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类产品纳入化妆品范围
7月2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再次明确把牙膏等口腔护理用品纳入化妆品范畴进行监管。同时,也对化妆品进行了精准定义,着重提出了将禁止虚假宣传化妆品功效等规定。业界称,这有望使得牙膏类产品市场更正规化,结束“三不管”时代。
事实上,此前对于牙膏是否纳入化妆品管理,业界对其利弊也一直争论不休,但随着市场化的发展,牙膏类产品规范管理提上日程,使得其监管条例呼之欲出。
江西省某中医院口腔科主任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牙膏的包装上没有要求成分含量的标注,这些成分真假以及在牙膏中的含量多少无法考究,消费者也无法明白其具体功效。“即便牙膏中确实含有这些成分且含量较高,但在短短的刷牙时间里,也无法有效作用于人体。至于宣传医疗效果,必须提供数据和临床试验支持才行,但是很多数据和资料是企业提供的,公信力较弱。”
“灰色监管”时代或终结
在上述送审稿管理条例中,相关部门对化妆品进行了详细定义,即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人体表面(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牙齿和口腔黏膜,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以及保持其处于良好状态为目的的产品。”
相关送审稿中解释称:“牙膏等口腔护理用品的主要使用目的是清洁和美化,符合化妆品定义”。而美国、欧盟、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早已将口腔护理用品纳入化妆品管理。
此前,牙膏及牙膏周边产品,如牙线、牙刷等产品的属性规定很模糊,而牙膏品类的“身份”也一直游离在几个产业之间,这也导致部分企业可以在不具备充分条件的情况下就能成功申请生产牙膏类产品,因而缺乏监管的产品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因为没有明确法规对牙膏类产品进行规定,其广告夸大宣传等也是乱象丛生。不少品牌商在牙膏宣传中使用医疗用语,夸大牙膏功效。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条例将牙膏等口腔护理产品归类为化妆品,有利于规范化管理,可以打击宣称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的产品,避免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把牙膏归入化妆品来监管并限制其功效宣传,已是大势所趋。”
实际上,在此之前就有关于牙膏类产品是否归属化妆品的讨论,相关部门甚至还做出过规定。在数年前颁布的新版《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中,就曾有两点最受关注--其一是要求化妆品标识要标注全成分表;其二则是把牙膏正式列入化妆品的管理范畴。
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化妆品生产许可有关工作的通知》中,也要求将牙膏类产品列入化妆品监管范围,并指出凡新开办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应向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照原生产企业卫生许可,并参照原生产许可的标准审查,符合要求的,核发《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不过,上述两项规定虽然定义了牙膏的属性及生产许可条件,但是对于牙膏真实功效等没有严格规定。
化妆品队伍再壮大
对于《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明确将禁止虚假宣传化妆品功效等规定,业界普遍认为将有利于牙膏类产品的有序正规发展。不过,常轶智指出,牙膏等口腔护理用品纳入化妆品范畴将收取相应的化妆品消费税,牙膏的总体税费将有所增加。“对一些以医疗效果来争夺市场份额的牙膏类企业,或将受到很大影响。”
“该类产品此前并没有任何有关文献资料、研究数据或者功效验证材料来证明产品的医药作用,今后将不能以医用效果来宣传此类产品,需要重新定位产品方向和产品核心竞争力。” 常轶智强调,“这些企业要重新夺取市场份额或将加大医药研究的投入,将产品定位为药品注册,以获得药品上市流通资格,从而重新杀回市场。”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多家相关牙膏类产品企业,不少企业表示将继续关注该政策,等待细则出来后视市场反应再研究调整方案。
尽管企业未来如何调整暂未确定,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牙膏等口腔护理用品纳入化妆品范畴,国家统计局今后在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时,“化妆品”细项的数字无疑将变大。 两面针董秘办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已经关注到这个信息,就目前来看对公司生产销售并没有太大影响,广告方面如有必要则会按需求调整。而对纳入化妆品范畴后的调价传言,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没有上调售价的打算”。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称,今年1-6月份全国共实现化妆品零售总额980亿元,同比增长9.2%。而据2015年5月份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行业2014年生产经营相关情况》显示,2014年全国45家规模以上牙膏生产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81.2亿元,同比增长8.98%;利润总额31.3亿元,同比增长21.51%。
此外,上述报告同时强调,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行业现有牙膏生产企业93家,除去45家规模以上企业,还有48家小微型企业尚未统计在内。加上这部分企业,2014年全国牙膏产品销售收入估计在200亿元左右。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