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融贯中西 她们飞针绣出新的“中国名片”

0
2018-06-25 来源:光明网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光明网讯 (记者 刘超)“这幅作品,你们站在5米处看和站在3米处看是不一样的,这幅《爱神》是有多维度空间立体感的。”在位于江苏苏州朱寿珍的展馆内,光明网记者看到了众多仿照西方著名油画的绣品。作为中国顶级的刺绣艺术家之一,朱寿珍不仅精通于中国各类传统刺绣作品,还将西方画作在光影和空间的技法应用在绣品上,创作出了一幅幅中西结合的经典之作。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融贯中西 她们飞针绣出新的“中国名片”

让中国刺绣像西方名画一样被世界认可

   出身宫廷刺绣世家的朱寿珍, 小时候就受到家里人的影响,接触了很多和刺绣有关的东西。

   “那时候还小,我还绣不了什么,看到花花草草的很美,想记录下来,怎么办?我就把它们都画下来。”朱寿珍从小就展露的绘画天赋使得他的绣品总有一种神韵在里面。不少绣娘尽管也有一定的绘画功底,但在绣制大型作品的时候一般都是邀请画家一起合作,要么就是临摹已有的经典画作。而朱秀珍则可以按照自己想法先创作画,然后将画的神韵一针一线的的绣上去。

   “刺绣和绘画是我生活的两大乐趣。”唯一让朱秀珍遗憾的是,现在被世界认可的名画基本上都是西方的画作,中国画写意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当前的主流。让中国的刺绣能登上世界级的艺术殿堂,被人们所认可是朱寿珍一直的愿望。

   “西方可以做到的,我们中国刺绣也可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30岁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的朱寿珍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去中国美术学院学油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卓贺君知道了这件事,不由地感叹到:一个中国传统技艺的艺术家能主动从基础学习,融合东西文化,这很好。

   事实上,原本中国美术学院是没有成人班的,朱寿珍就这样成为了一名“超龄”的美院学生,在那里一学就是3年。

   朱寿珍到美院学习的时候,早已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跟她学习的徒弟也有很多,但是学习的前一年半时间里,她还是坚持完全脱产,专心于课程的学习。“每个周五连夜从杭州赶回苏州,周末两天要带我的徒弟和处理工作是的一些工作,周天晚上又要赶回去,那时候往来只能通过城际的大巴车,很麻烦,也很累。

   这一段时间的艰苦岁月的结果是其绣品在融合中国画写意的风格以及西方画的表现形式后,终于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2015年在巴黎卢浮宫举行的21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朱寿珍带去了自己的六幅作品。展览的第一天,她见到一个老太太认真的在她的一个作品上观看了半天,起初并没有在意,但是第二天发现这个老人又来了,还带着她的丈夫,两人带了一个放大镜反复在绣品上找着什么。

   经过翻译的询问,朱寿珍才知道,原来老人前一天来的时候,本以为这是一幅西方的写实油画或者照片,但是有人告诉她这是一幅刺绣作品,有点执拗的老人坚持第二天带着老伴和放大镜再来确认一次。

   知道了事情的朱寿珍感到哭笑不得,却又隐约有一种自豪感,她说这是自己的作品、中国的刺绣能被认可的一种喜悦。

   “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同样也能成为被世界认可!”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融贯中西 她们飞针绣出新的“中国名片”

“刺绣从来都并不是一个人的事”

   尽管自己的名字一再在国内外各种展览和奖项上出现,但是朱寿珍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什么大师。

   “我们镇湖自古号称‘八千绣娘’,其中手艺和我差不多的有很多,比我好的也有,只不过有些人做出名头来了,有些人没有。”而且朱寿珍介绍,她现在主要做的是收藏级的绣品,和普通的刺绣商品不一样,收藏级的绣品一般尺寸也比较大,在刺绣的针法以及绣品的意境要求比较高,而这往往都需要一个团队配合完成。

   “做出一幅好的刺绣,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

   光明网记者来到朱寿珍的工作室时,朱寿珍正在和自己的七个徒弟绣一幅1.8米?2.8米的巨幅孔子像,从去年12月到现在,他们八个人已经连续工作了6个月的时间。

   “大概还需要2个月才能把这幅作品绣好。”朱寿珍笑着说,这样一幅作品,除了作品主体,其余各方面都很重要,如果只靠她一个人,可能很多年都弄不完,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

   和她坐一起的7名学生并没有被记者的到访所打扰,仍埋头于自己手上几乎不可见的丝线上,不疾不徐的一针一针有节奏的绣着。朱寿珍给光明网记者列举了几个数字,这幅孔子像要8个人绣,平均每人每天要绣10个小时左右,整个作品大概要绣八个月,熟练的绣娘每分钟绣50~60针左右。

   6000多万针,这是光明网记者算出来的大概数字,也是绣这样一幅作品所需要的针数,而这并不是朱寿珍作品中画幅最大、难度最高的。

   “最难的是我当时绣《爱神》的时候,前后有六个人接手,历时6年,朱寿珍才完成了这幅多维度、空间感强的作品。”朱秀珍回忆道,好几个学生绣到一半都绣不下去了,再加上中间有停下来的时间,所以这个作品才花了这么久。

   正是因为有这些学生与她一起合作,朱寿珍才完成了一幅幅经典的作品。“我前后几十年大概带了有500多名学生吧。”朱寿珍回忆了一下,遗忘她都是从成年人中带学生,但事实上,这项传统技艺从小抓起更合适。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融贯中西 她们飞针绣出新的“中国名片”

   “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刺绣了,这一行很考验眼力和手以及你的创造力,年轻还是又有优势的。”于是,两年前她跟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合作,在小学里创办了一个国绣班,选取有绘画功底的孩子,每周上一个半小时的课,从最基础的针法教起,从小开始培养孩子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对刺绣这项我国传统技艺的兴趣。

   “我现在年纪最大的学生比我还要大,最小的可只有12岁啊。”一提到国绣班,朱秀珍眉眼间就满是笑意,在她看来,这份“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有这么多娃娃愿意学并且喜欢这个,让她感到特别心安:在娃娃心里面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不管他们以后会不会做刺绣这行,也都会一直关注、关心刺绣的发展。

   “未来我想全国都设点授课,让更多的娃娃,更多喜爱刺绣这门技艺的人都能接触了解它。”朱寿珍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而在不久前,她的学生已经在北京设了第一个刺绣的教学点,她的美好愿望已然开始实现。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