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困局
一、工业互联网的前世今生
1. “工业互联网”的姓氏由来
从2018年开始,“工业互联网”作为规范名称出现在政府、企业、新闻媒体等各种文件、报道中。在2018年之前,“工业互联网”还有很多的别名,例如“产业互联网”、“工业控制网络”、“工业网络”、“生产网络”等。尤其是“产业互联网”,一直被大家广泛使用。那为什么最后规范命名为“工业互联网”,而不是“产业互联网”呢?“工业”的姓氏来源于国家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因为工信部只能管工业,管不了整个国家的产业。因此,“工业互联网”只能姓“工业”。
2. 工业互联网的今生
“应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工业生产的效能”是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我个人的定义)。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融合起来。可以帮助制造业拉长产业链,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互联互通,从而提高效率,推动整个制造服务体系智能化。还有利于推动制造业融通发展,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跨越发展,使工业经济各种要素资源能够高效共享。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通用电气于2012年提出,随后美国五家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将这一概念大力推广开来。除了通用电气这样的制造业巨头,加入该联盟的还有IBM、思科、英特尔和AT&T等IT企业。2013年6月,GE提出了工业互联网革命(Industrial Internet Revolution),其目标是升级那些关键的工业领域。通用电气提出的“工业互联网”与德国明确提出的“工业4.0 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被称为美国版工业4.0。无论是GE 2012年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德国2013年提出的“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都是通过数字化的转型,提高制造业的水平。
3. 工业互联网的前世
2012年之前,是否有工业互联网?答案是:Yes。工控网络、工业以太网、工业总线等,都是工业互联网前世的雏形。更形象的词是“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工业化的融合”。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 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自十六大(2002年)开始,两化融合的理论逐渐成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两化融合不断深入。工信部确立了“系统推进、多维推进、关键突破”的总体思路,即宏观、中观、微观[线(行业)、面(地域)、点(企业)]的三级推进思路。
二、工业互联网中的网络关键技术
工业互联网整个技术体系非常宏伟,本文主要介绍其中的网络关键技术,简单划分就是:工业外网、工业内网。
1. 工业外网
工业外网更接近于我们熟悉的“互联网”的概念,即连通不同工业生产单元之间的网络、解决不同生产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问题。根据“生产单元”的定义不同,工业外网的定义也可大可小。
工业外网的泛在定义:“生产单元”包括整个工业生产领域的人、物、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这些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与流转时,工业外网涵盖了从生产、物流、销售、金融等环节的整个横向的工业流程。
工业外网的内敛定义:“生产单元”仅包括生产环节的各类生产要素时,则工业外网仅涵盖工业生产时各个生产单元之间信息的交换。
泛在工业外网的关键技术更偏向于互联网,而内敛工业外网的关键技术更偏向于电信网络。除传统的网络关键技术之外,工业外网需要解决网络的确定性(时延、时延抖动),从而支持不同生产单元之间的控制协作。
2.工业内网
互联网技术最终是体现在路由器这些设备上的,因此就会自然而然地问:设备厂商能改变互联网吗?答案是:不能。原因很简单:设备厂商并不真正运营管理“网络”,他们只是各个“网络”的“乙方”,“乙方”必须服从“甲方”的利益。因此,尽管设备厂商往往都很懂互联网,懂技术,但他们的观点、想法只能通过IETF这样的标准化组织来体现。此外,就算设备厂商在路由器上实现了很多互联网技术,但最终是否“启用”,还是互联网的各个“网络”管理者说了算。在路由器上做了实现,而网络管理者并不“启用”的例子,数不胜数。
工业内网可分为OT网络和IT网络两部分。传统的生产环境,OT网络是一套独立的网络,实现生产单元之间的可靠信息交互,采用的技术有工业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网络等;IT网络就是我们认识的办公局域网,采用的技术就是以太网、无线WiFi。工业互联网中的工业内容,需要将OT网络和IT网络融合,两张网合并为一张网。简单的从关键技术取“并”操作,我们可以得出:工业以太网是工业内网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事实也确实如此,从2018年开始,工业以太网的市场份额超过了工业总线,并逐年增加。
工业以太网当前主要以各个公司的私有协议为主(如图 1所示),例如西门子的Profinet协议、贝加莱的Powerlink协议、Bechhoff的EtherCAT协议等。工业以太网的私有协议、关键技术均被国外公司主导,已经成为制约工业互联网自主发展的壁垒。
图 1:工业总线、工业以太网的当前状况
三、5G在工业场景应用中的困境
“5G to B”是5G的拳头应用,也是工业互联网的迫切需求。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5G在工业场景等垂直行业的应用,诸多困难需要突破:
谁来建设工厂中的5G基础设施?运营商、还是企业?
5G的频谱掌握在运营商手里,如果企业要建5G私有网络,如何获取频谱?
如果运营商构建5G基础设施,数据如何不出工厂?
如何收回5G的垂直行业定制成本?
5G与工业以太网如何融合?
这里仅列出了一小部分问题,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四、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困境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举步维艰,其中的网络困境主要涉及兼容性、投入产出比、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运维运管等方面的困难。
兼容性:企业的OT网络,前期基本采用与生产设备成套的私有工业网络协议。例如,西门子的车床配备了Profinet协议的工业以太网。不同厂家之间工业以太网采用私有协议,不能实现互联互通,造成工业内网不能融合。新采购的设备,如何与旧的设备兼容、如何与其他品牌的设备兼容,成为很多企业头疼的事情。
投入产出比:工业互联网的投入分为建设投入和运管投入。建设投入基本是一次性投入,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设备的采购与部署等;而运管投入则是伴随企业生产的长期投入。企业在考虑上线工业互联网时,考虑的最多的就是投入产出比,特别是短期的投入产出比。投入产出比不高,造成了当前很多企业不愿意大规模应用工业互联网的主要原因。
数据安全:企业的生产数据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没有保障生产数据安全的机制、措施前,企业是不会应用工业互联网的。
网络安全:企业的另外一个安全担心是网络本身的安全,如果生产网络被侵入,就会造成大量的损失。典型的例子就是伊朗铀浓缩离心机遭受的“振网”攻击。
运维运管:工业互联网相较传统网络,在运维运管方面提出了更高稳定性、鲁棒性、简易性等要求。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过家里突然不能上网的场景,大多数的解决方案是插拔网线、重启光猫、重启无线路由器等操作。但在生产环境中,如果来这么一次网络故障,可能造成大批量的产品不合格、流水线暂停、生产效率下降等后果。所以工业互联网的运维和运管都可以比拟电信网络的运管要求。但在专业网程度上,显然一个企业的网络工程师比不上运营商的专业网络工程师。
五、自我救赎之路:开放、开源、标准化
“降本增效”是工业互联网突破当前困境的核心要义。“增效”在不同行业、企业中应用会有所不同,而“降本”则是统一的,即降低工业互联网中网络成本。“降本”的途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给出了典型的示范:开放、开源、标准化。
开放:打破现有工业网络被私有协议垄断的困境,应用开放的工业以太网协议,引入充分的竞争、实现百家争鸣,减少垄断利益。
开源:充分应用互联网的开源风气,提高技术复用度、降低开发难度、增加应用范围、降低测试成本,提高工业网络的安全性,从而降低整体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的成本。
标准化:互联网的成功是协议标准的重大胜利。不同厂家生产符合相同标准的网络设备、不同运营商部署具备相同标准的网络设备,从而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在工业互联网中再次实现传统互联网的辉煌,则必须打破当前私有网络当道的局面,实现网络的标准化。
IEEE 802.1 TSN(Time Sensitive Networking,时间敏感网络)是以以太网为基础的新一代工业网络标准,具有时间同步、时延保证等确定实时性的功能:为标准以太网增加了确定性和可靠性;为关键数据的传输提供稳定一致的服务级别。
TSN具备开放、开源、标准化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的好方向。有兴趣“摆地摊”的小伙伴,可以多考虑TSN。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