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替代石油 植物环保瓶前景广阔
可乐瓶,曾经是污染的代名词。而近日,可口可乐在上海推出一款采用可再生原料制成的植物环保瓶包装,并宣布新包装在中国上海、杭州、天津、辽宁四个市场上市。“3个月节省30万桶石油”的植物环保瓶,意味着中国可乐瓶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将产生拐点,一旦日后推广,将对环境的改善起到巨大作用。鉴于可口可乐提出在国内寻求合作商,因此与甘蔗废料利用相关的上市公司具备一定的想象空间,南宁糖业(000911)、贵糖股份(000833)及华资实业(600191)值得关注。
八年内中国可口可乐全部使用植物环保瓶
4月16日,可口可乐在上海推出一款采用可再生原料制成的植物环保瓶包装,并宣布新包装在中国上海、杭州、天津、辽宁4个市场上市。另外,可口可乐承诺,到2020年,中国所有可口可乐PET塑料瓶饮料都将采用植物环保瓶包装。
植物环保瓶是可口可乐公司最新的一项革新突破,其设计旨在改变世界对塑料瓶的看法。这种PET塑料饮料瓶首次以部分采用植物成分制成,并且材料可以100%回收。传统的PET塑料瓶原料全部来自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而植物环保瓶则采用30%的植物原料,结合传统石油原料制造而成。可口可乐的最终目标是植物环保瓶100%采用可再生植物原料制成,这项技术已在实验室得到实现。
可口可乐这项技术商业化生产始于2009年底,至今有3年多的时间,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已投放使用超过140亿个植物环保瓶包装,仅今年的3个多月时间就节省了30万桶石油,相当于减少了近13.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据悉,首批在中国上市的植物环保瓶包装将应用于全新888毫升和1升装的汽水类饮料产品(包括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并率先在上海、杭州、天津、辽宁4个市场面市,新包装产品上都有一个“植物环保瓶”的特殊标识。
植物环保瓶已成为趋势
植物环保瓶包装技术改变了全世界对PET塑料瓶的看法,是一项对包装、能源、新材料等多个行业具有深远意义的科技创新。它的商业化应用,已在全球产生非常可观的环境效应。
目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可口可乐植物环保瓶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应用,有助于促进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在环保的大背景下,植物环保瓶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其也必然会提升相关产业链的发展空间。
可口可乐研究表明,在其对植物环保瓶进行分析的多种材料中,巴西的甘蔗对环境的影响最小,目前使用的植物原料是巴西甘蔗在榨糖时的副产品。而可口可乐称,目前正在与中国本土供应商密切接触,希望未来可由中国供应商生产植物环保瓶。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28支可口可乐产品,光可口可乐瓶子如果全部使用植物环保瓶,将达到惊人的300亿瓶/年。
甘蔗循环利用企业获想象空间
鉴于可口可乐提出在国内寻求供应商,如果实现国产化,那么相关原料公司有望受益。因此,A股甘蔗循环利用企业具备一定的想象空间,如南宁糖业、贵糖股份、华资实业。
南宁糖业(000911):公司主要销售商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健力宝、娃哈哈等著名企业。公司拟投资的广西侨旺纸模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亿只甘蔗渣浆环保模塑制品技改工程项目建成达产后,可使侨旺公司新增年均销售收入7875万元,净利润1147万元。由于公司在利用甘遮渣上具备一定经验,未来植物环保瓶进入国产化,公司在废渣利用上存在一定机会。该股昨日尾盘拉升,收盘上涨2.68%。
贵糖股份(000833):公司的综合利用产品——蔗渣造纸具有一定的技术、成本优势。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纸制品的需求有望持续提升,而且国家对造纸产业的产业布局、原料结构、产品结构等实施的调控措施以及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实施,将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化,公司的制浆造纸生产仍具有发展空间。2011年年报披露公司将抓好造纸原料开发,并加强对使用桉木原料的生产技术研究,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桉木浆质量,优化浆纸产品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公司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列入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公司的碳化制糖技术、蔗渣造纸技术、白水回收、黑液碱回收、烟气脱硫除尘等技术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该股昨日同样在尾盘发力,收涨2.83%。
华资实业(600191):公司是农业产业化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先后收购广东省广前糖业公司和湛江农垦廉江糖业公司,拥有我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基地。公司拥有甘蔗基地1.24万公顷,榨蔗量超过万吨,乙醇生产能力万吨以上。由于公司在甘遮基地上的优势,未来甘遮渣需求的增长对其将起到较大的带动作用,公司未来对甘遮渣的循环利用市场机会较大。甘蔗渣是制糖后的残渣,经除蔗髓的蔗渣,其化学成分与木材相似,甘蔗渣中纤维素占蔗渣总干质量的30%-40%,半纤维素占蔗渣总干质量的20%左右。我国年产甘蔗渣1800多万吨,目前主要用途是造纸和燃料。如果未来在使用上增添植物环保瓶,则公司将受益明显。该股昨日收盘前一小时震荡上行,最终上涨1.84%。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