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优质甜味剂或将成为无糖饮料发展下一路口
(实习记者 解 磊)糖分摄入过多对人体的严重危害已被人们广泛认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表明蔗糖的摄入量每人每天不超过25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在不断升级,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无糖、低糖产品更加青睐。为迎合消费者健康需求,打着“无糖、无卡路里、无脂肪含量”标签的无糖饮料应运而生。
从元气森林的爆火,再到行业跟进,无糖饮料成为“香饽饽”的同时,争议也持续不断。此前,“无糖饮料可能比有糖饮料危害更大”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阅读量破亿,让许多消费者产生了疑问:无糖饮料还能喝吗?针对这一疑问,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什么是无糖饮料?
记者了解到,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食品中糖含量少于0.5克/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即可标注为“无糖食品”。而要想辨别饮料到底是无糖还是有糖,最简洁明了的办法就是看配料表中是否含有包括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双糖(如蔗糖)在内的游离糖。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告诉记者,食品标签的“零糖”“零卡”都属于营养声称,是用于指导消费者选购食品的,因此并不是要求绝对的零,而是营养意义上的零。比如“零糖”的要求是每100毫升少于0.5克糖,这么点糖提供的能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就和零一样了。真正的无糖饮料,里面添加的是从天然植物里提取的非游离糖,也就是“代糖”。这些代糖热量相比于游离糖来说更低,却能提供足够的甜味,满足口感。例如被元气森林带火的天然甜味剂“赤藓糖醇”,就是通过玉米淀粉原料酵母发酵而产生的天然甜味物质,进入人体后不参与人体血糖代谢,不产生热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现代食品工业中,代糖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研发的提升,未来还会有更多、更好、更安全的甜味剂问世。饮品行业要发展,用甜味剂取代糖是一个趋势,但不会完全取代含糖饮料,而是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陈君石说。
正如陈君石所说,记者走访安徽宿州多家超市发现,在售的无糖饮料种类繁多,除了各种口味的气泡水,还有不少无糖碳酸饮料、茶类饮品和果汁类饮品,占据饮料货架“半壁江山”。在一家大型超市饮料区,销售人员李先生告诉记者,无糖饮料的销量要比含糖饮料的销量高不少。
据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发布的《2021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无糖饮料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6.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17.8亿元,年增长率为38.69%,远超饮料行业总增长率;2025年市场将增至227.4亿元,5年内实现规模翻番;2027年,该市场将继续攀升至276亿元规模。
代糖安全吗?
“很多人认为代糖不安全。实际上,对于合规企业来说,每一种能够使用在食品中的原料都是已经经过国家卫健委批准的,无论是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化学合成甜味剂,抑或是新兴的赤藓糖醇等来自天然原料的甜味剂,都是安全的。”陈君石说,国家还按照科学指导对食品添加剂的用量、使用范围作出了规定,规范的生产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生产,消费者无须担心安全问题。
钟凯也表示,目前我国批准的甜味剂有20种,广泛用于食品饮料、餐桌代糖、药物和日化等方面。
针对“无糖饮料可能比有糖饮料危害更大”话题中传播最广的无糖饮料会使人变胖、加重糖尿病病发,甚至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观点,钟凯表示,市场上之所以会出现无糖饮料比有糖饮料危害更大的认知,问题或许不出在无糖饮料身上,部分消费者并不是用甜味剂替代添加糖,而是在饮用有糖饮料的同时,额外增加了无糖饮料消费,这样能量摄入并没有减少。
钟凯认为,在膳食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可减少能量摄入,有助于体重管理。同时,甜味剂有助于降低龋齿发生风险,还为高血糖人群及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食物选择。陈君石也表示,任何食物或饮品的摄入都是要适量的,“长胖”是由于消费者大量摄入能量,但没有及时运动消耗掉每日的超额摄入的能量,跟无糖饮料不相关。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外界对于代糖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近期WHO公布的一份使用非糖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研究综述中表示,测试发现使用非糖甜味剂会让成年人的体重减少,但对血糖、胰岛素、血脂等没有显著影响,但长期使用是否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目前还尚无定论。
至于过度饮用无糖饮料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频发这一观点,则已被多位行业科普专家辟谣:传谣者将《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一篇文章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含糖饮料对心脏代谢健康有不利影响”的观点歪曲为“过量饮用无糖饮料导致心血管疾病发作概率提高”。
“虽然代糖并不会有什么健康危害,但饮料敞开喝显然不是健康的饮食方式。”钟凯表示,消费者并不能认为无糖饮料热量低就产生“多喝几瓶也没事”的想法,适量饮用才是正确的饮食方式。安徽省宿州市市立医院营养科医生孟妍凤也表示,不要把任何饮料当成水来喝,推荐正常人每天喝1500到1700毫升的水。
此外,一位不愿具名的科普作者告诉记者,网络上代糖的各类综合负面评论里,类似的断章取义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些“专家”为了表示严谨,会加上“可能”二字,实际上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之所以各类谣言兴起,一方面是为了“吸睛”获取流量,另一方面可能也有商业竞争的原因在其中。“抛开剂量谈危害是错误的,水喝多了都能水中毒的常识下,广大消费者不要被披着专业外皮的信息所迷惑。” 该科普作者表示。
无糖饮料路在何方?
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入局无糖饮料的企业越来越多,无糖饮品趋于同质化。有业内人士表示,企业未来如何突出产品差异化优势,致力开发更多样化的口味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将是国内饮料行业竞争的重点之一。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告诉记者,长期来看,无糖一定是未来的趋势。“对于饮料企业来说,无糖是一个最起码的敲门砖。新生代消费者对于体重管理、颜值管理、大健康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更加看重产品。这是消费端转变倒逼产业端节点的更迭,从而使得饮料企业匹配和满足消费者核心诉求。”
业内认为,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需要在健康领域研发出更深的甚至是企业独特的价值和竞争力,才能占有竞争优势,也才能带动行业的发展方向,引领产业的发展。因此,追求更健康的饮品要在满足消费者口味、口感等需求的同时,做到更好地用料、无过度添加等。
《2021年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指出,在19款评测的主流饮料中,仅元气森林等少数国货品牌的6款饮料不添加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防腐剂,大部分无糖饮料仍存在一定数量的防腐剂。该报告认为,近80%的消费者选择消费无糖饮料的原因在于“更健康”,而非有明确控糖需求。健康意识的提升让消费者对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等防腐剂专有名词变得更熟悉,无糖饮料产品的增多让消费者的选择标准变得更为严苛,很多细心的消费者已经养成了关注产品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的习惯。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减少或取消防腐剂的使用,将成为无糖饮料市场未来的竞争关键点。
据记者了解,去年元气森林宣布开启“三0工厂”(“0防腐剂”“0污染”“0碳”)战略后,重金投入无菌碳酸生产线,用全自动无菌碳酸灌装技术实现log6微生物控制水平,达到行业最高标准。今年元气森林推出的无糖可乐味气泡水,不再添加常用的化学防腐剂,让“快乐水”也变得更健康。元气森林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配料表上与传统饮料企业推出的气泡水重建差异化竞争,使用更加天然的配料。
可以预见,使用优质甜味剂、尽量减少化学添加剂,或将成为无糖饮料发展的下一个路口。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