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40个村去年收入超千万
2012年吴中区共有40个村集体收入超千万,村均稳定收入846万,户均分红超3500元。拥有五分之三太湖水域的吴中区,把区域特色资源巧妙地转化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发展特色鲜明的集体经济,让百姓宜居宜业,幸福指数大提升。
特色农业休闲游引爆都市体验潮
“我们冬天到太湖边泡温泉体验年俗,夏天还要来避暑尝枇杷杨梅!”统计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元旦小长假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超过10万名游客涌进吴中环太湖各个景区。这里的生态美景、绿色农产品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引来了超强人气,还串起一条特色休闲产业链,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据介绍,吴中区农业资源丰富,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面积有限。发展特色农产品,在一杯茶、一棵菜、一株苗、一只蟹、一头羊、一羽鸡及果品产业上寻找商机,便成了吴中农业的一篇大文章。以一只羊为例,一年一度的藏书羊肉美食上市的同时,也必然拉开木渎冬季旅游帷幕。以藏书羊肉美食为线串联起旅游产业链,木渎逐步打造出一个27.9平方公里的生态旅游新城,藏书羊肉也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美食品牌和富民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吴中主打的“六加一”特色农业交出了一份响当当的答卷:全区形成了3万亩蔬菜、3万亩茶叶、5万亩苗木、7万亩果品的种植业结构和3万头湖羊、10万头生猪、13万亩特种水产和100万羽家禽的养殖业规模,实现产值32.89亿元。在东山、临湖等农业经营主导区,特色农业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
历史文化成产业链可惠民更可富民
从一把雕刻刀到一家小店铺,再到拥有自己的文化馆和红木家具厂。10多年后的今天,光福人宋卫东做的仍是同一件事———红木雕刻,不同的是他身份在转变,产业在做大。“苏州红木雕刻工匠们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再融入文化因子,使工艺更繁杂,作品更精致。”宋卫东告诉记者,由于当地政府在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他现在的事业越做越红火,自己也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红木雕刻技术。
据悉,光福镇在规划引领、平台搭建、人才培育和政策扶持上大力推动民间工艺文化的发展,一大批玉雕、核雕、红木雕刻以及佛雕工艺师逐步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据悉,光福镇文化产业目前年增长产值达到1.4亿元以上,每十个光福人就有一个做工艺雕刻,工艺文化已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
依托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吴中区在文化产业领域狠下了一番“钻劲”: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业被纳入全区“5+2”产业振兴计划,规划了“一圈、五带、十大集聚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宏图。目前,吴中区已集聚了近千家文化企业,光华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工艺文化城等一批重大项目拔地而起,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
集体经济不断探索创新农村发展模式
去年8月完工的木渎金桥汽车零配件产业园最近吸引了不少企业前来洽谈。“企业必须得从事汽车核心零部件、汽车电子、汽车零部件研发等;每1000平方米需创造超过80万元税收,鼓励企业总部的结算中心和掌握核心技术的成长型企业入驻。”吴中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对入驻企业设置了门槛,但集体经济在原有的工业小区的基础上实现了转型升级,能促进集体经济增量提速,这是近年来吴中区集体经济发展走出的一条新路径。
通过创新来富民强村,吴中区集体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5月,由吴中10个镇(街道)集体资产经营公司牵头、96个社区股份合作社共同出资组建的农村集体经济十大集团公司同时成立,累计注册资本10.6亿元。业内人士称,这些“农民集团”走上集团化运作、资本化经营、市场化开发、多元化发展之路,标志吴中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苏南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模式。
截至目前,吴中区已组建了15家农村集体经济集团公司,惠及农户11.8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100%。到“十二五”末,吴中农村集体经济将力争实现镇村两级集体总资产超320亿元、收入达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的目标。wj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