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民间工艺美术师王荣龙:自学竹刻 以精细展现“竹之美”
竹刻艺术可以说是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刀代笔,工序精细,纵横自如。记者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竹艺航工作室见到王荣龙时,他坐在工作室的案台前,将他与竹刻的故事娓娓道来。
现在家住北山街道金祝社区的王荣龙1975年在杭州临安下乡时,因为有时下雨没事做,就开始琢磨用竹子做衣架、鸟笼。这也是他三十多年竹艺生涯的开始。
“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用毛竹做成了一整副麻将牌。”王荣龙说,当时并没有什么工具,只有锯条可以用,最后用半个月的时间,做成了一副麻将。
1988年,王荣龙开始用竹子创作。第一件作品是历经4年零2个月完工的《金银舫》。
王荣龙告诉记者,当时在加拿大看到水上食品中心金银舫的建筑很是惊艳,古老的结构,里面现代的装饰,让王荣龙有了自己造一座金银舫的想法。
回来后便凭记忆用竹子开始创作。1992年,《金银舫》诞生。王荣龙回忆,“这个金银舫有四层,门有140多扇,窗有76个,都可以打开。”
后来,这件作品被新加坡的外商以2万6千元的价格买去。要知道,这个价格在1992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其实,王荣龙并没有名师指导,也没有家族传承,所有的工艺设计、制作都是通过自己推敲、琢磨、学习而来。“我觉得我就是喜欢做这个工作,也愿意一直钻研。”王荣龙说。
从“舫”工艺到制作扇骨
现在,王荣龙从制作“舫”研究到了制作扇骨。“扇骨的制作其实非常讲究,从对竹子的选材,到打磨,手感都十分讲究。”王荣龙说,在扇骨制作方面,我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据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传世的古董文物中,扇面书画除讲究名家挥毫外,扇骨的制作也极尽奢华,自古就是文人的“心头好”。
王荣龙介绍,制作扇骨时光打磨竹子就需要一周时间,扇骨中分内骨和大骨,而大骨制作要花上半个多月。
“明清时文人碰在一起,就从袖笼里拿出一把扇子,一开一合,比一比扇面是谁的画,扇骨又是哪个名家刻的,就跟现在拼名表名包一个样。”王荣龙说。
事实上,王荣龙制作扇骨也是自学,而且自学有成,有很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人专程来杭州买王荣龙制作的扇骨。
此外,说到是否要收徒弟来传承手艺时,王荣龙摆摆手说:“现在的年轻人哪还有这工夫静下心来学这个啊。”对此,他显得有些无奈。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