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z为量产所需的机械加工技术与激光工艺整合推出新标准
2018年3月14日,中国苏州–全球高科技设备制造商Manz亚智科技将于3月14日至16日参加2018慕尼黑上海光博会(Laser World of Photonics China 2018),展示其创新型3D Lambda动力学设备以及一种可实现完美粘合的新激光焊接法。根据激光加工的部件,例如焊接相同或不同的金属和焊接反射材料,新的焊接法可采用各种激光应用,减少了连接零件,并让产品更轻盈、更耐用并对普通消费者更具吸引力。同时,它还适用于锂电池、电子器件与组件的多样化设计和生产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了多样化设计的可能性。
Manz的新激光切割工艺使用超短脉冲皮秒激光器(调整幅度可细如毛发)–类似于穿孔–切割耐划伤的超硬玻璃时,玻璃厚度可为2毫米。激光工艺技术下一步旨在发展应用于电子产业目前需要加工的所有脆性材料,尤其是通过化学或加热方式获得的钢化玻璃,也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所用的显示器蓝宝石玻璃或镜头盖玻璃。
作为一家领先的高科技设备供应商,Manz的激光技术解决方案全面整合了激光源与自动化、测量与检查、光学与加工工具,并包含了快速加热处理、焊接、标记、钻孔、切割与去除材料或涂层的解决方案。该技术广泛用于消费性电子产品和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无论是独立的激光加工工具还是作为全自动化互联生产系统一部分的激光加工站点,Manz均具有多年的技术专业知识与经验,可为满足消费性电子产品产业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Manz多样化的激光工艺创新设备与技术帮助制造商将新型材料与工艺解决方案引入到生产过程中,加强终端消费性电子产品的耐用性、防摔性、电池寿命与便携性。一种新式扫描仪解决方案提供稳定、精准与灵活的焊接法,采用此法可保持焊接穿透深度的一致性,误差仅在微米之间,同时减少材料内含物。极低孔隙度的焊缝、可采用任意纵横比的点焊、甚至于具有方形截面的焊缝都不再是难以攻克的障碍。焊缝耐寒耐热,内外部结果均显示这类温度冲击荷载对焊接连接的阻力无影响。因此,焊缝变得更加坚固,其耐用性也得到了提升。
30多年来,Manz一直是在电子组件与器件、太阳能电池与模块以及锂电池的量产中整合激光工艺、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系统的行业典范。新型3D Lambda动力学设备自动系统体现了Manz的产品哲学。Manz亚智科技激光系统产品经理Anders Pennekendorf表示:“3D Lambda动力学设备的发布是已建立的LightAssembly平台的一部分,这是为了响应主要来自电子与汽车产业日益严苛的客户要求。”
创新型Manz 3D Lambda动力学设备LightAssembly在线式自动化组装系统与检查系统的关键特性一览:
三个滑动托架装在一个线性电动机上,通过回转臂连接到工具中心点(TCP)上,TCP上也可安装一个夹具部件。
臂长可定制,可根据所需工作空间进行调整。
一个特别开发的软件可通过编程使设备在三维空间内自由移动。
主轴(线性电动机)上的工作空间可伸缩。
该动力学设备的重复可达10微米,在基本设置下,其Z轴可承受2kg的重量。
Manz亚智科技亚洲区销售副总裁黃健宏表示:“Manz完全有能力充分利用自动化与激光应用的巨大市场潜力。其应用范围不仅局限于电池和移动设备,也包括电子零件与部件。”Manz提供一流的生产解决方案以满足严苛的客户要求。Manz研发团队具有30多年的应用经验,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可提供定制化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如欲了解更多信息,请于2018年3月14日至16日莅临Manz在慕尼黑上海光博会上的展位(展位号w2225)。
图1与图2:激光焊接相同或不同的材料以及反射材料;锂离子电池生产的柔性量化是技术飞跃或新材料组合的条件。
图3:创新型3D Lambda动力学设备实现组装时的高度空间柔性。
图4:激光切割脆性材料。
Manz集团——激情成就高效能(Passion for efficiency)
Manz集团总公司位于德国罗伊特林根城,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高科技设备制造商。1987年成立的Manz公司,现已从自动化专家,成功发展成为生产设备解决方案的供货商。Manz专精于六项科技领域,包含自动化、量测与检测、雷射制程、化学湿制程、丝网印刷,及卷对卷技术,这些核心技术应用于Manz在“电子装置及零组件”、“太阳能”及“储能”三大策略领域的技术扩展,并将在未来持续向前发展。Manz集团于2006年在德国公开上市,创立者为Dieter Manz先生,在德国、斯洛伐克、匈牙利、意大利、中国大陆及台湾皆设有自己的生产据点;而Manz集团的业务销售及服务网络遍布全球,包括美国、南韩和印度。全球约1,800为员工,一半于亚洲。在公司宣言“激情成就高效能”的推动下,Manz承诺未来会为各种重点产业的客户,提供更高效能的生产系统解决方案。作为好的设备制造商,Manz为其全球众多客户降低终端产品的生产成本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