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虎凿花"亮相深圳文博会 传承人欲借平台传名声

分享到: 更多
2014-05-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踏虎凿花”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因主要生产地在泸溪踏虎村而得名。它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由于不用剪刀而用刻刀凿制完成,又被称为“不用剪刀的剪纸艺术”。2008年,泸溪踏虎凿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凿花、卖花曾是泸溪人祖辈养家糊口的本钱。沈从文在《塔户剪纸花样》一文中写道:“由浦市赴凤凰的老驿路上,就有这么一个小村子,名叫塔户……住上约三十户人家。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把生产品分散到各县大乡小镇上去,丰富了周围百余里苗汉两族年轻妇女的生活。它的全盛时期,一部分生产品还由飘乡货郎转贩到川黔邻近几县乡村里去,得到普遍的欢迎。”文中所说的“生产品”就是凿花,“塔户”就是如今的踏虎村。

  土生土长的泸溪人杨桂军是踏虎凿花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1985年,时年31岁的杨桂军师从黄靠天学习凿花技艺。经过近30年潜心磨炼,他刀法纯熟、技艺精湛,凿刻的《苗家六月六》、《打油图》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奖项,作品也远销国外。

  “以前的凿花图案纹样更为复杂,多以花草、鸟兽、虫鱼、傩面等为主;现在的线条要简洁一些,也有一些时尚元素。”翻开随身携带的作品集子,杨桂军拿出一张“囍”字凿花给记者看。与传统的“囍”字常围绕的花鸟图案不同,这张红色凿花更为喜庆、时尚:左边是一个大大的“囍”字,右边是一对亲吻的新人。“这是我们创新的图案纹样,很多外国朋友都非常喜欢。”

  不仅如此,杨桂军的“与时俱进”还体现在他与弟子开展的“真人肖像”踏虎凿花业务。只要拍一张照片,大约两天时间就能拿到自己的“真人肖像”踏虎凿花作品。杨桂军介绍说,肖像凿花有“拍照、构图、凿制”三道程序,与传统凿花相比,凿制更麻烦、更费时,因为它要求图案逼真,“目前比较受当地一些老年人喜欢”。

  不过,同大多数非遗项目一样,踏虎凿花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难题。

  2009年,泸溪县成立了踏虎凿花传习所,杨桂军开始在传习所里传授凿花,现在已招收了28名弟子。他告诉记者,在过去,凿花手艺不传外姓人,就算在家里也是传儿不传女。到了他师傅那一辈,因外出打工的人渐多,家传手艺的氛围越来越淡,开始招收外姓男弟子。轮到他这一辈,招徒的门槛就没有男女之别的。“我收徒弟就三个条件,坐得住、有悟性、有一定的美术功底。”

  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一些保护和扶持措施,推广凿花工艺。近年来,泸溪县编辑出版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虎凿花技艺普及教材和传统纹样集,并在该县职中和部分中小学校开设凿花工艺课程。杨桂军也在泸溪县浦市镇中心完小担任老师,每两个星期给孩子们上一次课。

  “泸溪是一个小县城,交通不太方便,我们最大的难题还是踏虎凿花知名度不够,产品卖不出去。”杨桂军说,与一些享誉海内外的非遗项目相比,踏虎凿花的知名度远远不及,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过。所以近几年,他频繁带着徒弟出席各地文博类展会,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让更多人知道、了解、喜爱踏虎凿花。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深圳文博会,以前去过北京、澳门等地进行展示。”杨桂军说,每次参加展会的反响都非常好。他有一个同行去台湾展示时,一位台湾姑娘在旁边连续学了10天,非常沉迷其中。“我想,喜欢艺术的人都会喜欢它。”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