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趁东风“放”纸鸢——记92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费保龄

0
2020-04-09 来源:北京晚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是清代诗人高鼎《村居》描绘的春天景色。踏青赏花放风筝是春天里的重要的休闲内容。今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换个方式“赏风筝”,走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扎燕风筝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2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费保龄先生,听他讲述一生与风筝结缘的故事。

风筝制作人格化

在古代,风筝不仅是娱乐健身的玩具,还曾被应用于军事领域的通讯和侦察。风筝的起源时间有春秋时期和秦汉时期几种不同说法,起源于何物就更是众说纷纭。不过,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是世界一致公认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明朝斗彩鸡缸杯上也有孩童放风筝的图案,这都足以说明风筝历史的久远。

在过去的京城,每年的腊八节就开始出摊卖风筝了,一直能卖到清明节。为什么过了清明就不卖了呢?行话说,“过了清明风就野了”,风筝爱断线,所以就不适宜放了。北京风筝制作人众多,制作技艺高超,风筝在北京不仅仅是一种玩具,它还是一件艺术品,是北京文化的体现。费保龄先生制作的风筝展出海内外,得到多位名家赞赏。能把风筝做到极致,做成交口称赞的艺术品,这风筝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2015年,北京市档案馆找到费保龄,他们正在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做口述史采集项目。这项工作是为了发掘、保护、传承北京工艺美术,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整理工作随即开始。把风筝和风筝制作人的口述实录做成历史,留存在档案馆,在北京工艺美术界还是第一次。北京风筝中沙燕最常见也最受玩家喜爱。费老指着两件画工精细、制作精巧的微型风筝告诉我,它们是雏燕风筝。印象中的小燕子风筝都是胖乎乎、圆头圆脑的,费老这里还有瘦瘦的燕子风筝,为什么要把风筝做细做瘦呢?原来这是“风筝一家亲”。费老说他制作的北京扎燕风筝,最大特点就是人格化、图案化。风筝也有了自己的家人:肥燕代表成年男性,瘦燕代表成年女性,雏燕是小婴儿燕,比翼燕比拟一对夫妻。这是主要的四类,还有新燕也称为半瘦燕,代表青春期的男性,小燕代表儿童期的男性。

要想把肥燕风筝画精致了,是有诀窍的,北京扎燕风筝制作时有“画诀”,费老脱口而出:“颔如满弓承双颊,胸似银瓶气度轩。蓄势待发权在握,肘根腋翎必相衔。”从这四句画诀中,不难体会出成年男性健壮、雄姿英发的特点。北京扎燕风筝绘画的精妙之处就是用优美精炼的语言概括出绘画的要领。北京扎燕风筝有很多图案,每个图案又代表不同含义。适合不同的场合和人们民俗礼仪的需求。把漂亮的孔雀画在燕子身上的风筝是“屏开雀选 富贵白头”。风筝翅膀画上的牡丹和白头翁寓意富贵和白头偕老,与孔雀结合起来象征美满的婚姻。这一风筝样式专为订婚而做。

颇具美感美意的“三多九如”风筝也值得一提。三多指“多福、多寿、多男子”,九如指福寿无量。“三多九如”的九只绿色蝙蝠是用绿代“禄”,除了有多福多寿的寓意,还增加了多禄之意。瘦燕风筝从外观上更瘦长,用以代表成年女性。瘦燕风筝的画诀就更加优美:“盈盈笑含樱口闭,脉脉情余比目意。”只选取其中两句,女性柔美的特点就凸显出来。在费保龄先生这里,一件小小的风筝竟然做出了如此多的讲究——风筝不再是玩具,更是中国文化、北京文化的缩影。

张仃亲笔题写“百福图”

费保龄从小玩风筝,自己也会做风筝,成年后也一直没断了玩,当年放风筝最常去天安门广场和天坛公园,放风筝时结识了很多风筝爱好者。1963年费保龄认识了整理《南鹞北鸢考工制》的孔祥泽先生。孔先生看放风筝的人中,费保龄的风筝做得最好,人也和气,就请费先生和自己一道整理风筝谱。在此后的这些年中,费老绘画、制作风筝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在业内广为人知。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天,画家黄胄先生想放风筝,他想起在展览会上见过费保龄的风筝很精致,就托轻工业部的王书文先生找到费老要两件风筝。费老听说黄先生要自己的风筝,内心激动,赶紧拿了一件“出水芙蓉”和一件“三多九如”,还有一件瘦扎燕。过了一阵儿,费老和王书文去黄胄先生家串门,黄先生一见费老马上就说,你等会儿,有东西要送给你。黄先生一会儿就拿来了一幅画,上面有他最擅长画的四头小毛驴。

费老的风筝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就展览多次。一次办展中,费老邂逅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张先生为他题写了“曹雪芹风筝”五个大字。张先生一直欣赏费保龄的风筝,去参加展览和国内外美术交流,总要带费老的风筝。后来,费老的“百福图”风筝制作完成,他们又在中国美术馆办展时相遇,张先生又题写了“百福图”。还有一位画家叫毓继明,他原名爱新觉罗·毓恒。他也喜好风筝,自己又擅长绘画,玩的风筝特别讲究。毓继明先生和费老原来是风筝公司的同事,经常和费老保持联系,一起探讨风筝。

费保龄是目前风筝界唯一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中国美术馆办个人风筝展的,他是第一人,还有很多业界第一。谈起和名家的交往,费老却谦虚地说,人家都是“大家”、艺术家,我们是民间老艺人,最多是个工匠。我问“匠”与“家”的不同?费老说,画家是创作,是艺术的创作,别人是无法模仿的;画风筝是门手艺,它的画法是有规范的,只要勤学苦练是可以模仿出来的。

费老一如既往简单的回答,却道出了艺术追求的真谛。现在人工智能火热,都说将来很多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有人提出来搞艺术不容易被取代,可为什么呢?费老给出了答案:创作,人脑思维的创作是最难模仿的,所以最难被取代。

淡泊名利为传承

隆冬时节去费老家里,进得门来就听见蝈蝈声,却不见其影。原来蝈蝈就被揣在费老怀里。刚开始说话,蝈蝈也一直叫,让我略有点儿不适应,蝈蝈声就像一个伴奏音,响个没完没了。等到习惯了,却也不觉得它吵闹,反而在谈话的当间儿,突然发现,它什么时候不叫了,正想着它又开始呱呱呱地叫上了。

在北京扎燕风筝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费老就非常关心和非遗有关的一切。一次给费老打电话,没寒暄两句,他就赶紧告诉我:前一段时间出了一个非遗的法规呢!我一了解,费老说的就是2019年6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我问费老,这么大岁数了,这么关心新闻,还不多放松多休息?费老说:我就是干这个的,能不关心嘛。虽然现在干不动了,可是干了一辈子了,人家要来问,我至少要给人家说清楚啊。我和孔祥泽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说过:“能干的时候就干,不能干的时候就说。”费老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年过九旬的费老闲暇时间并不多,他仍然挺忙的,家里经常有人来访,主要是一些媒体和风筝爱好者。我跟费老说,您年龄大了,还这么忙,可要注意身体。费老慢悠悠地说出三个字:忙点好。人家为什么而来?我就是一个糟老头,人家来是为了风筝而来,是喜欢这个东西,喜欢这个文化。他们来,我能说,这就是一种传播和传承。

费老的话简单质朴却耐人寻味,鲐背之年的老人说出“忙点好”,让年轻人汗颜,让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努力。能像费老一样,活到老、学到老、忙到老,不易。到老还能为自己钟爱一生的事业出力尽责,要靠一辈子的积累,是人生有价值的最好体现。现在人们都热衷成功,成功学书籍、秘籍泛滥,费老的“忙到老”,其实正是一种成功。

费老一说到风筝,就会戴上眼镜,手里还拿着放大镜,一边看资料,一边把他认为重要的事情都告诉我。这次,他拿起了一本风筝谱,我伸头一看,上面还用黄色和橙色彩笔画满了标记。费老做事就是这么认真负责,仔仔细细。

每次去看费老,总觉得是来沾沾老人的福气,我请教费老长寿的秘诀,费老微笑着说起了《老子》的几句话:“天之道,利而无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不争”,就是费老一生做人的准则。费老告诉我,曾有媒体一个时期内,在没有经过费老同意的情况下使用他的风筝图样。可是,费老也不追究,即使有一次在活动上和这个媒体的人见面,费老也没有提这件事。大家都诧异,既然见面了为什么还不提这件事。费老说:他们也是在宣传风筝,宣传北京文化,没有必要提。

和费老聊天是一件愉快的事儿,他很和善,语速慢、语调柔和,还喜欢微笑,是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家。费老谦称自己就是个老头儿,可他这个老头儿却不一般呢!多年前,费老就因风筝与众多名人交往,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经常到加拿大、丹麦等国家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可费老身上没有一丝傲气,他很好接近,待人谦和,让我等年轻人备受感动。我想只有见识广博、经历丰富的人,才更容易回归到自然朴素。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