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引擎

分享到: 更多
2015-10-27 来源:经济日报

□ 赵凤兰
 

     文化不仅关乎人文情怀、国民素养,更关乎经国大业、民族存亡。它可以让一个民族走上通天的路,也可以让一个民族沉沦和堕落

    对全国文艺工作者而言,10月15日是个值得铭记并载入史册的日子。去年的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全国文艺座谈会,为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时隔一年,这一重要讲话全文公开发表,让人再次得以完整学习和领悟这一高屋建瓴、切中时弊的“文艺精神论”。它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英明决策和战略思考,是从顶层设计上对文化价值坐标的精准定位。尤其是文章开篇谈到的“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论述,系统回答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以及文艺事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文化有一种误读,认为文化就是“吹拉弹唱、打球照相”,是一种茶余饭后的余兴消遣和有钱有闲之余的奢侈点缀。有些领导从“实用”角度考量不太重视文化,文化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它在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占比小不说,一旦遇到经济紧缩,第一个被削减的就是文化经费。

    不仅如此,一些社会机构将文化视作经济的拐杖,把文化当成“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附属品和“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泛用、滥用文化。比如,有些地方平时想不起干文化,但一到节庆日或接到上级指令,就临时拨给文化部门一笔钱搞几场演出,充充门面搞点政绩,演完又将文化束之高阁;很多省市大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将文化视为经济的一个“踏板”,贬低了文化的统帅地位;还有些人假装“重视”文化,创造个“大文化”的新词,将文化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使之异化为利益集团的“敲门砖”和“遮羞布”。这些做法无疑歧解了文化的价值,小视了文化的力量和作用。

    文化并非当前某些世俗之人和实用功利主义者的狭隘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既具体又抽象。从狭义上说,它是音乐、影视、戏剧、绘画、出版等艺术形式的外化;从广义上看,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复合体,它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核心层面是人文精神、思想信仰、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它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社会发展最深层次的内在动力。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崛起都至关重要。从长远来看,文化所带来的效益远比占有一个国家的物质重要。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他看来,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失去了财富滚滚的印度,英国还可以从别的地方掠夺资源,而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使英国能够保持大国实力。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也说,在一个文明中,文化成分是它的灵魂、血液、精神、核心、本质和缩影。他认为,社会的进步并不体现在物质方面,而在于人的精神文化的进步,如果人的精神文化水平不提高,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也不可能得到提高。

    如此看来,将文化片面降格为唱歌跳舞、搞搞活动等文艺甜点,或物化为文艺精英娱乐把玩的消费品,其实是没有文化的一种表现。文化不仅关乎人文情怀、国民素养,更关乎经国大业、民族存亡。抽出文化这一经脉,一个民族就将成植物人,此话并非耸人听闻。文化虽不能吃穿、治病、夺人性命,但那种肉眼看不见的、长久的、无所不在的、无孔不入的精神力量却雷霆万钧,离开了它,一切都将是沙中建塔、水中捞月。从今天全球的发展趋势看,文化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本无法剥离政治、经济去单论文化。文化中深层的东西如思想精髓、人文价值、宗教信仰等,能触及到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审美情操和价值取向,引起心灵的冲突、情感的痛苦、灵魂的激荡,并对现实具有强大的颠覆力,它可以改变民族风骨风貌风情,可以让一个民族走上通天的路,也可以让一个民族沉沦和堕落。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重视文艺和文艺创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因此,社会各界要积极行动起来,充分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解决对文化的误读和偏见,克服文化认知上的短视和盲视,不能把文化当成为政治、经济“跑龙套”“敲边鼓”的附庸和吸引眼球的噱头;要真正从内心重视文化,杜绝“文化李鬼”的传播,避免有人巧立名目玩“文化忽悠术”和“文化万能论”,让文化回归人文精神价值的本位;此外,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文艺,摆脱盲目追求政绩、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摒弃“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文化之事急不得,它需要百年积累千年沉淀,需要培养、浸润、化育、养心,更需要遵从文化规律来体现价值,秉持慢工出细活、十年磨一剑的精品意识。唯此,闪耀人类思想瑰宝和智慧之光的文明成果才能得以兴盛和光大。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