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春:先进装备制造成产业结构优化新引擎
德国工业4.0战略最为坚实的基础是德国工业的标准化体系,中国制造恰是在这一点上与德国有较大差距。佛山发展装备制造业,需要从最基础的标准工作抓起
佛山制造业的结构变迁是中国制造的缩影。像中国其他制造业城市一样,佛山仍是依靠要素驱动的发展方式——技术模仿、数量扩张型、廉价生产要素投入、牺牲环境。上世纪80年代,“三来一补”主要以劳动力和土地等低成本要素招商引资,换取技术、资金和市场。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数没有核心技术,没有研发能力。
佛山制造起步早于全国其他城市,暴露出来的产业结构问题也更早,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之前,佛山就意识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佛山产业转型升级采取了“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思路,对佛山优势传统产业就地转型升级,围绕“互联网+智能制造”的产业方向,采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提升优势产业的技术含量,实施“质量提升、品质提升、品牌提升”,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与此同时,“引进培育增量”,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兴装备制造产业,对佛山原有的制造业全产业链进行升链、强链与补链。
先进装备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风向标。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必然选择。惟其如此,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确定十大重点突破领域,其中八项属于装备制造业。事实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装备的有力支撑。佛山要从过去全球产业链分工的配合、参与者,向整合全球产业链的主导者转变,提升装备制造水平是关键。
佛山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作为珠西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领衔城市,经过30多年积累,制造业从改革开放初的乡镇企业起家,通过“三来一补”建立起六大优势制造行业;通过南海、顺德企业改制,异军突起的民营企业又将传统制造优化升级为十大优势制造行业。正是基于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佛山市的装备制造一直在优化升级过程中。
从历史看,家电、家具、铝型材、纺织等产业是佛山的支柱产业,但由于佛山产业集群中同一产业领域内,几乎所有企业都生产同一种产品,彼此是替代关系而非互补关系。因此,企业间往往相互模仿,产品同质化严重。这种模式削弱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动力。
佛山产业经历了几次大洗牌,佛山制造业的发展模式逐渐从依靠规模取胜和价格促销的模式,转向品质化、品牌化的竞争态势。如今佛山在优化传统制造业结构,提升制造也自动化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先进智能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制造大市”佛山的产业结构的变迁图清晰可见。
回顾佛山制造业近年升级和结构优化带来的变化,可以用三个“提高”来概括:第一,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开始,佛山每年财政投入超过20亿元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2.7%,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过2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45%,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第二,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家电、家具、陶瓷、铝型材等优势传统产业以“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加快转型升级,企业生产效益逐步提升。2016年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53.6亿元,增长43.4%,总量稳居全省首位。第三,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实施“以质取胜、技术标准、品牌带动”三大战略,拥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近6400家,“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和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均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为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制造也水平,佛山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佛山行动方案》、《佛山市打造万亿规模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工作方案》、《佛山市扶持企业推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实施方案(2015-2017)》等政策措施,佛山通过“两化融合”,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传统制造业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同时,佛山在探索产业集聚协作能力提升,专业镇协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逐渐走出一条产业链上下联动的升级道路。上游的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升级,促使下游的相关行业的制造企业很容易更新设备,改进工序。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主要是依托传统产业而产生,并为本地的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格局。这种格局正是迈克尔。波特的集群式升级理论的实践。在国际竞争战略大师,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看来,产业集群可以把同属一个产业的相关企业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支持性、竞争性的氛围,以实现在一个区域的长足发展。“集群是城市繁荣的核心推动力。”正是这种集群中上下游和同行企业间的技术传导,带来佛山产业结构在不同专业镇联动提升。
佛山集群式创新、上下游联动式升级模式的试验,本质上是随着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集聚,集群内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带来成本优势,通过资源互补促进资源整合,提高集群整体效率,形成区域优势竞争力,对国内其他传统产业集群发达的城市具有可推广的意义。
目前佛山的产业结构整体还处于2.0到3.0的过渡阶段,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生产标准和产品标准仍有待提高。如果佛山能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引领,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实现突围,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转型升级路径,将对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可资借鉴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佛山发力先进装备制造业
先进装备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风向标。佛山如何依靠装备制造带动传统制造转型升级;如何通过装备制造的升级实现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参与者,向全球产业链的主导者转变;从过去贴牌生产与代工生产的依附者,向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创造者转变,装备制造这一课必须补上。
如今,装备制造已经跃升为佛山第一大支柱产业,根植于陶瓷、家具、家电等优势产业集群的装备制造业,形成了陶瓷机械、木工机械、塑料机械、纺织机械、玻璃机械、印刷包装机械、医疗器械等一批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主导产业。目前已经涌现出科达洁能、伊之密、东方精工、万和、昭信集团等一批智能装备制造企业。
广东省委、省政府要求佛山带头打造珠江西岸先进制造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佛山把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抢抓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的机遇,重点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等“工作母机”,带动佛山制造业整体提升产业结构。佛山的装备制造升级采取了两步走:一方面用自动化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改造传统装备制造,提升装备制造的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业向新兴高端装备拓展,补充佛山已经形成的装备制造的产业链条。这就是全产业链的“补链”“升链”与“强链”。
这可以总结出佛山的路径:既要发挥传统制造业存量的优势,以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智能化等手段促进其不断优化提升;又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优质增量,延伸制造产业链。两条线唯有并行不悖,互动融合,才能保障制造业整体产业链的升迁。
数据显示,2016年,佛山市装备制造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28.79亿元,同比增长11.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1.3亿元,约占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50%。2017年上半年,佛山有超过11000家装备制造企业;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3123.29亿元,同比增长13.9%。
目前佛山装备制造主要呈现出两个苗头:一方面,传统的装备制造加速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升级;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制造业链条的“缺口”,提升装备制造走向高端化,佛山突出“工作母机”对制造业的引领,围绕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航空装备、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制造、节能环保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实现全产业链的“补链”“升链”“强链”,希望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良好市场前景的本土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从而使先进装备制造驱动传统产业机构整体优化,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由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转变。
佛山抓住国内高端装备产业空间布局的时机,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从资源集聚、配套环境和产业供应链以及新旧装备制造的对接和补链入手,为传统装备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条件,并为高端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实际有效的支撑平台,发展特色高端装备制造和服务基地,并围绕先进的装备制造形成配套的体统供应商服务链。形成了装备制造供应商、装备制造服务商、装备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的三圈融合。
装备制造技术升级需要时间和技术积累,要追赶欧美、日本的先进技术,依靠自己的研发能力,时间比较缓慢,需要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引进国际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对此,佛山采取了航空母舰+小舢板,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外资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的探索模式。
佛山制造企业要生产出可以在国际市场竞争的产品,就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按照国际标准运营,佛山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大项目、大企业;同时,通过美的、东方精工、伊之密等龙头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参股控股,技术合作已经国际先进技术。美的并购库卡获取进入高端装备领域的入场券;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收购美国百年企业商HPM公司的全部知识产权,向装备制造领域纵深拓展。佛山制造企业正在寻求全球配置创新资源。
佛山采取“产业链招商”的方式,用佛山的32个产业集群对接先进技术企业,并为之配套,目前德国库卡、日本安川、日本发那科、瑞士ABB、意大利柯马、日本川崎等世界装备制造巨头络绎进入佛山,佛山装备制造产业通过向外“借智”,“转识成智”培育了一批本土的小而强、小而美的“隐形冠军”。
智能装备制造助佛山打造国家创造中心
佛山对自己的产业定位是:世界级的现代制造基地,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服务中心,与广州共同形成广东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世界科技+珠西制造+全球市场”的发展新格局。
尽管从“世界工厂”转型为国家创新中心是一条艰难漫长之路,尽管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转型之痛,但佛山别无选择。因为这事关未来30年支撑佛山制造前途。《中国制造2025佛山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到2025年,将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跨国大企业集团,制造业创新能力基本达到世界制造全国的中等水平。
佛山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目前有几个突出做法值得借鉴:
一,装备制造发展对标德国
德国费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中国首席科学家房殿军曾在《德国制造业创新之谜》一书中提到,中国制造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认真学习德国低技术产业的创新经验,可以有效帮助中国大量研发经费不足的企业实现技术、产品与工艺创新,以全新的企业形象迎接工业4.0时代的到来。
德国没有大量科研投入的低技术、非研发企业产生的产值占到总工业增加值将近42%,与高端制造企业不相上下,这已经引起中国专家的重视。对标德国,可以找到切合实际的实现中低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模式。
循序渐进的方式正是德国大量中小企业的创新升级之路。佛山市是中国制造业的重镇,制造业的主体仍然是大量低技术企业。佛山在推进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和高端装备,“做大增量”;更需要注重培育没有研发投入能力的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做优存量”。对于那些没有足够资本、没有科技人才、研发能力有限、资源较少的传统制造的提升,这种德国模式值得借鉴。佛山“以德为师”,在合作中建立了一批智能工厂示范基地,引导企业观摩探索,并学习德国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
二,搭建创新平台全球“借智”
支撑引领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驱动是科技创新。但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研人才方面,佛山没有优势。近年来,佛山采取政府和社会机构、商协会搭台“借智”的方式,汇集国际和国内一切科研资源。广工大佛山研究院就是一个例子。南海区政府三年内分期投入1.2亿元建设广工大佛山研究院,由广东工业大学实施管理,目前引进院士等国内外高端人才30余人,这一科研平台主要研究精密装备、数控系统和机器人技术。类似的科研平台还有数家。广东三水合肥工业大学研究院,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这些研究院主要涉及研究自动化、智能制造,前沿应用科学研究与产业核心技术研发。
与此同时,佛山也进一步整合国内智力资源,加快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为佛山装备制造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没有资源巧借资源,这是佛山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诀窍。
三,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补链”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增长范式,转变的背后要求装备制造业向新兴高端装备拓展,补充佛山已经形成的装备制造的产业链条。
近十年,佛山决策层经过思考,实行制造业就地升级,产业结构替补优化的策略,避免出现产业“空洞化”,也提升了佛山制造的质量。
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传统产业的基础,而且往往是脱胎于传统产业的基础之上。在传统产业体系内,除了有低水平生产技术外,也有先进生产技术、高附加值环节。
有些低技术传统产业通过改造提升,推动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使传统产业不再“传统”,在新兴产业体系中可以发挥基础作用。
在当前变革和颠覆的时代,未来已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寻找构筑未来中长期增长的支点。佛山能否探寻到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最佳路径,佛山制造能否顺利实现动能切换,这事关未来30年佛山制造的前途,也事关中国经济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因此,下一步,佛山市委市政府需要打开思维,引领佛山发展站上更高历史起点,继续培育创新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和呵护企业家创新的冒险精神,以及公共技术向广大中小企业扩散应用的体制机制。
比如,德国工业4.0战略最为坚实的基础是德国工业的标准化体系,中国制造恰是在这一点上与德国有较大差距。佛山发展装备制造业,需要从最基础的标准工作抓起。佛山政府应该在标准上花很大力气,在标准推动上想办法,鼓励创新企业主导行业标准,参与国家标准,这对佛山的产业提升至关紧要。
目前佛山采取地方标准联盟,联盟标准要求比国家标准更高,突出佛山区域品牌的重要性。这一做法值得推广。
同时,当前装备制造产业竞争激烈,要与全球行业企业并跑,就必须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尤其佛山装备制造企业90%以上是中小企业,更需要骨干龙头企业的引领,需要龙头企业与国际公司对接合作,引进技术,传导先进的管理能力。佛山要从融资渠道、资本市场、财税环境、政府服务等方面支持一批本土的骨干装备制造企业做强。
目前中国制造有一种新趋势,比如在佛山就业人员中,低素质的劳动者会随着佛山产业转型升级而逐步被“挤出”,因此需要佛山研究解决产业升级与人力资源结构升级的关系,确保产业结构变迁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相铆合。佛山市政府要研究制定一套“按专业、分层次”的人才信息库,通过综合性大型人才交流会、联合高校举办各类毕业生招聘会、企业专场人才招聘会、高端人才交流洽谈会、海外技术人才招贤会等等不同渠道为人才信息库输送“新鲜血液”。
原文刊发于财经智库《中国制造2025-佛山样本》,此文有删节。作者为《财经》杂志宏观学术部主管编辑、财经智库研究员。编辑王延春。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