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工业发展新生态系统

分享到: 更多
2016-03-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群慧

  2016年工业还处于持续探底阶段,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推动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再造一个工业发展的新生态系统。这个新工业生态系统运行的核心是提高工业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工业增长方式从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总量投入驱动主导转向知识和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主导,推动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虽然从整个“十二五”期间看,工业经济平均增速达到了8%预期目标,但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呈现逐年明显下滑趋势,到2015年工业经济增速已经是自1992年以来最低,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1%,预计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为5.6%。在这种下行压力下,如何看待2015年的中国工业运行特征呢?2016年中国工业经济又会面临怎样的形势?

  2015年工业经济增速加速下滑的特征表明,认为工业经济已经从“旧常态”进入“新常态”还为时过早,稳定均衡的工业经济“新常态”现在还只是一个愿景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经济波动看,我国的工业增长大体可以划分四个波动周期,分别是1978年到1985年、1985到1992年、1992到2007年和2007年到现在,其中1992年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增速,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21.2%。在2007年以来这个最近周期中,200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达到14.9%,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下降后,2010年又回升到12.1%,随后出现明显下滑态势,2011-201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0.7%、7.9%、7.6%和6.9%,降幅分别1.4、1.8、0.3、0.7个百分点,预计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将下降至5.6%左右,降幅扩大到1.3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看,2011-2014年分别为13.9%、10%、9.7%和8.3%,分别下降1.8、3.9、0.3和1.4个百分点,而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下降到6.1%,降幅扩大到2.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15年工业不仅延续5年来同比下滑态势,而且相对2013年和2014年,呈现加速下滑的态势。实际上,2015年已经是自1992年以来两个周期长达23年中的最低工业增速。

  虽然2015年这种增速还不能称之为“失速”,仅仅是减速,但在如此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利润锐减,债务加重,工业运行风险突出。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3554亿元,比上年下降2.3%,实现主营业务活动利润58640.2亿元,比上年下降4.5%。伴随着利润下降,企业负债率开始高企。有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企业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超过175%,企业偿还债务的规模预计超过GDP的11%,占新增贷款的60%,中国面临着债务——通缩的巨大压力。

  对于2015年工业增速下降,无论是从人口红利角度分析,还是从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来判断,都是与潜在增长率下降趋势相吻合的,也与从高速增长“旧常态”转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趋势相一致的。而且考虑到这个增速是在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基础上取得的,面对“工业规模巨大,环境约束增强”的背景,这个增速的确已来之不易。但是,问题在于2015年延续了近几年“减速换挡”趋势,而且这种减速程度进一步加大了,这意味着当前工业增速加速探底的过程尚未结束,还未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中高速”常态。我们所理解的工业经济“新常态”应该是一个相对稳定工业经济中高增速,但面对工业增速逐年下降,甚至加速下降,只能说明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并未从高速下降到一个中高速的均衡点或者均衡区间,因此称我国已经从“旧常态”进入“新常态”还为时过早。我们所追求的经济“新常态”,2015年的数据表明还仅仅是一个正在步入的“愿景”。

  工业经济运行呈现明显的行业分化特征,表明经济增长动力正在转换,但转换的速度有待提高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整体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运行的特征,也许“分化”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从世界经济看,呈现三重“分化”特征,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已经开始引发加息的预期,而欧日经济正在筑底,仍在维持量化宽松政策,新兴经济体经济衰退恶化,不断倒逼加码宽松政策。而我国经济,更是呈现多重分化特征,包括投资增速趋缓与消费增速提升的需求结构分化,工业增速趋缓与服务业增速提升的产业结构分化,消费品价格稳定和生产品价格持续大幅走低的物价运行分化,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继续上行和资金价格明显下行的供给结构分化,等等。

  对于工业内部运行而言,2015年行业分化的特征也十分明显。一是从大类看,采矿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而制造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增长7.0%。其中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从具体的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9%,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都超过了9%以上,三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6.9%、9.1%和2.3%,利润分别增长5.9%、12.9%和7.7%;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下降14.8%、32.6%和13%,利润则分别下降高达65%、74.5%和67.9%。总体上看,一些高技术及其相关行业和一些经济下行时的逆周期性行业(如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2015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而一些资源开采、原材料产业下滑十分严重。这被描述为“冰火两重天”。

  这种行业分化特征,无疑是一种工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动力正在转换的表现。但是,这种转换的速度和力度还远远不够:一方面,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规模不够,在整个工业中所占比例还不高,在经济下行巨大压力下增速还不够快;另一方面,一些原材料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这“增少减多”的动力转换格局必然影响了整体工业的增速。这如同一辆汽车新安装的发动机提供的“马力”小于旧发动机熄火损失的“马力”,于是汽车原有的速度就无法支撑。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的推出,表明面对前所未有的工业下行压力和困境,我国已完成了战略布局的突破,这是2015年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

  2015年中国工业运行加速下行的特征,从内部根源看是中国工业亟待转型升级的“转型之痛”的集中体现,从外部根源看则是发达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经济体低端挤出的“双端挤压”的结果。一方面,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在数量上成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这表现为传统产业中的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掌控不足,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并长期存在,总体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程度还比较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总体压力不断加大,等等,这直接影响了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我国工业抓住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近年来出现从全球价值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趋势,但是,发达国家通过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例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的“工业4.0”,法国的新工业34项计划)以及加速构建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秩序新格局(例如积极推进TPP、TTIP)对我国工业价值链的攀升构成了高端挤压,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发展中经济体如东盟、印度等将以更加低廉的成本优势实现对中国制造的替代,因此,我国工业在全球竞争中面临高端被发达经济体封杀、低端被新兴国家阻击的“夹击”格局。

  针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重任和“双端挤压”困境,2015年5月我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突破中国制造业“双端挤压”困境战略规划、实现转型升级的路线图以及工业强国建设的十年行动纲领,提出了中国制造业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整体达到制造强国中等水平、2050年步入制造强国前列的长期发展目标。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则以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实施“互联网+制造业”和“互联网+小微企业”为重点,以高速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撑,旨在打造新形势下产业竞争新优势。这两个战略的推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自身中国制造业有了到2050年的发展蓝图,更在于描绘了中国未来整体经济增长“新发动机”的设计蓝图,这在2015年中国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背景下,对提振市场信心具有重要作用。虽然2015年工业下行压力巨大,但在发展方向和战略布局的突破,也是颇具有深远意义的。

  2016年还处于工业持续探底阶段,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波动区间应在4.5%到6%之间,2016年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推动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工业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国际上受发达经济体需求管理政策的能否持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连续5年下滑的势头能否得到有效遏制等多因素影响,有专家预测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3%左右的增速;国内考虑到投资和消费增长可能都会回落到10%以下的个位数增长,出口有望走出谷底,国内外多家机构预测经济增速应该在6.5%左右,其中多数认可在6.7%。对于工业而言,考虑到制造业投资下滑、去产能和去库存任务艰巨、债务风险隐患增多,而《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效果还有待时日,基于我们的预测模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年应该在5.5%左右,月度波动区间应在4.5%到6%之间,2016年工业还处于持续探底阶段。

  对于中国工业发展而言,2016年关键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真正能够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能够有实质性深层次的改革推进,逐步形成实施工业强国战略的有效机制,从而加快推进工业增长动力转换,尽早实现工业经济增长的筑底成功。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再造一个工业发展的新生态系统。这个新工业生态系统运行的核心是提高工业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工业增长方式从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总量投入驱动主导转向知识和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主导,推动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工业供给侧改革的具体任务可体现在企业、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在企业层面,要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采用资产重组、关闭破除等措施予以“出清”;政府向企业简政放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2016年能够在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经济战略性布局调整和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等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重视发挥和调动企业家的核心作用。在产业层面,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战略,但要坚决避免以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为借口,进一步强化实施选择性产业政策,从而影响良好技术创新生态的建设,最终背离了《中国制造2025》的初衷;打破产性服务业垄断和市场管制、改革投资审批、加强信用制度建设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措施,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制造业的能力和效率;注意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推进产业政策从政府选择、特惠措施为主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取向,转向普惠性、促进公平竞争和科技进步的功能性产业政策取向,从而促进竞争政策基础地位的逐步实现。在区域层面,通过培育和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新战略,政府要构建有效的产业环境来促进劳动力、资金等供给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形成区域开放与协调发展新格局。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