新而不断提高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纯生啤酒是我国啤酒行业自主创新的里程碑。。
珠江纯生啤酒引领潮流的背后,彰显的是珠啤人长久以来对于技术进步和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技术力量的深厚积累。从建厂之初,我们就从世界领先的啤酒企业比利时英博集团引进了快速发酵工艺技术,比传统发酵工艺的周期缩短一半以上。随着与国际知名院所、企业技术合作关系的加强,相互间的技术交流、研讨和培训不断增加,技术资源共享面不断扩大,这些都对珠啤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珠江啤酒集团已经形成了全程密闭、全程低温、实时评估、纯种酿造、指纹图谱、微生物分析、在线监控、无菌洁净评估、在线检测、纯生团队建设等纯生啤酒十大科技成果。此外,珠江啤酒集团还拥有无菌纯生啤酒生产控制技术、高浓酿造后稀释技术、快速发酵技术、高效糖化技术、生物育种技术、ERP信息控制技术、“集中酿造、分散包装”技术和高效低成本生产管理技术等八大自有核心技术。这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为珠江啤酒的技术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技术创新的不断追求,带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众所周知,纯生啤酒的生产是建立在整个酿造、过滤、包装全过程严格控制基础上的综合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微生物管理、纯种发酵、关键点控制等环节更不容丝毫懈怠。纯生啤酒的生产促使我们形成了严格管理和精益求精的意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纯生管理理念”。
“纯生管理理念”不但促使珠江啤酒集团形成了严谨的管理态度,而且促成了管理创新。结合企业实际,根据啤酒消费本地化特点,珠江啤酒集团建立了以广州总部为中心,“集中酿造、分散包装”的生产运营创新管理模式。即:根据啤酒销售半径的要求,将啤酒集中在广州总部酿造,通过保温、保压专用槽车将酒液运往各分装企业进行灌装。十多年来已相继在广东省各地设立了8个分装公司,灌装能力超过80万吨。稳定的产品质量,强大的产销网络,成为珠江啤酒发展壮大的基石。
不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最终都离不开人的素质和努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多年来,珠江啤酒集团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努力,不但形成了“高效糖化”、“生物育种”等核心技术,而且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近十年来,外派到国外进行培训的技术人员达242人次,邀请前来珠啤集团培训的国外专家达38人次。近年来相继与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办职业经理MBA高级研修班、机械专业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工艺硕士研究生班,多次派技术人员到武汉啤酒学校、比利时鲁汶大学进行技术培训,派营销人员到巴西进行营销培训等等,为企业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推动了珠江啤酒事业的迅猛发展。
(三)对自主创新的不断追求,激发了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积极性。自主创新促使珠江啤酒集团转换发展观念,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相继启动了技术含量高、环保效益显著的错流膜过滤取代啤酒硅藻土过滤、糖化二次蒸汽热能回收、沼气回收发电、制冷综合利用、变压器低压回路节电改造等四大循环经济项目,多管齐下实施节能减排。目前珠江啤酒集团吨啤酒综合能耗仅为82.67公斤标煤,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15公斤/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精细管理理念的深入贯彻,使珠江啤酒形成了超前的环保意识。以水资源为例,珠江啤酒集团做到“把一滴水剖成两半用”,通过回收冷凝水、糖化热水、将处理后污水回收深度处理后等措施,每年可以节约近60万吨水。我们2006年的产量是2000年的2.03倍,但总用水量仅上升了11.6%。目前,珠江啤酒的吨啤酒耗水只有4.66吨,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在节水的同时,珠江啤酒集团投入数千万资金用于末端污水治理。目前珠江啤酒集团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5000吨,经过处理后的污水COD平均低于60mg/L,BOD低于30mg/L,处理后的清洁水可用于养鱼。近5年来,珠江啤酒集团在产量翻一番的情况下,排污量反而减少了一半,其中COD年排放量从232吨降低到180吨,减少了52吨。2006年12月,珠江啤酒集团荣获中国环境保护最高荣誉“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
二、对啤酒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些思考
10年来,我们对珠江纯生的摸索与历练,为集团积淀下独有的纯生理念,核心就是对创新不懈的追求。对啤酒行业在自主创新方面该如何作为,我想着眼于中国啤酒近20多年的发展,并结合我们的体会来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敢吃螃蟹”的先行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啤酒行业迎来了大发展的一个时代,从改革之初的区区几十万吨年产量到如今总产量连续5年高居世界第一,中国啤酒行业在世界地位的这一巨大转变,离不开一批勇于创新、敢开风气之先的人才和企业的努力。
环顾国内啤酒企业20多年来的发展,着眼于世界前沿、通过不断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的例子俯仰可拾。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青岛啤酒以独特的创新理念提升了品牌价值,在国际上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和地位;燕京啤酒以铸造民族品牌为突破点,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珠江啤酒当年在是否开发生产纯生啤酒的问题上,也曾引发很大的争论。外国同行专家的否定,设备商的顾虑,都给研究人员带了不小的心理压力。经过反复权衡和仔细研究,珠啤人认定纯生啤酒会是未来啤酒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提升自己发展空间的一个良好契机,值得作出最大的尝试,最终决定在国内率先引进纯生啤酒生产线,这才有了1997年8月中国第一瓶纯生啤酒的诞生。
其次,只有整个行业的共同创新和发展,企业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行业整体的进步往往由局部突破所带动,而一旦整个行业的提升成为事实,对于个体企业的发展将是一个更有力的促进。回望改革之初的中国啤酒,不但整个行业在技术、管理、产品方面全面落后于世界,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也很小,单个企业的产量往往不过几千吨;而如今,现有产量突破百万吨的就有8家。20多年来,中国啤酒逐渐为世界所认识并接受,而国内的啤酒企业亦从中受惠颇多,不但出口量逐年上升,而且塑造出一批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啤酒品牌。
随着世界啤酒格局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巨头纷纷抢滩中国,抢占市场份额,国内竞争日趋白热化,原材料日益涨价,啤酒行业成本大幅度提高;同时技术壁垒,出口障碍等新问题不断出现,中国啤酒企业更应该团结一致,以良性竞争、团结互助、竞争合作的精神,迎接各种挑战,共同提升中国啤酒行业的竞争力。
第三,创新性产品的推出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消费者和企业的双赢。啤酒行业技术的进步,如果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不能让消费者切身感受并分享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成果和好处,这样的进步就不能算是成功的。随着国内居民消费特点的变化,啤酒企业,应以满足消费者更多层面和类型的消费需求,尤其是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中高档啤酒市场
一、自主创新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引擎
20多年来,中国啤酒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综合利用及装备水平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世界啤酒之林中显现了绚丽的风采,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企业对自主创新的坚持是分不开的。
(一)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奠定了珠江啤酒的技术领先地位。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珠江啤酒涉足纯生啤酒领域时,国内在这项技术上还是一片空白,经过4年艰苦的技术研究和探索,珠江啤酒集团终于在1997年8月,生产了中国第一瓶纯生啤酒。由此开始,中国啤酒业掀起了一场“纯生革命”,各大啤酒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原始创新而不断提高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纯生啤酒是我国啤酒行业自主创新的里程碑。。
珠江纯生啤酒引领潮流的背后,彰显的是珠啤人长久以来对于技术进步和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技术力量的深厚积累。从建厂之初,我们就从世界领先的啤酒企业比利时英博集团引进了快速发酵工艺技术,比传统发酵工艺的周期缩短一半以上。随着与国际知名院所、企业技术合作关系的加强,相互间的技术交流、研讨和培训不断增加,技术资源共享面不断扩大,这些都对珠啤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珠江啤酒集团已经形成了全程密闭、全程低温、实时评估、纯种酿造、指纹图谱、微生物分析、在线监控、无菌洁净评估、在线检测、纯生团队建设等纯生啤酒十大科技成果。此外,珠江啤酒集团还拥有无菌纯生啤酒生产控制技术、高浓酿造后稀释技术、快速发酵技术、高效糖化技术、生物育种技术、ERP信息控制技术、“集中酿造、分散包装”技术和高效低成本生产管理技术等八大自有核心技术。这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为珠江啤酒的技术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技术创新的不断追求,带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众所周知,纯生啤酒的生产是建立在整个酿造、过滤、包装全过程严格控制基础上的综合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微生物管理、纯种发酵、关键点控制等环节更不容丝毫懈怠。纯生啤酒的生产促使我们形成了严格管理和精益求精的意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纯生管理理念”。
“纯生管理理念”不但促使珠江啤酒集团形成了严谨的管理态度,而且促成了管理创新。结合企业实际,根据啤酒消费本地化特点,珠江啤酒集团建立了以广州总部为中心,“集中酿造、分散包装”的生产运营创新管理模式。即:根据啤酒销售半径的要求,将啤酒集中在广州总部酿造,通过保温、保压专用槽车将酒液运往各分装企业进行灌装。十多年来已相继在广东省各地设立了8个分装公司,灌装能力超过80万吨。稳定的产品质量,强大的产销网络,成为珠江啤酒发展壮大的基石。
不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最终都离不开人的素质和努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多年来,珠江啤酒集团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努力,不但形成了“高效糖化”、“生物育种”等核心技术,而且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近十年来,外派到国外进行培训的技术人员达242人次,邀请前来珠啤集团培训的国外专家达38人次。近年来相继与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办职业经理MBA高级研修班、机械专业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工艺硕士研究生班,多次派技术人员到武汉啤酒学校、比利时鲁汶大学进行技术培训,派营销人员到巴西进行营销培训等等,为企业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推动了珠江啤酒事业的迅猛发展。
(三)对自主创新的不断追求,激发了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积极性。自主创新促使珠江啤酒集团转换发展观念,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相继启动了技术含量高、环保效益显著的错流膜过滤取代啤酒硅藻土过滤、糖化二次蒸汽热能回收、沼气回收发电、制冷综合利用、变压器低压回路节电改造等四大循环经济项目,多管齐下实施节能减排。目前珠江啤酒集团吨啤酒综合能耗仅为82.67公斤标煤,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15公斤/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精细管理理念的深入贯彻,使珠江啤酒形成了超前的环保意识。以水资源为例,珠江啤酒集团做到“把一滴水剖成两半用”,通过回收冷凝水、糖化热水、将处理后污水回收深度处理后等措施,每年可以节约近60万吨水。我们2006年的产量是2000年的2.03倍,但总用水量仅上升了11.6%。目前,珠江啤酒的吨啤酒耗水只有4.66吨,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在节水的同时,珠江啤酒集团投入数千万资金用于末端污水治理。目前珠江啤酒集团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5000吨,经过处理后的污水COD平均低于60mg/L,BOD低于30mg/L,处理后的清洁水可用于养鱼。近5年来,珠江啤酒集团在产量翻一番的情况下,排污量反而减少了一半,其中COD年排放量从232吨降低到180吨,减少了52吨。2006年12月,珠江啤酒集团荣获中国环境保护最高荣誉“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
二、对啤酒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些思考
10年来,我们对珠江纯生的摸索与历练,为集团积淀下独有的纯生理念,核心就是对创新不懈的追求。对啤酒行业在自主创新方面该如何作为,我想着眼于中国啤酒近20多年的发展,并结合我们的体会来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敢吃螃蟹”的先行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啤酒行业迎来了大发展的一个时代,从改革之初的区区几十万吨年产量到如今总产量连续5年高居世界第一,中国啤酒行业在世界地位的这一巨大转变,离不开一批勇于创新、敢开风气之先的人才和企业的努力。
环顾国内啤酒企业20多年来的发展,着眼于世界前沿、通过不断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的例子俯仰可拾。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青岛啤酒以独特的创新理念提升了品牌价值,在国际上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和地位;燕京啤酒以铸造民族品牌为突破点,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珠江啤酒当年在是否开发生产纯生啤酒的问题上,也曾引发很大的争论。外国同行专家的否定,设备商的顾虑,都给研究人员带了不小的心理压力。经过反复权衡和仔细研究,珠啤人认定纯生啤酒会是未来啤酒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提升自己发展空间的一个良好契机,值得作出最大的尝试,最终决定在国内率先引进纯生啤酒生产线,这才有了1997年8月中国第一瓶纯生啤酒的诞生。
其次,只有整个行业的共同创新和发展,企业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行业整体的进步往往由局部突破所带动,而一旦整个行业的提升成为事实,对于个体企业的发展将是一个更有力的促进。回望改革之初的中国啤酒,不但整个行业在技术、管理、产品方面全面落后于世界,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也很小,单个企业的产量往往不过几千吨;而如今,现有产量突破百万吨的就有8家。20多年来,中国啤酒逐渐为世界所认识并接受,而国内的啤酒企业亦从中受惠颇多,不但出口量逐年上升,而且塑造出一批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啤酒品牌。
随着世界啤酒格局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巨头纷纷抢滩中国,抢占市场份额,国内竞争日趋白热化,原材料日益涨价,啤酒行业成本大幅度提高;同时技术壁垒,出口障碍等新问题不断出现,中国啤酒企业更应该团结一致,以良性竞争、团结互助、竞争合作的精神,迎接各种挑战,共同提升中国啤酒行业的竞争力。
第三,创新性产品的推出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消费者和企业的双赢。啤酒行业技术的进步,如果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不能让消费者切身感受并分享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成果和好处,这样的进步就不能算是成功的。随着国内居民消费特点的变化,啤酒企业,应以满足消费者更多层面和类型的消费需求,尤其是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中高档啤酒市场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