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食品真实性技术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食品真实性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年会在京召开

0
2019-10-28 来源: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一、会议概况

    10月28日-29日,2019年食品真实性技术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食品真实性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年会在北京亮马河饭店会议召开。中国工程院“应对经济利益驱动造假全球合作与中国引领战略研究”会议同期召开。

    会议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主办,食品真实性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得到了国家卫健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酒业协会的大力支持。

    会议邀请了来自国际法典委员会、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陈君石、庞国芳、孙宝国、朱蓓薇院士,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食品企业、新闻媒体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共计超过30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采用大会报告、嘉宾访谈和项目研讨等方式,商讨“食品真实性”定义、食品安全与真实性技术动态、标准与监管趋势;会议倡议成立了“国际食品真实性技术创新联盟”,搭建食品真实性领域技术研究、交流、合作平台,通过“产学研销”一体化模式全方位加快推进食品真实性定义的国际共识、食品真实性技术标准化和科技监管应用落地,促进食品行业稳步健康发展;会议以“真实性技术与标准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为主论坛,同时召开了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质谱技术、大米掺假真实性、十三五重点专项和国家自然基金专项等6个分论坛。

    二、什么是食品真实性

    提到食品真实性,也许你会感到一头雾水,近年来在国际社会上广受关注的热点名词“食品真实性”到底是什么?“食品真实性”和“食品安全”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食品真实性”和“食品安全”、“食品质量”并列,是食品的三大属性之一。“食品安全”是指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因添加工业制品等有毒物质对人体产生损害,大都属于严重的食品“安全性”问题。而“食品真实性”则侧重于食品本身的“真实性”问题。

    例如,2013年爱尔兰食品安全局揭露的非法“马肉掺假”丑闻,几乎牵涉到欧洲所有的国家,但爱尔兰食品安全局又明确地指出,其掺入的马肉是安全的,食用后并不会引发人体安全问题。再如,将养殖的鲑鱼充作野生的鲑鱼出售、香米中掺杂更便宜的品种、标称牛肉产品却掺杂有其他肉类、选购烟台苹果但其实际产地却并非烟台,买些五常大米却发现顶多算是东北大米……食品造假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生产以次充好产品,标示虚假的产地、生产厂名、厂址等,均属于“食品真实性”问题。

    三、食品真实性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

    随着食品造假技术的演变,采用常规手段越来越难以检测食品造假,导致其成为全球共治的监管难题。自2013年欧盟爆发出“马肉冒充牛肉事件”以来,欧盟将食品真实性技术研究列入Horizon2020项目重点研究领域;2014年起,食品科学界将食品真实性单列出来,与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并驾齐驱,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WHO和CAC也正在发起和讨论食品造假国际标准问题。在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食品造假和真实性问题。2017年,科技部正式发布《“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食品反掺假控制技术”专项研究项目,支持食品真实性技术的发展。2018年4月17日,我国正式成立食品真实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是我国在食品真实性领域唯一的经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1.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以食为天”,随着我国人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食品的需求也由过去“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地道”,吃得“放心”,由追求美味到追求营养健康天然。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促使我国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高品质、高附加值食品的市场迅速发展,标注“有机”、“纯天然”、“无添加”、“地理标志”等标签的产品越来越多,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满足了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国家政策方面,我国政府致力于推动食品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我国在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明确提出发展食物营养健康产业,提出“编制食用农产品营养品质提升指导意见,提升优质农产品的营养水平,将“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同类农产品中总体占比提高至80%以上。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作为工作重点,促进消费品工业升级。

    2. 食品真实性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阻碍

    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之下,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像“地沟油”、“三聚氰胺”、“苏丹红”之类的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得到有效遏制。在我国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以“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等为代表的高端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是,由于缺乏监管手段,在高额利润刺激下,对这类食品的仿冒、造假、掺假现象更为严重。如“不明不白的白酒”、“三精一水”葡萄酒、复原鲜榨果汁、复原鲜牛奶、化学勾兑酿造食醋等,这些造假行为严重干扰破坏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对一些行业(如白酒、葡萄酒、食醋等)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阻碍了我国食品转型升级政策的实施,降低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的信心。

    因此,积极开展食品真实性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应用,既有助于维护消费者自身合法利益,提升消费信心,也能够保护我国食品行业的信誉,促进食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四、“食品真实性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国际食品真实性技术创新联盟”

    1、食品真实性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食品真实性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是我国在食品真实性领域唯一的经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依托单位是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心采用核磁共振、同位素质谱前沿科技手段研究食品真实性技术、装备和标准,为食品生产和流通领域提供可溯源、可实时监管的科学手段和技术支撑。

    食品真实性中心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参与国际创新合作项目的政策,全面参与欧盟框架计划中食品真实性技术领域课题,承担了Food integrity(欧洲食品诚信),OLEUM(橄榄油真实性鉴别)和EU-China-Safe(中欧食品安全与真实性)等国际合作项目;承担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食品真实性与溯源技术国际联盟体构建战略研究;主持了2014-2019年国际稳定同位素实验室间能力验证10次,国内43家检测机构参与;筹建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推动了国家自然基金对食品真实性学科的分类单列;在葡萄酒、白酒、果汁、乳制品、酱油等行业开展了大量食品真实性技术研究和积累;上述工作,有效的推动了“食品真实性”定义和概念全球共识的形成,为食品真实性与溯源技术国际联盟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2、国际食品真实性技术创新联盟

    食品真实性技术创新、方法标准化到成果转化应用需要政府、科研院所、检测机构、食品产业等的共同努力,涉及面广且复杂,仅靠食品真实性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是远远不够的。在本届论坛上,经行业共商,拟依托食品真实性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的国内外专家和参加论坛的行业专家,成立“国际食品真实性技术创新联盟”,把更多科研院所、检测机构、食品企业通过联盟的方式集聚起来,集合全球食品真实性技术领域的科技资源,发挥产学研销一体化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联盟优势。一方面,通过食品真实性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组织推动食品真实性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研究,解决行业亟需的技术难题,促进食品行业稳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依托联盟平台,同步开展食品真实性前沿技术的标准化、规则制定、国际互认等成果转化研究,助力规范全球食品竞争环境,推动贸易国际化。以“中心+联盟”的全球协作模式,实现食品真实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同步落地。

    五、2019年食品真实性技术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的重要意义

    食品真实性论坛已成为国际食品安全和真实性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重要论坛之一。通过2012、2014、2017和2019年的连续成功举办,同位素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食品真实性前沿技术逐步被中国食品科技界、食品行业和监管部门接受并认可,相应的分析方法已上升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相关技术在蜂蜜、果汁、葡萄酒、白酒、乳制品、酱油等行业已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本届论坛进一步推动了食品真实性定义、标准化与全球共识。标志着食品产业届下一步由食品安全监管向食品真实性监管新时代的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本届论坛倡议成立了国际食品真实性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了以“中心+联盟”双轮驱动的模式,确保食品真实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落地同步进行。
本届论坛的落幕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在“国际食品真实性中心”和“国际食品真实性技术创新联盟”的引领下,通过发挥国际合作平台优势,联合国际知名专家、科研院所、检测机构和龙头企业资源,构建真实性数据库,推动食品真实性定义最终达成国际共识,开展相关标准制修订和食品真实性国际互认,加强人才培养等工作。必将为我国食品真实性技术占据国际领先地位,为开展食品真实性监管和认证,为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