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家电消费迎多重驱动

0
2024-05-16 来源:消费日报网

 曾几何时,东芝、松下等日产品牌是我国消费者的购买家电热门选择之一。而当下伴随着“中国智造”的崛起,海尔、海信等国产家电头部品牌,正凭借其优质性能、美观造型以及独特设计,在全球家电市场拥有着越来越高的话语权。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日本大卖场中约有70%的家电都是由中国厂商生产。

 

  企业“出海”注入家电市场动能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家电相关企业1827.61万家。近十年,其注册量呈持续正增长态势。从2014年到2023年,注册企业数量从59.9万家增长到545.62万家,增长率在10%到80%之间。截至目前,2024年的注册企业数量已达157.42万家。从地域分布视角看,海南省拥有家电相关企业180.38万家,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省紧随其后,拥有175.17万家企业,排名全国第二。从城市视角看,海口拥有家电相关企业163.34万家,领跑全国其他城市。

 

  据悉,目前国产家电品牌“出海”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据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家用电器的出口量增长了9.9%。具体来看,空调累计出口4799万台,同比增长4.6%;冰箱累计出口6713万台,同比增长22.4%;洗衣机累计出口2879万台,同比增长39.8%;液晶电视机累计出口9887万台,同比增长7.5%。

 

  近日,国内多家知名家电品牌发布了2023年年度报告,整体经营状况积极向好。受益于海外业务的不断拓展,家电龙头品牌纷纷实现了业绩逆势增长。例如,财报数据表明,2023年海尔智家、海信家电的全年营收分别为2614.28亿元和856亿元,其中海外业务营收分别为1364.12亿元和279.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62%和12.3%。

 

  产品“内卷”带动家电赛道细分

 

  家电巨头们“出海”势头迅猛,也带动着国内家电市场的快速复苏。“虽然一些细分板块整体回暖却仍需更多时间,但这也倒逼着行业积极寻求更多增长点和驱动力。”业内人士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社会生活正常恢复以来,曾经火爆的小家电市场便开始降温,整体销量和销售额都呈现出下滑趋势。以厨房小家电为例,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3年厨房小家电整体零售量26543万台,同比下滑1.8%;零售额549.3亿元,同比下滑9.6%。其中,线上零售额422亿元,同比下滑10.7%;线下零售额127亿元,同比下滑6.0%。

 

  “2024年家电企业之间拼低价、拼营销、拼服务等各种内卷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呈持续化、常态化走势。但是,市场的内卷并不可怕。新一轮的家电市场核心目标不再是追求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的持续疯狂增长,而是要寻找并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商业模式和竞争手段,在产业、市场和家庭、用户之间找到新的驱动体系和增长动力。”行业人士指出。

 

  记者了解到,在2024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上,家电厂商们通过与AI捆绑、深耕细分市场,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在AI技术应用上,云鲸智能推出了设置在扫地机器人上的多模态大模型智能语音助手NarGPT,其能够接收用户的清洁指令,解答有关清洁和使用方面的问题,并为用户提供生活知识援助;在细分领域上,母婴、宠物等领域成为厂商们的热门赛道,如苏泊尔智能即沸即凉泡奶机,通过搭载AI智适应&IOT系统,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就能智能匹配奶粉信息,还能智慧记录每一餐的喂养信息。

 

  政策“焕新”促进家电行业发展

 

  “除了国内外市场的双向驱动,近年家电消费市场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也正成为助力市场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点。例如,消费者对于节能、环保、健康的家电产品需求增加;智能家居、家电等新兴产品正在逐步成为市场的新宠。”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看来,家电赛道的前景非常广阔,“国内外市场的巨大需求、消费者对于家电产品的升级换代需求,以及家电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方面的不断努力,都是推动我国家电赛道持续发展的有力因素,为家电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梁振鹏补充到,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让企业的经营生产更添信心。

 

  业内人士指出,2024年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家电行业也不例外。商务部统计显示,国内家电市场已从单纯的增量时代进入到增量与存量并存的时代。以旧换新政策的出台,就是旨在让高质量智能化的消费品进入日常生活,促进家电企业增量提质。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曾表示,将办好“消费促进年”一系列活动,推动家电以旧换新。记者注意到,今年“五一”期间,为积极响应“以旧换新”政策的落地,大量家电卖场不仅积极落实相关政策,更推出各具特色的一站到家式服务,为家电消费再添“一把火”。(卢 岳 王鑫坤)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