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价前景并不悲观 后市仍然有望重拾涨势
近期国内白糖期货价格剧烈波动,6月份白糖价格反弹至2012年以来的高位,随后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背景下,白糖迎来了2015年以来最大幅度的调整。但在全球白糖供需状况改善以及需求旺季到来的背景下,糖价仍有望重拾牛市。
进口糖令市场再度承压
白糖期货主力合约1601价格上周五一度跌停,最终报收于5079元/吨,较6月3日5931元/吨的高点下跌超过850元/吨,之前坚挺的现货价格也出现明显松动。
2015年年初,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来限制白糖进口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也是上半年糖价反弹的重要原因。但现在来看,进口得以有效控制的局面似乎已经被打破,近几个月的数据显示进口糖有快速增加的趋势,短期供应压力的增加,再加上大宗商品市场整体走弱使得白糖市场在近期重新倒向了空头。
海关统计显示,今年3月至5月国内进口糖同比出现明显增长,3月份至5月份,我国分别进口糖49万吨、55万吨、52万吨,仅这三个月中国累计进口糖就达到156万吨。6月份进口糖数量为23.97万吨,虽然数量有所减少,但同比依然增长了190%。这四个月进口的连续增长令国内糖市供应出现了明显的增加,这也是6月份以后糖价转弱的重要原因。
糖业分析人士认为,尽管第二季度进口大幅增加,市场价格遭到打压,但今年食糖进口配额已基本用完,下半年剩余月份进口糖将以配额外进口为主。从目前国家管控进口糖的情形来看,预计后期进口量将出现大幅下降。市场人士预计今年的食糖进口量将控制在 370万吨,这意味着7月份以后的进口报关将大幅减少。因此,三季度和四季度进口糖对国内食糖市场的冲击将明显减弱。
减产预期强烈
国内甘蔗主产区收购价已经连续三年下降,受此影响农民种蔗的收益大幅降低,种植意愿随之下降。最近两个榨季南方主产区甘蔗种植面积出现明显萎缩,作为全国产糖第一大省的广西仅两年时间甘蔗种植面积便缩减了23%。2015/2016榨季,广西甘蔗将继续减产,预估减产达到70万吨;云南甘蔗预计减产幅度为 30万吨至50 万吨,全国其他地方甘蔗种植形势也不容乐观。
业内分析人士预计,下个榨季国内白糖将减产100万吨至120万吨,产量预计将重新回到1000万吨以下的水平。若国内糖消费继续维持在5%以上的增速,那么下一榨季消费预计将超过1600万吨;因此国内食糖产销缺口将约为600万吨,即使进口糖有400万吨,依然有 200万吨的缺口。未来一段时间产销缺口的存在将慢慢消化国内高企的库存,供需形势在不断改善。
今年3月和4月份南方地区气温高、降雨量明显减少,广西等主产区发生了不同程度干旱,再加上农民因种蔗收益减少促使田间护理力度下降,导致今年甘蔗产量预期将出现明显减少。此外,今年全球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概率很大,后期异常天气仍有可能出现,天气的不确定因素或将为未来糖价上涨提供炒作题材。
从全球供需形势来看,国际糖业组织(ISO)最新的报告显示,未来全球糖市供应将出现缺口,2015/2016年度将为250万吨,2016/2017年度供应缺口预计为620 万吨。此外,美国农业部(USDA)7月供需报告显示,美国 2015/2016年度糖库存使用比预估为13.5%,高于6月预估,低于2014/2015年度库存使用比14.3%,数据显示供需状况在不断好转。
而食糖主产国巴西,今年前7个月中南部地区的甘蔗压榨量累计为2.29亿吨,同比下滑6%;糖产量同比下降17%。印度方面,印度糖厂协会(ISMA)认为,头号产糖区马哈拉施特拉邦在2015/2016榨季的糖产量将下降7.5%。
糖价有望重拾涨势
对于目前糖价的深幅回调,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受近期宏观经济数据偏弱,股市出现大幅回落,其他大宗商品也普遍下跌的影响;进口的快速增加令国内短期供应较为宽松,而5月和6月是现货销售淡季,销量不理想,但这种状况在8月份以后将出现明显的改善,糖价中长期的基本面依然较为乐观。
记者了解到,随着国内2014/2015榨季结束,新榨季大幅减产已成定局,过去几年供给过剩的格局将得到实质性转变。目前国内糖价低迷,甘蔗收购价连年下降严重打击蔗农种植积极性,国内糖料蔗种植面积仍将进一步下滑。
国际方面,全球糖库存从2011年的3006万吨上升至2015年的4428万吨左右,糖价也已经由2011年初高位的36美分/磅下滑至11美分/磅的低位,深跌之后的价格已经在多数主产国成本之下。全球制糖产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预计将导致主产国2015/2016年产量和库存的实质下滑,市场普遍预计最迟2016年全球供需形势将迎来拐点。
短期来看,随着夏季以及国庆节前备货期的到来,消费状况将得到改观,后期天气(如厄尔尼诺)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将逐步加大,有望成为价格上涨的炒作题材。从上市的制糖企业的表现来看,南宁糖业等股票已经走出前期下跌的颓势,市场投资者对于未来糖市预期的乐观已经在价格上有所体现。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