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京津冀体育产业大会搭台 助推冰雪产业
随着2022冬奥会各项筹备工作的开展以及国家的大力倡导,全民健身、滑雪的热潮开始逐步兴起,这也给我国特别是京津冀区域冰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契机。在近日召开的2017京津冀国际体育产业发展大会上,与会的领导与专家对冰雪产业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如何推动冰雪产业的壮大给出了独到的建议。
三地协同 冰雪产业提质升级
2017年9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旅游局编制完成了《京津冀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了要推动实现全国“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这一政策也为京津冀三地冰雪产业的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而2022年冬奥会的筹办,则为京津冀冰雪产业的系统带来了强大的动能。
要推动冰雪产业的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实现升降缆车、魔毯、造雪机、压雪车等冰雪装备的提质升级是重中之重。对此,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副司长彭维勇表示:“我国需要按照制造强国的要求加快发展先进高端体育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推动冰雪装备制造业的提质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经济的深度融合,助推体育产业新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副司长彭维勇
以2022年冬奥会筹办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京津冀三地的冰雪消费需求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要抓住难得的产业发展机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冰雪运动需求,加强冰雪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显然需要京津冀三地进一步强化协同,搭建京津冀冰雪产业战略联盟,增强三地冰雪产业整体实力。
对此,北京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学才指出:“北京将自觉把首都体育放在京津冀战略大局中去谋划,紧抓冬奥机遇,用冰雪运动为协同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势能动能;进一步优化升级体育产业结构,打造京张沿线体育文化旅游带,直接带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群众参与冬季运动,激发青少年参与奥林匹克运动。”
北京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学才
河北省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青则指出:“河北省拥有发展冰雪运动的天然优势,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2022年冬奥会更是为河北加快发展冰雪运动带来机遇。目前,全省约700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每年组织举办各类赛事活动达千场以上,崇礼地区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综合滑雪度假地区。围绕实现3000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河北将加快普及推广群众性冰雪运动、建设冰雪运动强省。”
河北省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青
新理念 新思路 京津冀冰雪产业创新加速
要助力冰雪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全国“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显然需要对冰雪产业机制进行深入的改革,着力解决冰雪产业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时借鉴其它国家发展冰雪产业的成功经验,实现产业发展理念与实践的加速创新。
在本次大会上,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院副院长林显鹏针对京津冀冰雪产业协同发展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京津冀地区拥有世界上最领先的冰雪消费市场,而且冰雪资源丰富,有望打造成为世界冰雪第三极。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三地进行更进一步的协同合作。其中,北京作为冰雪产业资源的重要枢纽地,建议着力打造冰雪的赛事中心、体验中心、营销和会展中心、科技研发和创新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天津要打造为冰雪产业重要的客源地以及研发基地;河北省最好能够打造国际高端冰雪旅游度假区,以及国际冰雪用品的制造业基地,通过这样的协同规划,将有条件将京津冀区域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最有市场潜力、规模最大的冰雪产业带。”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院副院长林显鹏
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则对冰雪产业的人才问题进行了关注,他表示“冰雪产业在我国是一个发展尚不成熟、规模急剧扩展的产业,其成熟壮大需要大量优秀人才的支撑。目前,首都体育学院已经跟国家相关产业协会、东北院校、河北天津院校、滑雪场所、体育局、管理中心合作,成立了一个大的教学联盟,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大力合作,为冰雪运动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
要发展冰雪运动,体育场馆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而我国体育场馆在资源挖掘、整合共享、有效供给等方面仍然有巨大的改革空间。对此,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霍建新强调:“冰雪运动的场馆建设不仅应该满足赛事需要,还应该站在产业协同开发全局的角度进行部署,京津冀三地需要着力盘活冰雪体育场馆资源,缓解经营压力,发挥场馆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霍建新
2017京津冀国际体育产业发展大会的举办不仅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冰雪产业、体育小镇、体育休闲、体育旅游、青少年培训、大健康产业、体育竞赛表演及职业体育俱乐部等体育产业发展的焦点问题进行探讨,还搭建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沟通交流平台,有利于促进京津冀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