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端液态奶“涨价缺货” 倒逼进口原粉开闸
中低端液态奶“涨价缺货”的现象早在8月就已显现,国庆节后,情况似乎并没有明显好转。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一家乳企的内部人士处获悉,由于大型乳企的液态奶产品“涨价缺货”,已经对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发改委节前曾约谈了几家企业,希望阻止或缓解产品的价格上涨。
不过,记者前日(10月7日)在北京回龙观城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现,中低端牛奶产品依旧供不应求。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认为,目前的液态奶产品“涨价断货”情况,主要是因原奶生产供不应求,收购价格过高,以及新西兰原料粉被叫停进口,多因素叠加所致。
市场现状:“涨价缺货”持续
对于8月开始就一直被媒体报道的液奶“涨价缺货”现象,前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了回龙观城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现,情况依旧没有得到缓解。
记者走访过的该批发市场中的多个店家均表示,目前液态奶难拿货,甚至已经缺到无法从超市倒货的地步。
多年从事牛奶批发的王女士告诉记者,所有牛奶产品价格均有上涨。据王女士介绍,蒙牛利乐枕包纯牛奶的批发价从一月前的23元/箱上涨到目前的28元/箱;高钙牛奶的批发价从32元/箱上涨到38元/箱。伊利的高端产品,例如金典和舒化奶的数量也很少,价格也在上涨。她表示,现在一箱金典已从之前的42元涨到了目前的50元。而北京三元的儿童牛奶只能从超市倒货,利乐枕包的三元纯牛奶从一个月前的28元/箱涨到目前的35元/箱。
值得人注意的是,据王女士介绍,目前她店里的三元、蒙牛和伊利三款品牌的液态奶产品的存货仅够维持半天的销售。
该批发市场的另一位经销商李女士也向记者无奈地表示,这样的缺货现象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目前她店门口摆放的货物是断货多天后刚刚送到的,“这么点产品,一会就卖完了。现在超市都没有货可以倒,缺得太严重了”。
对于上述现象,记者采访了蒙牛和伊利相关负责人询问解决情况。蒙牛表示,目前国内奶源供应紧张;伊利则表示,由于市场产品配比以及需求量上升所致。不过两企业均表示,会尽快组织货源,尽力保证市场供应。
形成原因:原奶供不应求
对此,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供应紧张有两个原因,一是7~8月份以来,北方个别地区出现干旱,降雨减少影响牧草质量,进而影响奶牛产奶量;二是原奶市场需求量太大,原奶生产供不应求。
除此以外,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记者透露,国家对新西兰原料奶粉停止进口进一步加重了国内原奶供应紧张。
8月6日,在恒天然奶粉“涉毒”事件发酵之际,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对恒天然集团浓缩乳清蛋白粉和奶粉基粉无限期叫停,直至事件影响确认或问题解决。
8月末,新西兰初级产业部(MPI)检测结果显示,原本被怀疑含有肉毒杆菌的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原料,以及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使用该原料的产品中,均未发现肉毒杆菌,而是含有一般不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梭状芽孢杆菌。由此恒天然奶粉“涉毒”事件被指属于“乌龙”,但直到现在,恒天然也未收到中国对其产品的解禁通知。
企业困局:是否涨价成难题
面对液态奶“涨价断货”,焦头烂额的不仅只有消费者和市场。上述不愿具名的专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中低端产品缺货的背后,也透露出企业的无奈。
据王丁棉介绍,由于7月份以来,原奶供应紧缺,国内奶价已经逼近瑞典。“8月中旬部分地区原奶价格已经在4.5元~5元/公斤,现在已超过5元以上。”
在如此高的生乳收购价格面前,企业的确面临着终端牛奶价格是否要上涨的难题。但是,政府的态度通过约谈就已显现。
此外,上述不愿具名专家向记者透露,价格低廉的进口大包原料粉就好像液态奶的产品“蓄水池”
(被企业用来调节自己原料供应的多寡),中国无限期叫停新西兰大包原料粉,无疑是将企业与“蓄水池”的关系切断,加剧了供求矛盾。在没有蓄水池的情况下,面对居高不下的原料价格,企业只能牺牲中低端牛奶,首先保障毛利较高的高端牛奶和乳饮料的产量。
该专家还指出,国内原奶生产供不应求问题短期内或无法解决,只有等待“蓄水池”重新开闸,才能遏制液奶产品的价格上涨和断货现象。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