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业绿色节能创新摆脱资源消耗依赖
低碳、绿色、节能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旋律。在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之后,今年,又有多项国家政策和规划出台,强力推进绿色新能源发展。3月23日,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之后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这些国家政策和规划的出台,为制造业低碳、绿色、节能升级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促进和支持。家居作为制造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低碳、绿色、节能升级和创新也将在行业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一些龙头企业已经研发了多项新技术和创新产品为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这些技术和创新,值得全行业了解和借鉴。
多项绿色节能政策发布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将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四大领域推进“十四五”时期氢能产业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而北京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新突破,基本建成坚强韧性、绿色低碳智慧能源体系,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生活用能品质持续提升。大力推进“减煤、稳气、少油、强电、增绿”。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都提出,增加可再生能源制氢供应和减少天然气消费量。对于燃气具和燃气热水器行业来说,这些新的国家政策和规划,为行业发展指明了大方向,同时也为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龙头企业积极进行绿色创新
事实上,燃气具和燃气热水器行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已经进行了相关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而这些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正符合当前国家“增加再生能源制氢消费,减少天然气消费”的政策和发展大趋势。
数据显示,我国建筑运行中的供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环节消耗化石能源相关的直接排放占比达总量的一半,间接排放中电力和热力相关的碳排放分别占42%和8%。
在2021年,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种20%以下的富氢天然气燃烧技术和多款富氢天然气型家用燃气具,包括燃气采暖热水炉、燃气灶具、户外燃气烤炉、燃气烤箱等7个型号,全线产品适用氢气比例为20%以下的富氢天然气和12T天然气两种气源。
而今年,万和的氢能源技术再次升级,其开发的纯氢能燃气灶具不久前通过了“国内领先”科技成果鉴定,这种技术可使用100%氢气。
据悉,该项目研发以氢气为燃料的家用燃气灶具,研制出全新的燃烧系统,解决了氢气高燃烧速度和可燃范围大形成的回火、爆燃的安全技术问题;通过改进灶具结构,改善了燃烧过程的可控性,降低烟气中氮氧化物浓度;研究了燃烧工况的新检测技术。产品经权威检测机构检验,技术指标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规定的产品设计要求。
万和认为,氢能利用已经成为近年全球能源革命的主题。氢气是当今最适宜作为可再生能源载体的物质之一,氢气的合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天然气中掺入适量氢气而获得的富氢天然气(HENG)用于替代天然气,能够妥善解决现有燃气管网设施以及家用燃气具不适应纯氢气的问题。氢气混合比例不超过20%(V/V)的富氢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气具的燃气,是目前国际上家用燃气利用领域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已经积累超过20年的试验研究经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富氢天然气试验、示范项目约有40个,中国目前已经有多个项目启动或计划启动,部分国家、地区已经启动了富氢天然气产业化计划。
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除了万和,其他一些知名企业也在大力研发绿色、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今年3月份,万家乐发布了一款绿色节能的新产品——A3小体积燃气热水器,开启了“热水器小时代”。据悉,A3小体积燃气热水器采用下鼓式正压燃烧系统,具有体积更小、燃烧强度更大的优势,比传统燃气热水器缩小了约45%,比A3纸还小,目前,该产品已申请50余项专利。
九牧打造了绿色环保的永春陶瓷5G智慧云灯塔工厂,该工厂依托于新兴的创新科技生产,使生产效率提升35%,单位产值能耗降低7%,运营成本降低8%,不良成本率降低5%,实现了绿色制造到绿色智造的升级。
除此之外,九牧还与西门子达成“碳中和”战略合作,赋能产业高端智能制造,共同助力我国经济节能环保、绿色低碳转型,为同行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经验,引领卫浴建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方太联合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发布了全新一代洗碗技术——高能气泡洗,首次将航天工程思想和“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方太洗碗机喷淋结构及水流系统中,完成对“高能气泡洗”技术的再次升级 。据悉,高能气泡洗喷淋臂水流喷射扬程提升20%以上,水流喷射堪比“子弹速度”,还能实现5%以上的节水效果。
业内专家表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有助于企业摆脱资源消耗路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统筹节能提效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效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