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能效领跑者没有资金补贴 难有新刺激
酝酿了将近一年时间,家电能效领跑者实施细则终于出台。
11月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官网上发布了电视、冰箱、空调三大类家电的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细则。这是自2013年6月我国高效节能家电补贴政策退出后,国家发布的首个家电激励新政策。
但在家电企业都拼命打价格战清库存的当下,只提供“精神奖励”的能效领跑者制度能有多大的刺激作用?
“精神补贴”
此次的家电能效领跑者计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及质检总局三部委联合推动。
据记者了解,能效“领跑者”产品的申报将在11月26日前完成,预计首批入选名单将在12月公布。
细则规定,申报产品的能效等级必须达到新国标2级。此外,还规定政策年度内,单个产品型号出货量不少于1万台。
此外,进口家电并不在此次家电能效领跑者细则涵盖的范围。
细则规定,申报的家电产品需在中国大陆境内生产和使用,企业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
与之前的三大补贴政策相比,能效领跑者涉及的产品型号并不算多。
细则规定,每个品牌每类产品最多申请5个型号。仅更换颜色、面板的款式等可认为是该产品型号的子型号,作为同一型号申报,每个型号的子型号不得超过4个。
而据记者了解,在此前的高效节能家电补贴政策中,中标企业则有过入围上千个型号的记录。
除了型号外,细则对入选的产品种类也有严格界定。
其中,酒柜、嵌入式制冷器都不算在家用电冰箱之内。而电视机也仅限于液晶电视,空调则仅限定于变频空调。
而与以往激励政策最大的不同是,能效领跑者制度给予企业的是“精神层面”的政策支持,而并非如之前三大政策那样真金白银给企业和消费者补贴。
方案显示,国家将鼓励能效“领跑者”产品的技术研发、宣传和推广,给予能效“领跑者”名誉奖励和政策支持。各地方对入围产品则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为之推广创造更好的市场空间。
此外,政府采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及中央基建投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节能改造项目都将对能效“领跑者”产品实行优先采购。
能效领跑者制度要追溯到2014年12月31日。当时发改委、财政部等7部委联合发文,发布了《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
而据记者了解,能效领跑者制度最早由日本政府在1999年实施,对日本家电产品能效水平有显著提升。
企业的精力在清库存
这个首次没有补贴的家电激励政策,能为家电市场带来多大刺激作用?
据记者了解,此前带有政策补贴性质的家电激励政策,曾滋生出家电企业骗取补贴以及患上了“补贴依赖症”,严重透支市场等问题。这也导致在政策结束之后,家电企业红火的局面急转直下。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清库存依旧是家电企业的主旋律。面对当前的家电市场环境,家电企业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了渠道的优化和库存的清理上。
格力从2014年底就推出了大规模的“清场行动”,而大规模的工厂直销活动也屡屡被美的、海尔等家电巨头推出。
事实上,市场低迷成为冰箱、空调、电视的主旋律。此前曾有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行业内积压的空调库存已经超过了4000万套。
产业在线的统计数据显示,1-8月份,国内空调销量同比下滑4.3%。其中7、8月份,空调销量分别同比下降了13.2%和17.3%。冰箱在1-8月的销量同比下滑了4.4%。7、8月份的冰箱销量则同比分别下滑10.4%和14.6%。而在1-8月,彩电销量7600万台,同比下降4.2%。其中7、8月份同比分别下降7.6%和2%。
而三季报白电巨头在营收上的下滑则更是引起普遍关注。
其中,格力的营收在今年三季度同比下滑22%,美的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9.1%,青岛海尔(600690,股吧)的营收则同比下降11.79%。
黑电情况也并不乐观。层出不穷的互联网电视已经使之成为一片红海,盈利模式至今还未能实现。而传统电视厂商的业绩也并不好看。
TCL多媒体10月13日发布公告,宣布截至2015年9月30日第三季度及今年前三季的业绩都将转盈为亏。而黑白电兼顾的长虹则在前三个季度实现净亏损4.95亿元。
据记者了解,企业的申报工作已经开始。格兰仕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企业已经着手进行相关的申报工作。她对记者表示,节能一直是企业的营销导向,格兰仕今年新推出的空调产品全部都是一级能效。
她同时也对记者表示,“企业要生存,才能求发展,求领先。领跑者制度是第三个层次了,但企业首先要生存下来,价格战情有可原。”
奥维云网研究院院长张彦斌对记者表示,领跑者是能效的提升,价格战是市场销售,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他对记者说:“因为没有直接的资金补贴,短期内细则的实施落地,对市场销售并无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消费者能效意识逐步提高后,才会有入围产品的销售提升,这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但他同时表示,虽然没有具体的资金补贴刺激,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产品不入围能效“领跑者”名录,就无法参与很多政府项目。因此,对企业来说不重视或不参与能效“领跑者”申报,将会失去很多重要市场机会。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