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荒”催生新一轮产能竞赛
“缺芯”问题尚未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又迎来动力电池供应不足这一新难题。在“电池荒”之下,动力电池企业正大踏步扩产。
业内人士表示,动力电池企业扩产,或将催生新一轮产能竞赛,只有政策激励与产业链协同才能治本。
市场需求旺盛导致“电池荒”
今年3月初,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说,相比“缺芯”问题,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供应会是最大瓶颈。前不久,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股东大会上也说,客户催货让他快受不了了。“电池荒”已快速成为行业重点关注的棘手问题。
中国电池联盟秘书长王杰认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飞速增长是造成动力电池供应压力的重要因素。
“市场大规模增长引起供需错配,导致新能源‘电池荒’。”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马小利表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0.6万辆,是2020年上半年销量的3倍左右。
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有着互相拉动的作用。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则会拉动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的飙升。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达52.5GWh,同比上升200.3%,是2020年同期的3倍。动力电池装车量已连续12个月呈现同比增长。
“当前‘电池荒’集中表现在抢电池,其本质是车企争抢新能源汽车积分。”新能源汽车行业独立研究员曹广平说,“同时,由于固定储能、5G基站储能、电动自行车超前锂电化,换电模式需预装大量电池及‘双碳’目标等因素,也导致电池资源紧张。”
此外,电池的原材料比如锂、钴、镍等价格大涨,是成为抢手的硬通货和战略资源,助推了动力电池的紧俏。
马小利预计,随着新能源车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动力电池市场规模也将持续增长,预计2021年全年电池装车规模将翻一番,达115GWh。
催生新一轮产能竞赛
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井喷式爆发,在带动行业上下游发展的同时,也给汽车产业供应链带来极大考验。业内人士表示,在高速增长之下,动力电池行业出现供需严重失衡的现象,将催生新一轮产能竞赛。
王杰说:“目前动力电池企业不仅开足马力加快生产,还积极扩建产能。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动力电池新投建项目年产能超350GWh。”
马小利表示,为了缓解“电池荒”,龙头企业均在大规模扩产,像中航锂电、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国轩高科等都在建新厂,以满足车企需求。
据悉,目前多家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已处于满产状态,如亿纬锂能在公告中透露,公司现有场地及生产线已满负荷运转,近一年将供不应求。同时,今年上半年,多家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宣布扩大和优化产能,相关投资项目共57笔,总投资规划超3500亿元。比如,宁德时代先后多次发布公告,投资建设时代上汽动力电池生产线扩建项目、宁德时代动力及储能电池肇庆项目(一期)等;国轩高科旗下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与合肥新站高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拟建设2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亿纬锂能连发多个与动力电池有关的扩产公告,其中包括年产82.5GWh锂离子动力储能电池项目、年产10GWh储能电池项目和高性能锂离子圆柱电池产业化项目。
“短期内龙头企业市场份额保持稳定,二三梯队企业处于良好的发展机遇期。”马小利提醒,龙头企业纷纷扩张,将让市场竞争形势更加严峻,行业梯队分级加速,市场洗牌加速,企业数量将会小幅下降。
政策激励与产业链协同是治本之策
除了加速动力电池制造产能的扩建外,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池荒”问题?业内人士表示,政策激励与产业链协同才是治本之策。
政策方面,马小利表示,应加强全产业链的布局指导,强化新建产业投资审核管理。同时,给予优势动力电池企业更多的政策扶持,扶优扶强,鼓励参与国际竞争。此外,应研究制定回收积分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回收利用,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电池全生命周期使用价值。
“应稍微降低对新能源汽车的积分激励,减少因电池资源超前争夺带来的过度浪费。”曹广平说,“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激励应与电池技术进步协同,政策走得太快就会出现‘电池荒’等不良发展状况。”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王杰表示,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保证电池原材料供应充足。同时,应建立健全电池制造工程师、电池维保师等技术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及人才储备制度。此外,应加速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其他技术体系的动力电池研发速度。
马小利说,企业应提高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高镍材料、无钴材料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减少对贵金属的依赖;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新模式,丰富人才储备。同时,强化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掌控能力,进一步优化产业供需结构,比如上下游企业通过合资建厂、签署长单等方式加深合作,解决产业供需错配问题,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记者 叶伟)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