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助力民族特色文创产业走出去

分享到: 更多
2015-10-30 来源:新华网北京频道

提到青海,人们的印象往往是地域辽阔,山河壮丽,民风淳朴。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青海”的称谓便由此而来。青海湖、三江源、塔尔寺、昆仑山、柴达木等美景,共同成为“大美青海”的标志性注脚。

青海省地灵而人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民族共同生活、团结融合,以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创造出了一系列包括昆仑玉、唐卡、藏秀等在内的众多精美艺术品。随着这些文化艺术品近年来加快产业化开发,并频繁在北京文博会亮相,已成为“大美青海”享誉国内外的形象新名片。

近日,“北京文博会十年记者行”采访团走进青海,与文化产业主管部门以及一线的文创企业对话,探寻北京文博会如何助力青海文创产业走出去?

主持人:请简要介绍青海省文创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青海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各民族经贸活动、人文交流的前沿。就是在这雄奇的山水之间,古老的唐番古道和丝绸之路南道在青海境内蜿蜒穿行,青海把中国内地与南亚、中亚、西亚等地连接在一起,使不同的文明得以传播交流。自元代以来,汉、藏、回、土、蒙古、撒拉六个主体民族世居青海高原。目前,全省总人口578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8%。各民族和睦相处,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多元民族文化。在青海,昆仑文化源远流长,宗教文化庄严神秘,农耕文化底蕴深厚,节庆文化异彩纷呈,这一切使得青海既秉神奇的山水之美,又富独异人文之胜。青海“花儿”、塔尔寺“艺术三绝”、柳湾彩陶、黄南热贡艺术、都兰吐谷浑大墓等无不彰显着青海先民的文明与智慧。

经过10余年的探索,青海省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末,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年均保持18%以上的高增长。全省文化产业单位达8000个,从业人员25万人以上。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文化企业增加到25家。全省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经营单位达1727家,年产值超13亿元。2014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及中国文化消费评价指标体系中,青海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居全国第三位,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满意度分别列全国第八名、第十名,全省各地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潜力逐步显现。

“十二五”时期全省规划建设的27个文化产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西宁生物园区博物馆群等18个园区建成并投入运营,西宁城南文化产业聚集区等9个园区年底前基本完工。全省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园、户)78家。园区和基地已经成为引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藏文化艺术、藏毯、金银首饰、昆仑玉雕已成为工艺美术四大支柱。唐卡、昆仑玉、藏毯、民族刺绣、石雕等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产业化生产,工艺美术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扩大。截止2014年底,全省工艺美术产业销售额达到23.29亿元,工艺美术行业企业达到3103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热贡艺术成为国内知名文化品牌,同仁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唐卡艺术之乡”,海南州和贵南县分别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藏绣艺术之乡”和“中国藏绣生产基地”。

文化会展拉动效应明显。青洽会、青海文化旅游节、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等成为文化产品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贵德黄河文化旅游节、门源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格尔木中国盐湖城文化旅游艺术节等区域性节庆活动对地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十二五”期间,先后组织近1000家(次)文化企业参加深圳、义乌、西部(西安)、厦门、北京、甘肃文博会、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及省内等展会,文化产品销售收入达6538万元,订货1.05亿元,签约意向性协议资金18.03亿元。

主持人:青海省的特色文创产品,如昆仑玉、热贡唐卡和藏绣是如何借助北京文博会平台走出去的?

青海工艺美术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梁安世说:昆仑玉正是第28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组成部分。昆仑玉被发现的比较晚,1996年才被发现。而从1997年起,青海工艺美术厂就开始开发设计昆仑玉产品。实际上,青海的昆仑玉出自昆仑山,与和田玉是一个山脉,它的化学成分与和田玉是一致的。虽然当时奥运奖牌有和田玉、东北岫玉、蓝田玉和昆仑玉共同竞争,但最后还是经过测试比较选定了青海昆仑玉作为奖牌的组成材料。这充分表明了昆仑玉的品质和实力。

北京奥运会让昆仑玉在国人和世界面前精彩亮相,而北京文博会则让昆仑玉工艺品和昆仑文化逐步深入国人,走向世界。梁安世说,北京文博会为昆仑玉艺术品普及提供了舞台。北京文博会上的昆仑玉工艺品展览普遍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这样的展览也直接宣传了昆仑文化,让更多的国人和国际友人重新认识了昆仑山,重新认识了“大美青海”。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