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与制度变革——弥合疫情下的数字鸿沟

0
2020-07-15 来源:腾讯研究院 

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加速了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令一些互联网和数字经济行业大放光彩。网络电商、直播带货异常火热,使消费者足不出户、乐享购物;线上会议、远程办公、云招商,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网络课堂、在线教育、云直播,让学生们能够“停课不停学”。此外,大数据也为疫情联防联控、科学防治提供了“利器”,“健康码”正成为居民出行新的“身份证”。

 

我们在尽情享受数字化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在数字红利之外的一群人。偏远山区的小学生李某,因家里没有网络覆盖,只好摸黑跑到山顶上,搭个草棚子、点着小台灯上网课;某地农村一名14岁初中女孩小敏,因家中贫困,买不起智能手机,无法按时上网课,落下了学习进度,让爱学习的小敏很是受伤;因疫情防控被要求在家隔离的王大爷,不会网上购物,只好不断求助居委会和志愿者,帮忙买菜、买药、买日常生活用品;黑龙江的谢大爷,因超市为防疫实行无接触服务,拿着现金却购不了物;从外地来北京探望儿子的贾大妈,一直没有使用智能手机,领不了北京“健康宝”,没有新“身份证”,进不了商场、医院,也坐不了火车。疫情期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群人不仅没有享受到数字红利,反而因没有拥抱数字技术而寸步难行。这就是数字鸿沟在作祟。

 

数字技术的扩散和渗透是不均衡的,呈现出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由城市到农村、由年轻人到年长者、由高技能到低技能人群渐进辐射扩散的特征,因而在数字技术快速应用过程中,就不可避免会产生数字鸿沟,导致一部分人游离于数字社会之外。从当前的社会实践来看,大致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数字鸿沟。第一类是接入鸿沟。没有网络覆盖、没有智能手机、付不起资费,就不能与数字经济相联结。我国已有9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接近65%,但仍有3亿多10岁以上的人群是非网民,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也还不到50%。第二类是使用鸿沟。与电话不同,数字技术的使用是有技能门槛的,一旦因知识、年龄或健康等原因,无法掌握相关技能,就容易出现使用鸿沟。比如在北京、上海等很多城市,网约车已经非常普遍,传统出租车也适应大众消费习惯的转变,慢慢转向了网约,以至于一些老人如果不会使用打车软件,就很难在马路边及时打到车。第三类是知识鸿沟。在“赢者通吃”规律下,数字化技术先行者从网络效应中获益,与后来者或不掌握技能者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对个人而言,如果你不能融入数字社会,未来就可能无法分享数字机遇;对企业或群体而言,如果你不能被数字红利所惠及,就会在“强者愈强”的格局下遭淘汰。

 

一场疫情,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也让各种类型的数字鸿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中,我们要推动数字技术加快应用,充分释放和享受数字红利,同时全社会也都要行动起来,全力关注被数字鸿沟隔在另一边的群体,让数字经济迸发出强大的包容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提高网络普及率,打通“最后一公里”,持续开展提速降费,让偏远山区百姓、特殊群体、贫困人口都能以可负担得起的资费接入网络。在运用数字技术优化社会治理时,在方便了大部分人的同时,应有更多的灵活性、足够的选择性,不能让另一部分人觉得不方便。对缺乏数字技能的群体,家庭、亲友及社区要扛起责任,加强互帮互助,加强公共教育培训。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不断弥合各种数字鸿沟,充分实现数字经济的包容发展,让数字红利普惠全社会。

 

作者 | 袁东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