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与美英的角逐:阿拉斯加毛皮贸易的兴衰
[导读]
毛皮贸易是近代殖民主义国家一种重要的对外扩张形式。俄国商人和哥萨克对毛皮财富的追逐,以及沙皇和贵族对东方领土的贪求,共同促成了俄国向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伴随18世纪上半叶白令的探险活动,阿拉斯加凭借其丰富的毛皮资源和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环太平洋区域毛皮贸易的中心,俄美英在此展开激烈角逐。毛皮贸易与殖民扩张和国际霸权相结合,成为列强争夺的重要筹码。
沙俄与美英的角逐:阿拉斯加毛皮贸易的兴衰
沙俄向太平洋沿岸扩张
近代俄国的对外扩张始于沙皇伊凡四世时期(1547—1584),他倚重俄国商人和哥萨克,授予他们组建武装、扩张领土、免缴贡赋、监察征税的权力,使其成为沙俄对外扩张的“急先锋”。在16世纪俄国最大富商斯托罗冈诺夫家族的资助下,1581年,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入侵西伯利亚,开启了俄国向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历程,西伯利亚丰富的毛皮资源无疑是将俄国商人的视线吸引到东方的重要因素。
早在莫斯科公国时期(1283—1547),俄国商人就利用玻璃珠等廉价商品,从西伯利亚土著手中交换珍贵毛皮,毛皮逐渐成为俄国对西欧和拜占廷贸易的主要商品。征服西伯利亚以后,俄国人获取毛皮的主要方式从商品交换转变为直接抢夺,这些掠夺而来的毛皮成为沙俄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在俄国国库总收入中,1589年貂皮所占比重为3.75%,1605年上升为11%。其中,紫貂皮价值最高,被俄国商人称为“软黄金”。正是在对这种“软黄金”的不断追逐中,1639年,俄国疆域扩张至鄂霍次克海,1676年到达堪察加半岛。
沙俄与美英的角逐:阿拉斯加毛皮贸易的兴衰
1650年,以哈巴罗夫(1603—1671)为首的沙俄侵略军向黑龙江流域渗透,引发中俄边界冲突。为稳定北部边疆,清廷采用贸易抚边政策,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规定:“嗣后往来行旅,如有路票,准其交易。”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开放恰克图互市。此后,入华毛皮激增,约占俄国对华出口总值的百分之七八十,中国开始取代西欧成为俄国毛皮的主要市场。1792年《恰克图市约》订立之时,俄国已形成对华毛皮贸易的六大商帮:莫斯科帮、土拉帮、伏洛格达帮、托波尔斯克帮、伊尔库斯克帮和喀山帮。
然而,西伯利亚和堪察加复杂的地理环境造成运输困难,成为俄国发展对华贸易的主要障碍。为开拓海上通路,俄国政府先后组织了一系列太平洋探险活动,其中尤以白令第二次探险最为著名。1741年6月,白令船队从堪察加半岛出发,途经阿留申群岛,最远航行至阿拉斯加的科迪亚克岛,随后返回。这次探险未能开辟对华贸易新路径,却意外发现了“毛皮王国”阿拉斯加。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