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 文化新业态“走出去”
刘志攀
近期出版的《2012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我国网络游戏海外出口连续6年高速增长,规模翻了6倍,达到5.7亿美元。推出这份权威研究报告的中国版协游戏工委(GPC)认为:“网络游戏产业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文化出口方面收获最多的一个行业。”该报告特别指出,科技创新加快了网络游戏这一新型文化业态“走出去”的步伐,促进了中国网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网络游戏市场,2012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602.8亿元人民币。作为新型文化业态重要代表的网络游戏,已经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完美世界为代表的一批中国民族企业,借助新兴技术,依靠科技创新,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行,迈入了整合全球优秀IP(知识产权)、面向全球推出产品的新阶段。
完美世界已经连续五年位居中国网游出口第一。完美世界董事长池宇峰就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阐释了他的理念。完美时空公司开发的第一款网络游戏《完美世界》,采用自主研发的Element 3D引擎开发制作,采用无缝连接大地图,给玩家提供了一个真正的三维空间,使游戏更富于表现力。如今,完美世界还通过在北美、欧洲等设立子公司、并购海外工作室,整合北美单机著名游戏作品开发网络游戏,《无冬之夜OL》《火炬之光2》等连续获得全球游戏媒体大奖。全球观众超过4亿的著名日本漫画《圣斗士星矢》网络游戏改编权被完美世界获得,2013年即将面市。
科技创新助力文化新业态“走出去”,是旗舰企业完美世界的成长轨迹,也是促进整个游戏产业发展的重要规律。随着网络宽带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技术开发的进步和设备硬件技术,尤其是手机等移动设备技术的发展,客户端网络游戏用户、网页游戏用户、移动游戏用户均获得较大的增长,实现了游戏整体用户规模扩大和市场的迅速发展,共同推进了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走出去”。
首先,宽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游戏开发企业的技术提升。据工信部产业政策司2012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固定宽带用户数量达1.66亿户,2M、4M以上用户比重分别达92.6%、54%,比2011年底提升14%,新增光纤到户覆盖家庭数量超过2300万,占全年3500万目标的65%,FTTH用户数已突破1000万,全国平均单位带宽价格比2011年底下降了18.7%。
宽带技术跃进式发展,使得我国的游戏开发商得以在产品开发上追求更逼真更细腻的效果。类似完美世界等自行开发游戏引擎,具备强大3D游戏研发实力的企业,在更好的网络环境下,能发挥更大的优势。此前,由于受制于网络环境,在中国,更受欢迎的是画面相对简单的2D游戏。但在国外,3D早已是游戏主流。这也是为什么3D技术领先的完美世界、游戏蜗牛、金山网络在海外市场较为成功的原因。
其次,产品开发技术的创新,让游戏尤其是网页和移动游戏行业获得长足发展。随着Unity3D、Html5等开发工具和技术的出现,开发的门槛大幅度降低,游戏的表现力大大增强。网页游戏甚至手机游戏已能应用3D表现,大大推动了游戏用户数量和市场规模的发展。这些前沿技术让我国游戏企业得以在产品开发上与国外同行同时起步,在核心技术上同台竞争。
第三,在用户需求的驱动下,智能手机市场爆发式增长。在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总数已经超过2.3亿的基础上,2012年保持52%以上的高速增长速度。在未来,智能手机二线城市的普及率将逐步增加,将进一步带动移动游戏市场的增长。如今,完美世界、盛大、腾讯等企业,已经从网络客户端游戏,到网页游戏,再到移动游戏领域,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布局。新兴的移动游戏市场最具增长潜力,是最有可能大力推进游戏企业全球化的领域。
第四,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创新,或可助力中国游戏实现“抱团出海”。
实际上,具有一定实力的游戏开发企业,都将“海外研发,全球运营”作为最高的目标,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然而,由于研发实力,或者海外经验不足等问题,很多企业只能望洋兴叹。一批多年出口积累丰富经验的企业,在2009年即提出“抱团出海”,期望打造一个互联网平台,借助旗舰企业前期积累的海外资源,让更多国外客户,了解国内中小企业的优秀产品。2012年底,完美世界推出PWIE平台,上线极短时间,即有百余款产品入驻,版权金收益迅速突破百万美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新型文化业态重要代表的网络游戏产业,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正迈入利用科技创新,促进中国文化与创新科技相融合,整合全球网游资源,努力创新适应全球用户需求的文化产品的新阶段。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