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小微企业的未来走向

分享到: 更多
2015-01-07 来源:佛山文化周刊

在佛山市域范围之内,民间工艺作坊及从事民间工艺产品生产的小微型企业已经很少见。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形成了新的技艺传承环境,同时城市物理空间的改变,也对手工技艺作坊及小微企业的生产带来了巨大而直接的影响。

在“城市升级·文化引领”的城市发展战略指导之下,继金融、科技、新型制造业等高附加值创新产业之后,传统民间技艺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逐渐成为关注中心。

接下来,政府如何更好地扶持、保护、鼓励手工技艺传承者及其小微型企业发展?佛山为创建文明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应如何发掘民间工艺小微企业的价值?

本文将在上篇的基础上,继续对《城市更新背景下 佛山民间工艺小微型企业发展与技艺传承研究》报告进行分析解读,力图对佛山城市更新、创新城市发展背景下,民间技艺与手工作坊的未来作进一步的探讨,同时也为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技艺传承提供一些建议。

现代化:手工技艺传承的新变量

我国的民间工艺是在长期的农耕制度下形成的,西方则不同与此,其手工艺发展历史经历了一系列对抗和适应现代化的过程。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教研科科长吴悦芳在研究中发现,在英国19世纪的手工艺运动中,为了在现代化工业化社会背景下得以延续、发展、复兴,各类手工艺行会组织纷纷涌现,以此团结现代手工艺从业者。

“手工艺运动”的发起者威廉·莫里斯,把艺术看作改造现实的主要手段。但是,新的工业产品的设计家却认为他保守、落后、倒退。

日本也经历了类似的阵痛。20世纪二十年代,柳宗悦倡导了“民艺运动”,在保护、继承、发展民间工艺方面影响很大,但被一些激进的设计家否定过。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在迂回的道路上认识也在逐渐深化。”吴悦芳认为,现代人已不满足于日用的机器制造品,很多人希望恢复到田园诗般的生活,以怀旧的

心态来享受天然材料、手工制作、原始形态的物质。“这是一个螺旋式的高层次需要,是民间美术的回归。”

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传统手工艺产业都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更是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境地。

吴悦芳总结了如下几大成因:现代工业化新技术、新材料使传统手工艺受到很大冲击;在批量生产的竞争中,传统手工艺产业市场占有率低下;传统手工艺工作环境和效益较差,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造成后继者不足;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造成木材、竹、石、陶等材料成本上升;随着城市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手工艺品的需求大幅下降等。

为了应对现代化的大趋势,手工艺行业必须做出变革。

“一町一品”:民间手工艺发展的思路

“实际上,工艺文化的土壤其实一直没有消失, 只是缺乏播种、耕耘。社区是手工艺存活的最好土壤,发展手工艺业不能脱离社区这片土壤。”吴悦芳提出了这一观点。

借鉴国外保护与发展手工艺的经验,她认为,“一町一品”运动(亦称“一村一品”运动)是佛山民间手工艺发展的一种可能的思路。

所谓,“一町一品”运动是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倡导的传统产业保护、开发运动。

吴悦芳发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完善,这一运动为社区提供了既有区域风俗又有传统手工艺术的人文文化资源。同时,也使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手工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开发。

町,相当于中国的村镇,是人群自然聚集居住最小的社会区域。每个町都有自己的鲜明风格,是从每个社区的历史中逐渐孕育而成的个性。

一些自然的村镇往往是一个产业组合,一个手工艺品种的自然集散地,因此也带有地方个性色彩。这样特色的手工艺

集散点在我国也有很多,如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惠山街,几乎家家都以产、销泥人为业。又如苏州真湖乡地域,家家妇女都以刺绣为业等。

佛山可以借鉴这样的发展模式,在有生产潜力的工艺社区开展类似“一町一品”的运动,可以使传统产业的延续得以保证,也可为旅游业提供民俗文化的特色产品。

在报告中,吴悦芳建议,发展这种模式的社区可以从事传习和体验推广,也可通过特产品或伴手礼的开发,尝试发展微型产业,增加地方的就业机会,为居民带来收入,使工艺在社区稳稳扎根。

更进一步,社区除了作为体验工艺及人才培育的基地外,可依据文化特色、居民需求与环境资源的利用,发展出不同的工艺社区类型,如社区工场型、体验观光型、研究型、支援型、产品设计型、社区营造型等。

“这种专业化集群式生产是传统民间手工艺现代生产组织形式的另一种类型。”吴悦芳认为,手工艺生产公司、个人的集中会形成手工艺生产集中区,由此而产生的集群效应有利于实现生产的专业化,从而实现现代手工艺生产的产业化发展。

非遗保护模式:生态博物馆与旅游基地

“对于我来说,要先让一部分有市场开发价值的非遗走向市场。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发掘传承人的新项目,让已经有成熟市场的非遗走向市场,然后再带动其他非遗。”佛山冯氏木版年画新派掌门人冯锦强提出了新的想法。

受其启发,吴悦芳在报告中指出,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化保护与发展策略对于佛山民间工艺的长远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什么是差异化发展策略?它强调的是,传统技艺的原生态保护与技艺创新改良相分离。一方面,传统技艺的原生态保护可以采用“生态博物馆”的形式。

生态博物馆概念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由法国博物馆家乔治·亨利·里维埃所倡导。生态博物馆就是把生

产技艺进行整体保护、传承和研究的动态场所,可以通过静态的历史产品展示、半成品展览、生产器具展览和动态的艺人技法传授相结合,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同时打破小微型企业生产联系较少、技艺内部化严重的格局。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旅游基地、创新基地等方式,展示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让民间工艺小微型企业从隐秘的乡间走向现代消费市场。

其实,这一载体如今在佛山已有应用,如剪纸艺术与城市建筑的结合,木版年画与动漫产业的结合,狮头工艺与室内装饰的结合等。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的差异,通过引入创新技术与市场化方式,形成小微型企业开放化的发展环境和氛围。

关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吴悦芳的另外一种设想,则是构建民间工艺的旅游模式。

这一模式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上世纪80年代,在山东省旅游局的扶持下,潍坊市杨家埠开展了以“年画作坊”、“民俗家庭”为接待载体的“入户”式民俗旅游。游客走进民居作坊、拜访民间艺人、学习印制年画和扎制风筝,使沉寂了多年的民间作坊又兴旺起来。

而在旅游者们的惊叹和唏嘘中,村民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和潜在的经济价值,开始重操刻板、印画、扎风筝等行将抛弃的传统行业,年画艺术由此诞生了新的传人和新的作品。

如今,杨家埠民俗村每年接待几十万人次的中外游客,仅民俗旅游给全村带来的收入每年就达2000万元以上。木版年画这门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旅游业的推动下,获得了重生。

“旅游化生存作为一种非遗传承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双赢模式,具有其他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吴悦芳表示,旅游开发为“非遗”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是一种新的保护模式,同时也为“非遗”提供了融资渠道。在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多渠道来筹措资金,旅游开发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