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葡萄酒产区的崛起路径

分享到: 更多
2014-08-01 来源:北京商报

    7月29日,2014世界葡萄大会在延庆举行,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葡萄酒博览会同时也在八达岭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中国十大知名产区近200家酒庄酒企,以及法国、意大利、南非、澳大利亚、智利、美国等22个国家近300家酒庄参展。作为2014延庆世界葡萄大会重要环节的“八达岭之夜”主题酒会暨巅峰挑战赛颁奖典礼上,延怀河谷与贺兰山东麓产区荣获新兴产区之星。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世葡会基本囊括国内各大葡萄酒产区,并呈现出百花齐放、风土各异的地域特点。

    产区齐聚 风土各异

    据了解,本次博览会汇集了法国木桐、澳大利亚奔富、西班牙桃乐丝等知名海外酒庄。国内产区方面,除了众所周知的胶东产区、怀来产区、新疆产区、宁夏产区以及东北产区之外,还出现了来自云南红河、四川、湖南等一大批刚刚开始发展的葡萄酒地带。

    来自吉林通化一家专业从事山葡萄酒酿造的酒企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由于地处东北平原,盛产山葡萄,加上当地又出产许多中草药材如五味子等,为此企业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专门进行单一山葡萄酒或混合果酒的生产与加工。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在世葡会现场,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不少区域性葡萄酒和果酒企业,比如辽宁桓仁,因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优势而发展起冰酒产业;湖南长沙的刺葡萄酿出的红葡萄酒也相当具有自身的风土特点;同样,来自辽东半岛的小樱桃酒等都是就本地优势发展出来的新品类。

    另外,据葡萄酒业内人士分析,本次博览会可谓聚齐国内所有葡萄酒产区,而且风土特色明显。比如来自新疆的楼兰葡萄酒,具有浓烈的酱果香气,似乎身临天山边塞,散发出那里阳光与空气的味道。还有一款云南红河的云南红,散发着红土地里养育出来的亚热带水果香。相关专家表示,作为首次在亚洲举办的世葡会,中国葡萄酒产区几乎倾巢而出。

    新品抢占细分市场

    有国外葡萄酒专家表示,中国是全球葡萄酒消费大国,而且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兴趣与日俱增。在2007-2013年间,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上升了2.75倍。目前中国人年均葡萄酒消费量大约为1.2升,与世界人均年葡萄酒消费量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显而易见,作为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国家,中国的葡萄酒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中国葡萄酒市场现在、未来都是全球葡萄酒业最大增长亮点所在。

    另外,随着进口酒性价比优势进攻和国内限制“三公”消费的打压,国产葡萄酒企业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并相继在产品品牌与市场细分方面进行努力。其实,从今年初,就有不少酒企开始在酒的品类上下功夫。宁夏红推出的枸杞干红、卡思黛乐出品的轻葡萄酒以及国内代理商做的水果葡萄酒,都是酒企在应对内外竞争所做出的努力。

    在博览会现场,北京商报记者发现,除了有机葡萄酒和蒸馏酒的新品概念,还有几家企业带来了洋葱葡萄酒。北京丰收葡萄酒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希阳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丰收酿造洋葱葡萄酒主打养生概念,受众人群基本在45岁以上。

    延怀河谷概念正式推出

    7月30日,北京延庆县与河北怀来县在2014世界葡萄大会展览区联合推出延怀河谷产区概念,形成以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酒庄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体,包括延庆、怀来27个乡镇,约2000平方公里,计划2030年达到葡萄种植40万亩,年产葡萄酒30万吨,产值140亿元,入驻酒庄150家。

    O.I.V.主席克劳迪娅·奎妮对北京商报记者说,延怀河谷产区是她见过的最具发展潜力的葡萄及葡萄酒优质产区之一。目前,世界上有近70个国家生产葡萄酒。世界葡萄酒产地分为新、旧两个世界,旧世界国家主要包括位于欧洲的传统葡萄酒生产国,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为主要代表;新世界国家则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主要代表。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世界国家葡萄酒的崛起以及亚洲国家葡萄酒生产与消费的迅速发展,世界葡萄酒的中心正由欧洲转向澳洲与亚洲。

    北京商报记者从延庆世葡会组委会负责人处了解到,与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相呼应,延怀河谷产区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这个产区从政策环境方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延怀河谷产区是世界上惟一位于国家首都的葡萄及葡萄酒产区,在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中,北京是当前葡萄酒销量最大和未来增长空间最大的城市之一,加之北京处于国家对外开放交流的中心区域,拥有丰富的人才、资金、科研、政策、市场等各类资源要素,使得延怀河谷产区在品牌打造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具有国内外其他产区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

    这几年,延庆怀来、贺兰山东麓产区都在迅速崛起,无论政策倾斜还是技术管理,都在国内葡萄酒产区里独具一格,曾有国外专家认为,贺兰山东麓将可能是中国最具潜力的葡萄酒地带。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