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放水"7万亿元"或"中国版QE"说法是捕风捉影
盘活信贷存量再添新通道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是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的重要举措,其目的也是为了通过改革创新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而且该试点额度有限,风险可控,所谓放水“7万亿元”或“中国版QE”的说法完全是捕风捉影——
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宣布,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推广试点,此举引发广泛关注。
有人言之凿凿,称试点扩大将“放水”7万亿元,还有人称此举为“中国版QE(量化宽松)”。业内专家表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是盘活信贷资产的渠道之一,并非“放水”或“QE”。纳入质押范围的也是优质资产,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有利于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引导其扩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对于货币政策而言,试点也是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降低成本引导投向
判断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是否是QE,首先要全面了解这一工具。所谓再贷款,是指央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此前,央行提供的再贷款基本上为信用贷款,无须抵押物或质押物。据了解,我国再贷款包括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以及此次扩大试点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共6种。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是对原有再贷款形式的创新,简单来说就是银行用现有的信贷资产到央行进行质押,融到新的资金。具体来看,银行将合格的优质资产打包建立质押品资产池,并到央行备案,央行从中选择合格的资产并确定质押率,随后向银行发放贷款。具体流程上共有4个步骤:对银行评级、对贷款企业评级、资产备案核查和贷款申请发放。具体来讲,就是由央行按照既定的评级模型和体系,对银行的贷款企业进行评级,并以其中合格企业的优质信贷资产为质押向银行发放再贷款。
2014年,央行已经开始在山东和广东两地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和央行内部评级试点工作。此次试点扩大,重点在于支持实体经济。“这有助于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引导其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盘活信贷资产只能依赖资产证券化,此次央行将信贷资产列入再贷款抵押品范围,使得原先不易获得流动性的信贷资产又多了一条盘活渠道。
监管强化风险可控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扩大是QE的说法,完全是捕风捉影。”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截至目前,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已经试点的额度有限,也仅纳入了优质资产。因此业内专家认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与传统再贷款本质一致,风险也可控。
“允许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不代表所有信贷资产都能质押再贷款,也不代表央行允许所有的合格信贷资产都能做质押再贷款。”董希淼认为,央行依然可以通过价格调控、合意贷款额度等方式控制此类再贷款规模,在这一点上,估计与传统再贷款没有本质区别。“质押和买断是有本质区别的,采用质押的方式,银行仍然要计提风险资本,仅这一条就否定了所谓的几万亿元新增信贷之说。”董希淼说。
《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强调,商业银行可以质押的资产是优质存量信贷资产,这能够保障央行债权的安全。业内人士透露,并非所有的企业信贷资金都可以做抵押,如房地产企业的银行贷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就不能抵押。每个地区可质押信贷资产的准入范围不同,由央行各地方分行来制定操作细则。不过,选取的信贷质押资金池里必须都是比较优质的资产。
从已经试点的山东、广东两地的情况来看,额度相当有限。央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预计,2015年广东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总规模将突破50亿元。此外,2014年山东试点了9亿元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今年额度可能会扩大。
完善制度未雨绸缪
“实际上,这是央行完善流动性管理制度之举。”董希淼认为,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央行近来一直在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比如存款准备金制度由每日考核改成月均考核,以及现在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扩大等,都是为了熨平未来可能产生的流动性波动而做的准备。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试点扩大将丰富央行抵押品的多样性。以前央行抵押品的工具主要是主权债、国债、政策金融债和央票,现在可以扩展到信贷资产,这使得央行在面对流动性波动时,能有更充裕的工具来调节风险。
近几年来,央行逐步将商业银行优质贷款、地方政府债券等纳入合格抵押品范围,一方面提升了抵押品的多样性,分散了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商业银行更加重视商业贷款的信用审查,从而提升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央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纪敏强调,必须借鉴国际成熟的经验,加强对新增抵押品品种的信用评级和风险防范。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