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饮料市场受冲击 饮料巨头谋多元化发展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2012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饮料巨头在美国市场的碳酸饮料在零售渠道销量呈现下降趋势。
据市场研究公司SymphonyIRIGroup追踪的美国商店销售数据显示,在截至2012年12月30日,碳酸饮料的销售额下滑了0.6%,至287亿美元;就销售量而言,也同比下滑了1.8%。在2012年晚些时候,下滑的速度变得更高,12月份销售额下滑2.8%。
而在中国市场,不少消费者发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开始“加量不加价”,部分商品从500ml瓶装加量至600ml,但售价不变。业内人士指出,在新一代消费者更加关注健康的背景下,含糖的碳酸饮料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抛弃。同时,主打健康概念的饮料品种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
碳酸饮料告别一家独大
可乐等碳酸型饮料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尤其受年轻人和许多孩子们的欢迎。但过量饮用碳酸饮料,其中的高磷可能会改变人体的钙、磷比例,还可能会给将来发生骨质疏松症埋下伏笔。
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增强,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水、咖啡、保健饮料等产品,碳酸饮料市场份额下滑明显。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已下降到21.9%,落后于饮用水的25.7%以及果汁类的22.2%。昔日风光无限的可口可乐也在罐装饮料市场让出头把交椅,以10.3%的份额排于某品牌凉茶之后。
从数据来看,软饮料市场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来备受推崇的碳酸饮料逐渐“退烧”,而不少标榜“0卡路里”的以茶饮料为代表的无糖饮品迅速崛起,成为新的饮料市场主力军。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指出,纵观碳酸饮料的发展史,它诞生于美国,成就了风靡全球的辉煌,而如今,该市场出现疲软状态,逐渐被其他饮料所追赶抑或超越。在日本,以绿茶饮料为主的无糖茶饮料市场在不断扩大;在美国,高级水果饮料盛行;在韩国,非碳酸饮料增长迅猛,茶饮料逐渐占主流。面对市场逐渐萎缩的局面,碳酸饮料两大巨头也开始寻找别的出路,纷纷开发新口味,发力其他软饮料市场。
饮料巨头的多元化探索
面对主打产品市场份额下降的局面,碳酸饮料两大巨头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显然不甘心固守这个逐渐萎缩的市场,正积极进行着新的部署。
2012年,可口可乐收购了椰子汁品牌Zico的控股权,并首次在美国乳制品市场上试水,收购了高蛋白能量饮品CorePower生产商FairOaksFarmsBrands的股份。百事可乐则通过与立顿(Lipton)和星巴克(SBUX)之间的合资企业出售茶和咖啡饮料,这些业务也正在实现健康的增长。
2012年6月,纽约市率先对碳酸饮料说“不”。根据纽约市的计划,2013年3月份许多零售店中的碳酸饮料销售规模都将受到限制。可口可乐为抵消政府官员为限制碳酸饮料销售而播放了新的广告,极力主张碳酸饮料不应被单挑出来作为人们体重增加的罪魁祸首,同时鼓励美国人通过跳舞及其他健身活动来燃烧卡路里。
两大碳酸饮料巨头还正致力于开发零卡路里或低卡路里的天然甜味剂,更好地模仿全卡路里碳酸饮料的口味。百事可乐首席执行官卢英德称,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她领导下的这家公司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两年中该公司一直都在进行甜味剂实验,目前已经十分接近于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2012年,百事可乐在全美范围内推出了PepsiNext品牌,这是其旗舰品牌的人工加糖的中卡路里版。最近,百事可乐还推出了人工加糖的零卡路里健怡百事可乐(DietPepsi)来改善其保质期。在去年夏天,可口可乐开始在美国的某些市场上测试其天然加糖的、低卡路里版本的雪碧(Sprite)和芬达(Fanta)饮料。可口可乐在2012年12月26日召开的重庆经销商大会上表示,2013年将主要推广其饮用水产品“冰露”。
但是,这些措施并未能扭转碳酸饮料的命运。PepsiNext和DrPepper10的市场份额都不到1%,可口可乐上一次发布健怡可乐品牌是在2005年推出的CokeZero。业内人士认为,非碳酸饮料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容,未来的饮料企业将围绕健康这一主题角逐市场。而两大碳酸饮料巨头公司应多致力企业多元化发展提速,在碳酸饮料上做出一定的突破,解决碳酸饮料对人们造成的伤害,这样才能重新赢得客户。
事实上,布局更多细分饮料品类已成众多饮料企业的选择。从国内市场看,2012年,娃哈哈在上年销售150亿元的冠军单品营养快线销量下跌的现状下,快速推出功能饮料“启力”拉动销售,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下半年,康师傅又推出“蜂蜜柚子”、“冰糖山楂”和“竹蔗马蹄”三款新品。此外,近日康师傅还为其天然矿泉在黄山找到了合适水源,计划明年投产,辐射范围将覆盖华东、华南等地。
饮料市场变局已经开始,谁主鳌头令人关注。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