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宫毯变身工艺品瞄准“黄金价”
日前,北京商报记者从地毯五厂获悉,其制作宫毯的传承人和员工已经搬进新的产业园区。在新产业园区内,新的设备和展示场地都已就位,过去被称为“软黄金”的北京宫毯技艺正筹划进行新的市场发展。该项目负责人秦溯表示,在产业园的基础上,盘金毯将着重进行传统技艺的传承,此外还将宫毯作为一个文化主体,梳理其历史发展。
搬进产业园产业化开发
北京商报记者从地毯五厂获悉,由北京市地毯五厂和北京华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的北京华方地毯艺术有限公司,在顺义区北环路88号院的华方文化产业园正式开始运行。
据了解,北京市地毯五厂原厂长秦溯负责该项目。秦溯表示,成立新公司主要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宫毯织造技艺发展的重新定位,未来将主要发展以盘金毯为代表的高端艺术品。盘金毯顾名思义,在织毯主料羊毛之外加入金线织作而成。盘金毯生产周期长、用料珍贵,而且受技艺限制无法大规模生产。秦溯称,基于这些特点,地毯五厂在恢复盘金毯制作技艺之后,由北京华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成立新公司,确定将以盘金毯为代表的宫毯往高端艺术品方向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在产业园区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一个大件的盘金毯制作。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天重复织毯,他们已经连续花费半年多的时间在同一件盘金毯作品上,预计还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织造完成一幅2米见方的作品。在工作间旁边的展示厅内,展示着几十款比较有代表性的老、新手工织毯作品。据秦溯介绍,这些都是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宫毯作品,有原件也有复制品,未来这些作品都将在博物馆内对外展示。
秦溯表示,今年9月,月坛雅集非遗(体验式)博物馆将正式对外运营。届时,以编织类为代表的北京宫毯将有一个单独区域对外展示。
文化历史需要讲故事
据了解,地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羊毛用于纺织开始。秦溯表示,地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手工织毯技艺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具有较高的技艺和文化内涵,因此,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通过人文发展水平的提升需要,手工织毯技艺非常有必要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尽管已经将北京宫毯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发展,但秦溯依然坚持保留用传统技艺制作宫毯。在秦溯看来,虽然现在地毯的替代产品很多、机织地毯生产已经普及,但生产保值、增值手工宫毯的人和企业却屈指可数,“这是一个有历史渊源、有文化内涵、有技艺的产品,过去称为‘软黄金’,现在做的人少,证明我的市场空间大”。
定位为文化产业发展,秦溯表示,目前最欠缺的是历史文化研究。“当前的工作人员主要都是在进行产品制作,一些年长的从业人员都不曾接触过相关的历史研究,还缺乏专门研究地毯历史的人。”在秦溯看来,地毯历史悠久,在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需要挖掘出来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传播,“现在就缺专门讲故事的人”。
据介绍,秦溯参与的北京宫毯文化研究成果,目前已经集结成册并出版,书名为《北京宫毯制造技艺》,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
秦溯认为,传统技艺创新必须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而传承就是要保持原汁原味的技艺和样式,“手工织毯在历史上曾经历过色彩和样式发展的巅峰时期,现在很难在传统基础上进行超越,因此传承首先必须是保持原汁原味的技艺”。在秦溯看来,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将传统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
规模生产依然面临招工难
就北京宫毯的发展问题,秦溯再一次提到了传承问题。秦溯表示,初学者3个月基本上就可以掌握织毯的基本技艺,但是要熟练掌握不仅需要苦练织毯基本功,还要有对色彩的整体把握、对线条的充分理解和空间想象能力。此外,宫毯制作周期长,熟手三天也只能织一寸高,一块2×3米的毯子,两个人同时织,一年也不能织完。宫毯织造要求制作者有极大的耐心,因此一直招不到合适的年轻学徒。
在人员寻找上,秦溯介绍,华方地毯已经与工美技校合作,计划通过学校招收一批年轻的学徒。秦溯表示,近些年进行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对未来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环境基础。
资料显示,北京手工织毯由于曾是皇宫专用的御用品,因此被称之为“宫毯”。宫毯分为地毯、壁毯、卧毯等多个品种,为了凸显宫廷特色,宫毯讲究纹样堆成,图案花纹也极其考究。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