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M高成熟主任评估师谈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四级评估

0
2023-04-26 来源:新工业网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标准符合性评估(以下简称“CMMM评估”)是基于GB/T 39116-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GB/T 39117-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两项国家标准,对产品制造过程的智能化程度开展系统性评估。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400多家制造企业获得相应等级的标准符合性证书,其中“四级(优化级)”是国内制造企业目前达到的最高级别,通过评估的企业也是国内高端制造业的典型代表。

 
那么企业如何识别能否达到四级?建成四级企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四级评估相比与其他等级评估,在评估准备时需关注哪些要点?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笔者从十余家四级企业评估活动进行总结,分享下体会。希望在企业智能化能力识别、能力建设、评估准备等方面,对申请四级评估的制造企业有所帮助。
 
一、四级企业综述
 
四级(优化级):企业应对人员、资源、制造等进行数据挖掘,形成知识、模型等,实现对核心业务活动的精准预测和优化。
 
--GB/T 39116-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
 
四级能力是企业在达到三级(集成级)的基础上,即数字化的生产、检验、物流设备联网集成,各应用信息系统间信息集成,实现企业各生产环节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上,广泛应用各生产环节、业务职能采集的数据,基于实时数据的深层次分析应用,辅助企业人员做出更为科学的决策,或自动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调整。
 
截止2022年底,国内已有29家企业获得CMMM四级证书,占所有已获证企业的7.25%;其中制造大省的江苏、广东、山东通过四级评估的制造企业分别为9家、8家、4家,北京、安徽、福建、陕西、湖南、广西、辽宁等省市也有当地龙头企业通过四级评估。
 
从行业分布来看,部分行业龙头企业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以小天鹅、海尔为代表的家用电器制造行业,以深南电路为代表的印刷电路板制造行业,以徐工为代表的工程机械行业,以华星光电、京东方为代表的液晶面板制造行业,以中车为代表的轨道运输设备制造行业,以及其他石油炼化、水泥、医药制造行业。同时,有近50%的四级企业,当地并无政策奖励支持,为企业自发申请评估。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行业龙头企业,希望自身的智能化建设成果得到权威认可,或在评估中寻求继续提升的方向。
 
从目前四级企业评估结果来看,企业都存在一定的能力弱项,大部分企业还处在四级的初级阶段,虽然在部分业务单点上构建了分析模型,但模型应用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四级的能力建设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二、申请四级评估常见误区
 
在众多申请四级评估的企业中发现,一些企业对申请四级评估并未充分了解,对四级评估考核的维度、难点、要求,未进行对标判断。企业盲目申请四级,导致最终评估结论降级。针对四级能力识别,经常出现如下误区。
 
误区一  大企业/行业品牌知名度高就能通过四级
 
此误区较为普遍,因为已获证企业确实行业的知名企业居多。行业知名企业确实在产销量、营业额、市场占有率、品牌形象上处于领先地位,且企业资金雄厚,智能化投入也较多。但CMMM评估考核的是实际的产品制造过程智能化应用情况。有些企业的品牌市场宣传大于其实际制造水平、智能化水平;还有些品牌依靠外部代加工,没有制造工厂,无法进行评估。
 
曾经遇到一家业内知名的非标装备制造企业,申请四级评估,生产工艺类型只有装配,产品组装环节采用全人工方式,且装配过程打螺丝还是采用普通电动螺丝刀,不能实现扭矩参数的数据采集,其他智能化应用较少,最终预评估对标下来,评估组认为企业达到三级还有些困难,整体处于二级水平。企业无法接受作为行业龙头而评估结论是二级,最后终止评估。
 
误区二  已获得智能制造荣誉或权威认可就能通过四级
 
有些企业已获得省部级、国家级,甚至国际性的智能制造荣誉,这是很好的智能化建设基础。但由于各种政策、荣誉评选的评价指标不同,不能说获得某个荣誉,就可以等同通过CMMM四级。
 
特别是有些企业反而容易借此荣誉,产生盲目自信心理,而忽视CMMM评估调查取证的全面性、客观性、严谨性。比如,企业承担了国家重点智能化攻关建设项目,已经由权威专家把关验收,则认为通过四级没有问题;但四级评估中,该项目可能只作为四级考核中一个子域的几个条款的有效举证,无法以偏概全代表企业整体智能化水平。
 
通常的企业智能化成果申报,申报材料都是尽可能展示企业好的一面,而对弱项避而不提。而对于CMMM评估,企业应基于实际业务情况确认评估范围、评估内容,应评尽评的条款不可随意裁剪、回避,不能避重就轻,应基于统一标准开展CMMM评估。一个完整的CMMM四级评估包括预评估和正式评估两个阶段,在企业现场至少6天时间,评估组利用充分的时间,完整、细致的验证企业各业务职能的智能化应用情况与应用效果。这里的调查取证包括企业获得优势、建设亮点的一面,也包括对标后的能力不足和建设缺失一面。
 
误区三  新建成的智能工厂就能通过四级
 
这里“新建成”特指生产正式运行1年左右的工厂。很多企业投资几亿、十几亿元构建新型号产品制造工厂,且工厂在设计、建造之初就按照行业最高标准建设,吸取以往经验,各种智能化技术一步到位,打造行业最先进智能工厂。不否认这些工厂的先进性,但通常新建成工厂的产量、销量还在慢慢爬坡过程,制造产品的种类也有限,特别是智能化应用堆积了很多新技术,工厂整体运行需要一段时间磨合、消化、验证,短期较难发挥智能工厂的特色能力。
 
此外,四级评估要点中,大多数内容是审查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在线优化、预测,由于工厂建成时间短,很多工厂的业务数据累积量不够,一些制造规律难以发现,并通过分析模型去表达、验证。例如,【设备管理】子域四级要求的“设备预测性维护”,需要对历史发生的故障做故障知识积累与分析,而新建工厂是新设备,短期故障发生率也较少,也较难提出预测、优化的需求。四级【能源管理】能力子域要求的精细化“节能模型”,新工厂运行之初重点考虑产量、质量、效率,因此智能化建设会侧重这些方面,短期很少考虑节能降耗举措,当工厂生产稳定,为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时,才会由此需求进行智能化建设。当然也有些新建工厂,在建厂之初就综合考虑了之前的节能经验,已经采用了节能化设备和方案,接下来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新的节能空间。
 
因此,CMMM四级评估的工厂需要稳定运行一段时间,生产运营模式较为成熟,智能技术较好的应用落地,当工厂运行积累了一定的数据,沉淀了知识,有优化提升的需求和举措,四级的智能化成果也会很好的应用、展现。
 
误区四  生产运行展示效果好的工厂就能达到四级
 
很多人去过这样的工厂,工厂整洁明亮、工艺布局有序、设备全自动化运行、机器人协同运作、物流配送无人化、指挥调度大厅大屏看板数据展示,看起来非常先进。有的工厂还指定“红毯”路线、观光车路线,配备专职的讲解员,每到之处讲解亮点。
 
首先,这种参观方式只能了解工厂的局部,讲解员固定的说辞未必是标准符合性评估需要采集的证据,而一些CMMM评估关注的要点,需要评估组去生产工位详细了解验证,例如产品换型时,设备是否自动切换加工程序。
 
其次,上面提到的生产高度自动化、大屏看板展示等,大部分是二级、三级要求,四级条款要求的数据分析优化、预测模型,这些底层逻辑也很难用大屏看板展现。还有些大屏看板只是为了“秀”一下,看板上展示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真实性经不起推敲,一些统计数据很难对生产调度、生产控制起指导支撑作用。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很多实时信息未必要放到大屏上,通过移动终端、手机APP推送信息,特别是异常信息,比大屏更有意义。
 
因此,在四级评估的生产车间现场巡视时,更多查证显性的三级要求;而对于四级条款,一些实时的生产过程优化控制,要到总控的后台“大脑”或者数据分析平台去查证,还有些决策模型已集成到设备运行的底层控制逻辑中。生产现场展示效果好的工厂未必能达到四级。
 
误区五  高端智能化终端产品的制造工厂容易达到四级
 
高端、智能化产品蕴含的高新技术多,产品研发周期长,部分制造工艺环节较为复杂,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工艺研发智能化应用投入较多。随着市场需求的旺盛,也驱动企业在生产环节智能化应用提升。对于结构复杂产品,产品制造的社会化分工较明显,各家工厂分别负责其中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或者几道关键工序的加工,再由终端整机厂商把所有零部件装配。
 
但是,由于终端厂商的品牌曝光度高,容易误解为一切技术都出自终端厂商。然而,在某些行业会发现,企业制造技术水平、智能化应用水平,部分关键零部件制造厂商要比终端产品制造厂商高,例如,液晶面板制造厂商与显示器、电视机制造厂商。
 
当然,这里不是说绝对,很多终端产品制造厂商的智能化水平也较高,整机的核心零部件也是自家生产,大型复杂产品的装配过程也需要较高水平的智能化技术支撑。
 
针对以上常见误区,企业需保持“归零”心态,对照标准,认真、客观的总结智能化优势能力。
 
三、四级企业识别方向
 
为了准确识别企业四级能力,需要对照标准条款,判断企业智能化应用的符合性。当然,企业还可以从其他几个侧面初步识别四级能力,这里提供几点方向。
 
产品制造的复杂性
 
从智能化需求测出发,驱动企业在制造过程使用智能化技术的源动力,在于制造过程的复杂性。这里复杂性包括多个方面,如产品结构的复杂性、制造工艺的复杂性、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生产组织的复杂性,这些复杂性的解决一方面促使企业职能分工越来越细,岗位人员增加,另一方面也促使不断投入智能化建设减少人力。可以说,企业面对制造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复杂性问题的能力,代表了企业智能化应用的潜力,这也表现为每个行业独有的制造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四级评估有些挑行业。有些企业虽然已经做到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但是产品不复杂,生产工艺不复杂,工厂生产的产品有限几种,市场需求较为固定,生产管理也较为简单,这样也就不需要多高的智能化建设,行业整体智能化程度也大致相当。企业也有提升的意愿,只是本身制造环境“复杂度”不够,一些智能化技术用不上,没有“需求”,通常这些行业的市场竞争也比较激烈。
 
行业创新引领能力
 
四级企业一般位于行业前列,为了保证其行业地位,在危机意识下会主动拉开与同行企业的差距,迫使自己不断提升,但是因为没有可对标的参照物,没有可借鉴的案例,必须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四级评估要求的很多数据分析优化、预测模型,企业最终的应用场景都与行业制造特点密切相关,且解决的问题多是在行业内存在、但一直很难解决的,是行业内第一家攻关的。
 
从标准条款的引导方面,二级、三级很多条款要求比较明确,给企业智能化建设鲜明的指引,且应用场景适用于大多数行业,很多优秀案例可以跨行业互相借鉴学习。而四级条款,有很多是方向性的指引,描述的较为简要,这也给每家企业有更多的创新发挥空间。比如【仓储配送4b】“仓储模型实现库存优化”,这里库存优化可以是物料库存水平优化,或是出入库效率优化,或是库存容积承载能力优化;同时,结合生产业务过程,优化实现的部位既可在原料仓库,也可在半成品仓库、成品仓库。
 
数据应用环境
 
四级企业信息系统很多,有的是集团统一推进,有的是企业、事业部自行采购,动辄几十个信息系统。四级企业已意识到上系统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整合好系统内的数据,尤其应用好关联的数据;同时,企业在三级建设中进行数据治理,规范数据编码规范、数据交换格式,也为四级数据应用打基础。
 
四级企业开展业务数据应用分析,需要构建数据应用环境。面对众多系统数据源,首要建立数据的汇聚平台(数据仓库、数据中台、数据湖),实现各方数据的整合,明确数据来源、数据格式、数据同步频率等等。根据生产业务需求,数据平台可能是1个或者多个,且数据来源多样,有的来自业务应用系统,有的来自数字化生产设备;用于后续数据分析的数据,还需在平台内进行必要的清洗与转换。通过数据分析应用工具,发现数据的关联与量化关系;再建立生产数据优化、预测模型部署于制造系统。
 
智能化人才
 
四级智能化能力还体现在企业具备的智能化人才规模和能力。四级企业应用的信息系统多,企业IT硬件、软件维护人员数量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除了系统运维,上面提到数据治理、数据分析工作都需要相应岗位的人员配备。
 
此外,对智能化人才的要求不只是IT人员,还有来自各业务部门技术骨干,这些人员能够将平时的业务难点转化为智能化需求,具备智能化能力和意识,四级条款要求的生产优化预测模型构建,都离不开生产业务人员的探索和实践。
 
综上,随着更多的企业通过CMMM四级评估,对四级能力的识别会更加清晰。企业较难判断时,可以邀请参与过CMMM评估的评估师,特别是参与四级的评估师进行就绪检查,对照GB/T 39116-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四级条款调研企业智能化实施成效。
 
四、四级能力的建设主体在企业自身
 
企业在过往三级建设时,可以通过资金投入,外部实施力量快速实施项目,大多数企业在完成信息系统、数字装备的部署、验证后,都能看到明显成效。然而,四级的难点就在于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少,很多企业在这一阶段开始迷茫,不确定方向,方向有了又不确定怎么实现,实现了又不好验证效果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由于企业所处行业不同,战略侧重点不同,智能化需求不同。而外部解决方案供应商,很难深刻理解企业自身的“复杂性”(见上篇,产品制造的复杂性),外部更多的是提供思路、方法、工具、系统框架;而对“复杂性”的探究,企业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四级建设的能动性就到了企业手里,借助外部工具,吸收转化为企业内部能力。
 
企业成为智能化建设主体,重要一步就是企业智能化人才体系建设。这里可能存在误区,认为智能化人才主要是企业IT人员,特别是对于一些企业从二级、三级能力建设过来,IT一直担当智能化建设的主力军,但建设到一定阶段,IT人员会感觉智能化建设长期停留在原地,日常就是不断维护系统,或者认为企业各方面建设都很完善,没有新的建设项目;有些企业还会主动从各业务部门收集智能化建设需求,但发现各业务部门也提不出需求。企业向四级发展出现瓶颈。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IT人员与制造业务人员的能力相融合。IT人员需要下沉懂业务,各职能人员需要懂智能化;但事实上也发现,一些IT人员平日忙于维护系统,很少有时间沉下去了解业务的复杂性,而且企业的各方业务也很多;因此,更需要业务职能人员懂智能化,培养智能化意识。
 
在评估过程中经常发现,智能化建设好的企业,业务部门人员更懂智能化,甚至一些人员具备软件开发能力。在四级评估答辩时,业务人员将生产优化预测模型讲的更为清晰,包括模型的机理、影响因子、边界条件等,而IT人员更多是描述系统框架、技术应用、功能实现。
 
当然,业务人员的能力培养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企业建立氛围环境、平台工具、组织活动,甚至建立管理制度予以保障,有效激发员工的智能制造意识。企业IT人员也需要向业务人员传递智能化技术的实现原理,这样业务人员遇到具体问题时,才知道智能化技术能否解决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进而通过智能化技术将日常的知识和经验显性化,提升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人员技能3a\3b\4a\4b】提出人员能力提升的多项举措。
 
在人员能力建设过程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是管理者的表率作用,各职能部门主管要深入一线懂智能化,部分企业把操作设备、使用软件作为关键用户的事,管理者高高在上,不使用也不操作,开会还拿线下报表,这样应用智能化的氛围就难以形成。
 
第二是培养人员的“数据敏感度”,生产大部分时间都是正常运行的,但“与众不同”的数据更值得关注与研究;比如,哪些设备故障的频率较高,哪些设备故障的维修时间较长,哪些设备故障对整体产出的影响较大?这样,对于异常数据的收集、监控、分析,以及触发一些潜在问题的洞察,也会引发业务人员提出智能化建设需求。
 
五、四级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时常听到企业说“我们今年目标是通过三级,明年目标通过四级”。管理者有这样的目标是好的,确实也有企业实现了,但即使通过四级评估,也不代表企业四级建设的终结。
 
通过CMMM四级评估的企业,四级条款不一定是完全实现,仍存在能力弱项,特别集中在计划与调度、设备管理、能源管理等能力子域。我们也看到,上面提到的组织建设、人才培养也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此外,四级建设的长期性还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伴随业务变革的智能化升级
 
制造企业发展经历着变化,比如:产品定位变化(常规大众产品,创新差异产品),产品线扩充(低端、中端、高端),生产工艺上下游延伸(光缆、光纤、预制棒),产线增加(几条线、十几条、几十条),生产模式变化(大批量生产、大规模定制),这些变化都会导致管理“复杂性”增加。而这些变化是受市场需求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企业发展战略不断调整引发,最终企业发觉现有的智能化能力不够用了,于是“复杂性”的提升导致新的智能化需求提出,触发企业智能化全面升级。但由于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业务管理模式变化的过程不会很快,且以往的智能化能力都有一定兼容、扩展能力,加之智能化升级的决策会有一定滞后,因此,智能化全面升级需要较长的时间。
 
源头问题的梳理和探究
 
智能化建设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进口装备、设计软件需要投入的更多,那是否只要企业有资金、供应商愿意提供技术,大家的制造水平就相近呢?
 
企业差异化能力体现在管理水平,除了对人的管理,也包括更好的应用已购买的资源,而对于四级企业应再“下沉”一层,探究其制造本源和机理,于是从产品质量提升到工艺参数优化,从生产工艺优化到装备技术改造,从买来应用到完全自主。四级的很多条款就是引导企业不断探究更深层次的机理,【计划与调度4b】对于优化调度的探究,【生产作业4b】对于优化设备参数的探究、【设备管理4a\4b】对于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效率的探究,这个过程伴随着影响因子的识别、量化关系的确定、优化模型的验证等一系列过程。企业能把资源应用好就需要一个过程,再去寻求深层次的突破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智能化环境迭代完善
 
很多企业会发现,在较长一段时间智能化水平并未发生变化,装备和信息系统不断更新,却又功能相近。曾经评估一些企业,ERP软件品牌更换2、3次。企业每次选择的时候,可能只是看中其中一部分功能,后来随着不断的功能追加、定制开发,渐渐对真正的需求越发清晰,最后当平台的技术架构都无法满足时更换平台,或者参与供应商的装备和平台研发,或者企业自己独立构建。
 
虽然这一过程会导致有些三级建设的内容会推翻重来,但因此平台具备了更强的功能性、扩展性、易用性,也因此一些制造企业在总结工业经验基础上,构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个过程是在不断夯实智能化底座,为四级建设打好基础,也是促使企业在后续智能化建设中目的更明确、策划更全面、要点更清晰。
 
六、评估目的
 
时常有企业咨询,想申请四级评估,但是了解了评估流程后,认为评估时间较长,准备内容多,而企业自身比较大,不好调动各职能部门人员,询问评估过程能否简化,比如只进行正式评估,不进行预评估,或者正式评估能否2天评完等等。CMMM评估遵循统一的评估过程管理规范,因此,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由此引发思考,企业是否正确理解和认识CMMM评估目的?很多企业只当评估是“认定”作用,以此作为申请政策奖励,或彰显智能化水平的荣誉,而忽视了CMMM评估过程对企业智能化建设引导的价值和作用。
 
CMMM评估更像是一次企业智能化管理咨询,一方面是“评估”验证企业的能力水平,一方面是“建设”,针对存在弱项的改进提升。企业经过多年的智能化建设,应取得了很多成果,可将评估过程作为审视自己能力水平,争取下阶段更大提升的契机。从企业长远发展看,知道能力不足并明确前进道路和方向要比其他面上的荣誉更重要。
 
申请准备
 
根据《CMMM标准符合性评估管理规范》规定,对于首次申请CMMM评估的企业,最高等级建议为三级,针对获得过省部级及以上智能制造荣誉的企业,依情况可申请四级。这里建议,所有想评估四级的企业,可以先进行一次三级评估,一方面是了解评估流程和评估难度(三级评估也有相当难度),另一方面,三级评估里涉及的二级、三级条款,有很多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关键环节,值得企业关注建设,为后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曾经有企业在四级评估前,进行了一次三级评估,就是为了检验企业当前智能化建设是否有所遗漏,针对四级建设的基础环境是否扎实,并且在继续四级建设时,能够持续获得人力和资金投入,得到高层领导的支持。当企业三级评估完成,总分超过2.95分(满分3分),说明能力弱项较少,就可以着手四级评估,否则建议先补充三级能力短板,再进行四级建设和评估。
 
企业确定申请四级评估后,可以向任意一家CMMM Ⅰ类评估服务机构提交《评估申请表》,并签订评估合同。由于四级企业可能涉及的产品类型较多,评估时需选择其中一种产品,即按照《GB/T 4754—2017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小类,4位代码,其中一个小类下的产品;并结合企业涉及的业务范围,至少评估15个能力子域,即必评的14个能力子域,至少加1个可选能力子域。
 
此外,《评估申请表》内容应着重体现企业四级能力建设情况,有些企业在申请表中罗列了很多常规的信息系统,这其实是二级要求,未把企业四级亮点展现出来。
 
人员准备
 
对于CMMM四级评估,人员准备非常关键。很多企业想申请四级评估,并不了解四级标准的难度,或者对标准理解有偏差。最好的方式,先不要着急确定申请等级,企业先选派人员参加为期3天的国家标准系统性学习,并考试通过获得结业证书,然后再确定企业申请评估等级。同时,三级、四级评估也要求企业在正式评估阶段,至少配备1名获得结业证书的企业学员,作为“企业内部评估师”加入评估组。
 
建议企业四级评估最好准备2名学员参加培训,一位来自IT部门,对企业整体智能化情况较为了解,作为评估组的内部评估师;由于内部评估师在答辩问询中不能回答问题,因此,还需再补充一位来自制造部门学员,对企业生产工艺、设备比较了解,作为联络人,对接评估组和企业职能部门。同时,2名经过培训的学员可以形成互补,对企业内部关键人员进行标准宣贯培训,准确解读标准条款要求,做好评估举证准备。还有企业在四级评估前,组织企业全体中层以上员工,完整学习成熟度模型国家标准,后续将CMMM模型在全集团内贯彻应用。
 
除了内部评估师准备,更关键的是各能力子域的答辩人员确定,因为大部分人不了解标准条款涉及哪些内容,这也是比较难的一步。都说CMMM评估是开卷考试,国家标准也是公开的,评估的就是这些条款,但关键看企业人员能否举出证据,证明这些条款实现了。企业经常感觉,这个条款我们应该实现了,但是怎么也找不到举证的案例,这种情况多半是没有找对人,未能把相应职能的人召集对、召集全。
 
然而,申请四级的企业,内部业务职能分工有时很细,每个人只负责其中一块职能,加之评估范围广,考核点较细,甚至部门主管都无法清晰回答所有问题。比如说“工艺设计”能力子域的工艺仿真举证,有企业就涉及机加工仿真、焊接仿真、装配仿真,不同工艺类型,不同专业化仿真软件,举证时就需要多个工艺专业的仿真人员,才能分别把仿真过程、仿真模型、仿真目标、仿真方案、仿真结果说清楚。
 
曾经有企业咨询,能否IT人员全程代为所有能力子域答辩?这个答案是否定的。首先IT人员应用系统的能力,不代表业务部门实际应用系统的能力,部分软件可能未完全导入,业务部门人员用不起来或者不想用;其次,在评估中发现,三级及以下条款,IT人员通常可以清晰回答,但是四级条款涉及很多数据分析模型,IT人员更多了解软件技术架构、运行方式,并不能把分析模型的机理和应用效果讲清楚,而平时功能应用最多的相应业务部门人员,能把模型的机理、输入、输出数据,约束条件配置,以及功能如何操作讲的清晰。
 
据统计,部分职能分工较细的企业,四级评估要涉及60~80人,平均每个条款1~2个人。由于CMMM四级涉及的业务人员众多,建议最开始,按能力子域对应的业务职能部门分工,部门的主管和技术骨干作为初期选定人员,在举证材料准备时,再结合条款要求,按每个条款分配参与答辩人员。企业在人员组织上做好心理准备,组织协调能力要强,这时评估发起人的选定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由于评估涉及企业几乎所有业务部门,高管有时只负责部分业务条线,因此,评估发起人的选择就很重要,必要时评估发起人需要企业一把手担当。
 
举证材料准备
 
举证材料准备是评估准备的重要工作,四级评估重点关注如下几方面。
 
有效证据
 
提及“举证”材料准备,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有效的举证?一些初步了解过成熟度评估的企业,可能认为是准备每个能力子域答辩PPT。其实,对于CMMM评估并没有强制要求做PPT,只是PPT形式方便图文并茂的介绍企业智能化实施成效,每页主题鲜明的对应每个标准条款,罗列好每个条款举证哪些证据,重点的功能、特性、数据等要点描述清晰,也方便评估组记录。当然企业为了简便,也可以用Excel电子表格。这会造成一种误解,以为准备好PPT就是准备好答辩材料了。特别在预评估阶段,评估组没有较多时间查证每个系统功能,企业会误以为正式评估采集“证据”也是汇报PPT,把PPT讲明白就能通过。
 
CMMM评估所要求的证据,是举证企业实际推进智能化建设的应用成果,既包括一些文件化信息,如智能制造规划、异构系统集成规范、统一的数据编码规范等,也包括信息系统功能的操作演示,特别是四级要求的信息系统内数据分析模型应用。文件化信息需要提供原始的文档材料,而不是文件的截图;同样,系统演示是登录系统正式环境,演示功能操作和功能历史数据。从这点来看,PPT作用是有,但没那么重要,特别在正式评估阶段,PPT只相当于一个举证清单、提纲,是信息展示的工具,是让评估组先行了解,接下来要展示这些文件,演示这些功能,把重点内容列出来,防止展示时有所遗漏或表达不清晰。有些企业即使PPT做的很好,但真实系统功能还没有实现,这也不能作为评估的有效证据。
 
建议企业评估准备时,可将文件化的举证材料复制到网络共享服务器,以备评估查验。同时,将需要演示的信息系统,提前安装好客户端,访问地址保存在收藏夹,准备好演示登录账户(账户权限访问功能不同),并准备好演示的记录数据项ID;比如,想展示哪份采购订单由企业下推至供应商管理系统,将采购订单编号准备好。建议每个条款至少准备2个案例,一是为了保证评估验证的充分性,二是当其中一个案例举证不具效力时,还有其他案例,不至于临时准备仓促。
 
业务背景介绍
 
有些企业认识到举证较为关键,答辩上来就开始介绍每个条款的证据,但缺少整体业务背景介绍,这样也会影响答辩效果,可能导致评估老师无法理解举证的案例,未明白采用此种智能化解决方案、数据分析模型的作用和意义,甚至难以判断系统功能实现的正确性。例如,企业的生产模式,是按成品库存生产,是按客户订单生产,还是两者都有,这会影响生产计划自动生成的逻辑、输入数据的判断,可能还会影响物料需求计划、销售发货等环节评估。再比如,生产线是24小时连续生产,还是只有白班生产,会影响生产调度方式、设备运维管理等。
 
建议企业在评估首次会,企业整体智能化介绍时,先将企业的主营产品系列、关键工序、产线布局、生产模式、核心优势讲解清楚。在每个能力子域答辩,介绍本部门或本业务涉及的业务背景,包括不限于:
 
业务管理概况,如【装备】企业关键工序是哪些,【能源管理】企业能耗种类和高能耗设备届定标准。
 
完整的业务流程,如【计划与调度】计划编制完整流程(从主计划到各级计划编制),【采购】物料采购完整流程(从物料需求计算到物料入库);
 
组织分工,如【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分成哪些专业,或哪些功能模块进行任务分工;
 
业务管控要点与难点,如【仓储配送】物料拉动与配送方式,【生产作业】生产现场关键工艺控制指标等。
 
业务背景介绍会对后续举证有代入感,但介绍内容也不宜过多,尽可能围绕条款涉及的业务背景,毕竟评估答辩时间有限。
 
举证案例描述
 
四级条款涉及的系统功能要求相对复杂,而且每家企业的智能化应用实现又不尽相同,很多数据分析优化模型又有很强的业务逻辑,因此,企业在举证描述时应抓住重点、逻辑清晰。
 
不少企业对于系统内的数据分析模型不知道怎么介绍,或是只简单介绍系统的功能操作“点下按钮就自动生成了”。具体分析模型应用到哪些生产环节,优化了哪些目标也没有介绍。
 
这里建议模型应用从如下方面介绍:
 
1.模型应用解决什么问题,预期效果是什么;
 
2.模型相关的数据指标是如何发现、确定的;
 
3.模型的输入数据包括哪些,数据的来源于哪些系统、设备,数据更新频率,实时还是历史;
 
4.模型的运算逻辑或公式,以及需要提前配置的参考变量、约束条件、判别边界条件;
 
5.模型的执行逻辑是手动触发,还是定时自动触发,或是依靠何种逻辑触发;
 
6.模型输出结果是什么,以何种形式展现,比如是单次还是连续,是数据列表或是趋势曲线;
 
7.以上功能如何在信息系统中操作实现。
 
特别注意最后一点,有很多企业理解了条款要求,业务原理讲的也很清晰,技术方案也行得通,但评估要求的是已实现的成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软件系统中实现,而不是纸上谈兵的方案。
 
建设成果有效性
 
相比于其他等级,四级有些智能化项目是从研究出发,开创性、尝试性的,其结果可能未必发挥出效果,还需要反复迭代验证,企业有必要对已取得的应用效果做介绍。
 
曾经有家企业实施设备故障预测性维护,根据预测曲线,判断设备将在半年后出现故障,即很长一段时间内设备都是正常工作的;如按此逻辑,设备故障的频率不高、故障影响也不大,那么企业构建预测模型的投入和意义在哪里?然而,实际在设备管理系统查看此类型设备的历史故障记录,却发现每月设备故障率确实较高,因此判定模型考虑的影响因素缺失,判别精度不够,预测的准确性有待提升。
 
当然,还是鼓励企业做这种尝试,模型还需要迭代验证过程,当前可能还未成功应用或是效果不佳,评估组在打分上会有所权衡。
 
综上,企业准备举证材料需要付出一定精力,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企业一次很好的阶段性总结,很多企业通过评估准备的梳理,恍然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么多优势能力,增强了企业智能化建设信心,这也是CMMM评估的另一种意义。
 
预评估后整改
 
预评估结束后,企业会有一段时间整改,为正式评估做好准备。部分企业认为预评估过程比较顺利,正式评估也不会出大问题,但实际从评估查证的细致、严谨程度来讲,正式评估需要准备的东西更多。
 
预评估阶段,企业大致了解评估组是否认可PPT描述的案例作为有效证据,以及可能的弱项在哪些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修改PPT就完事了。正式评估不是查证PPT,而是PPT介绍背后对应的实现成果。
 
因此,建议将PPT提到的智能化应用,模拟操作演示一遍。有些信息系统功能如果需要完善,还需要一定开发建设,如果企业不具备开发能力,还要尽快得到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技术支持,因为整改时间有限,需要明确功能完善的优先级。还有些PPT里提到的文件材料截图是临时从其他材料摘抄过来,应找到原始文件,以备正式评估查验。
 
最后,企业通过四级评估不是终点,已通过四级的企业也有弱项需要持续改进。通过现场评估,我们也发现了很多优秀的CMMM服务商,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咨询以及软件、装备、系统解决方案。下一步,CMMM评估工作组秘书处将发挥评估优势,提炼一批具有成功实践经验的CMMM服务商资源库,供企业精准选择适配。
 
CMMM评估是企业智能化建设的其中一面镜子,镜子只照到有限的一面,企业还有更多的目标去攻关。希望企业用好CMMM,在智能制造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脚踏实地,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通过CMMM四级评估。
 
七、四级能力建设的核心思想
 
 企业四级能力建设有哪些方向可以引导呢,这里总结为16个字“降低复杂、动态平衡、整合资源、抵御风险”。
 
降低复杂
 
随着企业发展,制造“复杂性”都将从各维度提升,四级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如果复杂性未能有效解决,就会降低企业运行效率。因此,降低复杂就是应用智能化,使我们的制造过程更简单、更顺畅、更敏捷,不管是产品研发,还是生产排程、生产控制等方面。这就需要根据复杂场景,进行知识与经验总结,辅助业务活动快速处理。比如,【产品设计4a】面对系列化产品的设计复杂性,采用模块化、参数化设计加快产品研发,【工艺设计4b】面对典型特征的工艺相似性,利用工艺知识为工艺设计与规划提供决策,【生产作业4a】面对多品种产品混线生产,根据产品与程序匹配实现生产指令自动下发,【计划与调度4a】面对多任务、多资源、多约束的复杂性,实现作业计划自动优化排产调度;以及在【集成4a】面对信息系统间点对点集成的复杂性,采用ESB、ODS等技术路线,使集成运维工作更为敏捷。
 
动态平衡
 
企业生产过程一直受到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变化影响,不可能一直按既定的路线、流程、模式等正常环境生产出产品,指标异常就在“不确定”的时候出现,于是整个生产过程就处于一方面尽可能保持正常,一方面又尽快的在异常中恢复,这样交叉进行,智能化要解决的就是这种动态平衡能力。
 
有时这些异常有明确的指标判断,显性异常,比如产品质量指标超差,还有的是隐形异常,比如工艺指标趋势表现偏离。不论是哪种异常,首先都需要建立指标参照体系,监控哪些指标,指标在何种范围是正常的,是结果性的,是趋势性的,还是关联性的。在国标三级条款里就是要建立这些指标并进行监控,如【设备管理3b】设备OEE指标、【能源管理3a】高能耗设备能耗评价指标、【计划与调度3c】生产进度指标,指标制订的合理性本身也是数据分析的过程。
 
四级的动态平衡就是要针对这些指标的异常结果做出反馈,消除这些“不确定”带来的复杂性,进行敏捷响应,实现短周期平衡;而制造系统经过一定时间运行,指标值不断验证,指标类型及其边界需要重新校正调整,优化使其更为合理,进行长周期平衡闭环。
 
短周期动态平衡,比如【设备管理4b】对设备OEE异常的设备进行分析,确定影响运行效率的因素(单元供料不及时、前后工序节拍不平衡、设备工艺参数不合理),自动进行工艺和计划调节。【计划与调度4b】面对物料短缺、质量异常、设备宕机等各类异常情况,自动进行生产调度调节,使其恢复到正常生产状态。长周期动态平衡,比如【采购4c】在积累了供应商历史供货表现后,优化供应商评价模型,使其更能反应供应商供货绩效;【物流4c】结合运力资源能力、运送节点、运输任务优化资源装载能力和运输路径,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整合资源
 
这里“资源”的范围较广,不只是企业的物料、设备、工装、能源、软件、数据等,还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岗位、业务活动。【组织战略3b】提到对岗位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就是结合企业智能化建设,进行相应岗位的职能调整与岗位结构的整合。
 
一方面,通过平台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整合数据,比如【数据4a】企业级的数据中心,【产品设计4b】实现设计模型在内的全面数据归档,【产品服务4c】将产品使用、运行过程的数据整合,并优化产品运行性能。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化应用实现各职能岗位的业务活动协同、传递信息,整合组织内部资源。比如,【产品设计4d】整合产品研发与生产、物流、销售、服务业务协同需要的BOM等资源,【销售4b】整合线上与线下销售渠道与需求资源等。
 
此外,相比在三级(集成级)重点关注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间的数据集成,在四级里更强调实时的“软硬一体”无缝整合。比如,【仓储配送4a】基于生产调度指令,实现物料从仓储区域到生产区域的自动配送,这一过程涉及生产管理系统、排程调度系统、仓储系统、配送系统等软件系统与数字化仓储设备、数字化配送设备、生产单元设备等硬件系统的联动交互,交互的每个动作包含着指令下达、收到回应、驱动执行、执行完毕等消息传递,软、硬件频繁交互也将生产组织和设备运行紧密结合一起;同样,【计划与调度4b】对于生产异常的实时优化调度,需要软硬一体的模式实现。
 
注:文中出现【计划与调度4b】表达形式,代表国家标准GB/T 39116-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中,“计划与调度”能力子域,四级,b条款,即“应实时监控各生产要素,系统实现对异常情况的自动决策和优化调度”
 
抵御风险
 
相比“动态平衡”消除已发生的异常,抵御风险是赋予制造系统的预知能力。提前知道风险,防范潜在问题发生,将损失降到最低,即四级标准提到很多的“预测”。
 
为了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首先需要找到表征风险的指标,这需要基于日常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也就是三级条款提到的“知识库”,同时要保证“指标”是可实时采集或度量的。其次,需要给出指标趋势变化的边界范围和各级临界值,量化风险大小。然后,针对风险采取的措施,建立解决方案对策模型,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后与实际情况对比,验证模型对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断优化模型。
 
有些指标可以直接预示风险,如监控质量特性指标的趋势变化;有些与风险产生存在关联关系,间接预示风险,如通过工艺指标的趋势变化预测产品质量的变化,有些关联还由多重因子导致,比如【设备管理4a】设备故障预测性维护,可能涉及设备关键部件多指标运行表现、外界环境影响、产品加工参数等。
 
四级条款强调的就是企业抵御风险,建立预警预测模型的能力。比如,【采购4b】采购风险模型、【生产作业4c】质量预测模型,【安全环保4a】安全风险的动态识别、【安全环保4b】环保排放风险,【仓储配送4c】罐区冒罐风险,以及【信息安全4c】工业信息安全风险,提升主动防御能力。同时,在【产品服务4a\4b】将风险预测延伸到产品运行使用环节,感知产品运行的潜在风险,比如对电梯、发动机产品建立远程运维监控与优化性能服务,在抵御运行安全风险的同时,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综上,企业四级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其智能化建设成果代表了企业深耕行业的看家本领,也是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优势能力,其应用成效也会确保企业处于行业竞争领先地位。
 
 
作者简介
杨卓峰,工学博士,CMMM®高成熟主任评估师、培训讲师;《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相关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曾主持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压力容器、汽车、电子等行业多家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与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设计工作,具有丰富的业务分析、流程优化及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经验,精通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开发和实施。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