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就是竞争力

分享到: 更多
2015-12-14 来源:经济日报

    王晋

 

    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之外,支撑中国制造的另一只巨手。虽然中国早已是制造业大国,但在企业管理方面,中国企业一直还是学生。然而通过提升管理水平,中国制造业企业将实现转型升级,真正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市场、最伟大的变革、最多的消费者,这必将催生最新鲜的实践、最有特色的企业管理,也将诞生一批伟大的企业家

    2015年11月5日至6日,彼得·德鲁克全球论坛在维也纳举行,主题是“呼唤人性:数字时代的管理”,论坛吸引了全球诸多知名企业家及专家学者。作为唯一受邀发言的中国企业家,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参与了本次论坛。开幕式上,彼得·德鲁克欧洲学会会长理查德·斯特劳布介绍张瑞敏为“欧洲所熟知的中国最著名的CEO”。

    张瑞敏讲的是海尔的转型。海尔提出了“三化”: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这是对传统制造企业的一种颠覆——企业平台化颠覆了科层制,员工创客化颠覆了雇佣制,用户个性化颠覆了产销分离制。海尔转型升级的路径就是在建设互联工厂的同时,将企业由传统的管控组织改造成新型的创业平台,去掉过多的中间管理层,让一流的资源无障碍进入;让员工成为平台上的创业者,即“创客”。这样的转型让外国企业家都非常兴奋,不少人认为“太激进、太超前、很难操作”。张瑞敏很自信,“我们现在做的探索,方向没有问题。如果我们做成了,在管理上就可以走到世界前列去”。

    中国早已是制造业大国,每年的世界500强榜单里不乏中国企业的身影。但在企业管理方面,中国企业一直是学生。例如,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时,我们主要学习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后来又学美国的六西格玛管理,大量的管理手段都是学人家的。直至今天,精益管理仍然是不少企业学习的课程。与日本企业、德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空间还很大。

    当前的形势也倒逼着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加快转型升级。有人说,“中国制造业面临内忧外困”。从国际形势看,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在这个笼罩国内制造业的“寒冬”,究竟用什么来支撑住中国制造的现在与未来?一个共识是,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之外,能够支撑中国制造的另一只巨手。通过提升管理水平,中国制造业企业将实现转型升级,真正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与海尔一样,在互联网时代,制造业企业必须加速转型才能赢得先机。在很多论坛,“创新”“互联网+”成为热门话题。但越是众声喧哗时,越要潜心静气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华为、中兴、宝钢、联想、格力、阿里巴巴等,没有一家企业不在管理上下真功夫。越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是面临纷繁复杂的变局,克敌制胜越需要固本培元、苦练内功。

    毋庸讳言,在企业管理方面,我国的企业家一直在学习。张瑞敏说自己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粉丝”;柳传志热衷于阅读各种各样的企业管理类书籍。不过,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市场、最伟大的变革、最多的消费者,这必将催生最新鲜的实践、最有特色的企业管理,也将诞生一批伟大的企业家。前不久,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荣获2015年“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他的感言有些意味深长,“这些年,阿里巴巴在摸索中学习了很多企业管理的经验,但是始终坚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时也相信在中国文化中可以找到企业管理和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企业管理和文化的精髓,这也许是中国企业家的最新贡献,也将是塑造“中国制造”金字招牌的独特竞争力。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