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在“部长通道”回应中小企业、新能源汽车、5G等相关热点问题
2020年5月2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结束后,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走上“部长通道”,就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发挥5G辐射带动作用等热点问题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谈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人民日报记者:苗部长您好,政府工作报告对帮扶中小企业提出了许多举措,请问工信部将如何抓好落实,帮中小企业度过难关?谢谢。
苗圩:谢谢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防控期间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我们关注中小企业的困难,帮助中小企业渡过眼前的难关。李克强总理也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汇报,研究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有十几处提到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共20页,关于支持企业发展就占了1页的篇幅,可见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和关心。
去年我们对中小企业在内的广大企业降低了税费,今年还要延续执行这个政策。另外针对今年疫情的防控形势,我们又出台了一系列财税、金融、社保、用能等等方面的政策。中央政府大概一共出台了有90条各项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广大中小企业克服眼前的困难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之所以这么做,我觉得就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头用的八个字---"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国务院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做好下一步的工作。
第一,发挥好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督促各相关部门把这些好政策尽快能够制定细则,落实下去。
第二,进一步督促各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发挥作用,能够结合当地的实际,为本地中小企业制定相关的政策,也推动中央层面的这些政策能够落地见效。
第三,今年下半年,我们还将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地落实这些政策的情况做一个第三方评估。根本就是一个目的,能够使这些政策尽快落实落地,使广大中小企业能够真正有获得感,能够克服目前所遇到的这些困难。谢谢。
谈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南方都市报记者:请问部长,您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形势?接下来新能源汽车还会有哪些发展政策?谢谢。
苗圩:今年疫情发生以来,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一样,产销受到了很大影响。中央政府也看到这个情况,制定了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将原来到今年年底要退坡完成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和免征车购税这两项政策延迟两年,用这些办法来恢复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长。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4月份当月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去年同期水平,对未来的发展我们还是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们将主要三个方面继续发力:一是供给侧,一个是需求侧,还有一个是使用侧。
从供给侧来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有序放开新能源汽车代工生产,同时对有检测能力的企业,实行自检自证,减少重复检测。另外,对于研发创新型新能源汽车企业,实行品牌授权试点。
从需求侧来说,除了落实好刚才我提到的财税支持政策之外,我们还将鼓励换电模式的发展,鼓励地方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多使用新能源汽车,比如执法车、物流车、环卫车、公交车、出租车等等,以此扩大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从使用侧来说,我们将继续加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充换电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另外,我们也鼓励地方政府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出台停车、通行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总而言之,我们会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发展,使其有一个更好的使用环境,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选择新能源汽车。
谈发挥5G辐射带动作用
科技日报记者:苗部长您好,5G商用已快一年,请问如何发挥5G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谢谢。
苗圩:5G从今年以来加快了建设速度。虽然受疫情影响,1、2月份甚至3月份可能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各个企业还在努力加大力度,争取把时间赶回来。现在在祖国大地上,我们每一周大概要增加1万多个5G的基站。4月份,我们5G的用户一个月增加了700多万,累计已经超过了3600万户。
对于5G的使用,我想结合疫情防控,介绍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候,钟南山院士通过5G视频远程连线,为五个危重病人进行远程会诊。通过5G传输的影像资料都非常清晰,对于诊断、对于病人的救治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个场景,就是我们现在的视频连线,实际上是通过5G+4K,还有8K这种高清的显示,所以这么大的屏幕,但我们看起来非常的清晰,非常的真切。
第三个场景,前不久,就在两会期间,新华社搞了一个5G全息访谈,跟代表视频连线,虽然记者跟代表相隔大概有1000公里,但是就像在面对面交流。
这三个场景都说明,随着5G网络设施的建设,随着基站不断的增多,将来我们的使用会越来越多。我们很期待,在北京冬奥会上能有更多的5G场景,能有更多的用户,通过5G量身订做,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谢谢。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