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步入平稳增长期

分享到: 更多
2018-01-03 来源: 新华网

   在近日由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等机构联合主办的“2017共享经济改变中国高峰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北大光华—ofo小黄车共享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发布首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一至三季度我国共享单车发展指数分别达到207、351、374(分值越高代表发展越景气),行业整体结束爆发式增长,步入平稳增长期。

 
  风险资本依旧看好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作为分享经济的重要代表,引领了全球新一轮互联网创新热潮,同时也带动了传统自行车产业的服务化和智能化转型,为助力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范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发展与经济研究部主任韦柳融表示。在国内共享单车投放量趋稳的背景下,国际市场持续发力,共享单车企业立足全球,投放量增长持续强劲,成为我国互联网行业首个在国内市场尚未饱和即着手布局国际业务的领域。
 
  据介绍,共享单车行业发展指数由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构成,涵盖了共享单车供给、需求、效益和环境等四方面。指数的构建基于共享单车平台大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并综合互联网监测数据及部分市场公开数据。
 
  综合来看,在国内,尽管共享单车行业供需增幅有所放缓,但风险资本依旧看好该行业,投融资总额快速提升带动发展指数保持较快增长。政策方面尽管短期对行业形成约束,但长期而言仍可塑造良好发展环境。
 
  以ofo小黄车为例,在成立之初就积极与飞鸽、凤凰等传统自行车企业展开合作,坚持共享平台模式,将传统自行车制造产业带入共享经济的大环境中,使产能实现成倍增长。富士达与ofo小黄车合作后,订单数增长至原来的4倍,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
 
  上半年带动新增就业约7万人
 
  “ofo小黄车与自行车企业的合作,是助力产业升级、实现多方共赢的最佳途径,这可以让传统产业迸发更多能量,让共享经济秉承更多责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ofo小黄车创始人兼CEO戴威说,“共享单车的发展已经历数量、产品和效率三个阶段,未来将专注于改进产品,提升使用效率,通过精细化管理,让共享单车更好地满足用户出行需求。”
 
  此前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共享单车行业就业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共享单车行业共带动就业10万人,其中,2017年上半年带动新增就业约7万人,约占1—6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1%,充分体现了新业态对就业的贡献效应。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二季度,ofo小黄车用户在全国20个城市累计骑行17.91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4694圈。共享单车投入后近八成城市拥堵同比得到缓解,其中拥堵降幅超过8%的城市达15个。在北京,超六成地铁站周边拥堵情况有所缓解,整体拥堵同比下降4.1%。
 
  报告显示,ofo小黄车在进入城市不到两年时间里,成为在汽车、公交、地铁外的第四种重要交通工具。仅北京市每10万辆ofo小黄车1年就可节约汽油3400吨,减少碳排放近万吨。
 
  将绿色出行推广到更多国家
 
  苹果APP Store下载量排名显示,2017年12月下旬,在新加坡“旅游类”应用榜单中,ofo小黄车力压Uber和新加坡出行巨头Grab-Ride Hailing排名第一,共享单车在海外的发展持续呈现良好势头。
 
  据介绍,ofo小黄车自去年12月23日发布海外战略,随即开始为全球更多国家提供共享单车服务。今年12月7日,ofo小黄车正式进入其全球第二十个国家——法国,在巴黎展开运营。截至目前,ofo小黄车已在全球投放了超过1000万辆共享单车,日订单超3200万,为全球20个国家超250座城市2亿用户提供了超60亿次高效便捷、绿色低碳的出行服务,共计减少碳排放超324万吨,相当于为社会节约超9.2亿升汽油、减少超155万吨PM2.5排放。
 
  “ofo小黄车将凭借无桩共享单车模式、领先的物联网科技、符合国际标准的品质,让世界看到中国智造与共享经济的魅力。”ofo小黄车联合创始人杨品杰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单车出海是中国互联网目前最有机会的增量市场。ofo小黄车作为在海外打通了获客渠道、账号体系和支付方式的单车APP,除了自身业务的发展需求,还在外国人的手机中打开了一个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自有渠道,可以把中国的互联网生态带到海外去。
 
  “未来整个行业将利用科技提高共享单车质量,逐步建立完善的共享单车标准。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戴威表示,“与此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将共享单车这种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推广至全球更多国家,未来将为20亿用户提供无差别服务。”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