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王”演奏多彩人生

2013-07-12 来源:天津日报(天津)

  王泽云,男,59岁,现任静海县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县民族乐器商会会长、天津盛兴源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他致力于推动民族乐器产业发展,改进工艺,研发新品,争创名牌,开拓市场,成为行业里的领军人物。
  1973年,王泽云在静海县子牙镇潘庄子村乐器厂工作,先后当过工人、技术员。为了学习技术,他不辞辛苦,到天津、北京等地多家民族乐器厂考察学习。他刻苦钻研业务,拜天津音乐学院杨立忠教授为师,深入学习演奏和调音。经过不懈努力,他很快成为民族乐器制造行业的行家里手。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的春风送来了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春天。1992年6月,借着静海县乡镇企业改制,王泽云买下了村办盛兴乐器厂,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当初,乐器厂只有四五十名工人,产品仅有笙、笛、箫等几个品种,年产值不过200万元。在发展中他认识到,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在工商部门的帮助下,他注册了“森雀”商标,从此,盛兴乐器厂有了自己的品牌,并开始了新产品研发。
  干企业没有一帆风顺的,总是在曲曲折折的道路上迂回前进。1998年,王泽云带着自己生产的葫芦丝到北京参加中国乐器展览会。在这个国家级的“擂台”上,他看到了自己产品的不足:外观不漂亮、簧片不耐用、品种单一……他感到,要想在民族乐器制造行业站稳脚跟,就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王泽云从产品质量抓起,为解决乐器簧片的耐用问题,他背着产品元件,远赴上海的专业机构测试簧片强度,在专家的帮助下,攻克簧片中的道道难关,使这一乐器制造中的关键部件有了可靠保证。在企业发展中,他坚持推陈出新,先后研制出可拆式葫芦丝、景泰蓝葫芦丝等,由于产品美观大方、经久耐用,不仅成为人们首选的演奏乐器,还成为收藏的佳品、馈赠的礼品。2000年5月,王泽云到北京,参加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专业音响、灯光、乐器及技术展览会”,他带去的产品大展风采,为企业赢得了订单、赢得了市场。之后,“森雀”乐器红遍大江南北,王泽云也被“圈”里人冠以“笛子王”的美誉。目前,盛兴公司生产的乐器扩展到笙、葫芦丝、二胡、巴乌、箫、陶笛等10多个系列16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年产量达50多万件,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第一。
  作为行业的精英,王泽云始终把眼光放在推动地区民族乐器产业发展上。近年来,静海县深入推进“文化兴县”战略。2010年8月,成立了静海民族乐器制造商会,王泽云挑起了商会会长的担子。他起草章程,制定制度,提出了商会“为行业服务、为会员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为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提升市场竞争力,他会同工商部门为本县企业申办注册商标,使全县民族乐器产品商标达到30个,天津市著名商标1个。为打开市场,他积极组织本县企业参加国家级展览会、交流会和企业论坛。为发挥商会职能,净化市场环境,他努力加强对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制止竞相压价、无序竞争、套用品牌、仿造他人产品等不良行为。在王泽云的带动下,静海县成为全国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之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为民族乐器产业的加快发展点燃了新希望。王泽云带领静海商会,抢抓市场机遇,为促进产业大发展厉兵秣马。3年来,他组织商会制定企业标准,筹备向中国乐器信息与标准中心申报葫芦丝产品的全国行业标准。
  
  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一名政协委员,王泽云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他致富不忘乡亲,出资20万元,协助村里修了一条长6公里的水泥路,方便了群众出行。每年春节,他都带着慰问金到镇敬老院慰问老人。2011年9月,为来天津的玉树灾区孩子捐赠葫芦丝、巴乌等民族乐器100件。他情系教育事业,2012年,出资9万元,参与静海“书香校园”建设,为本镇的6所中小学校全部充实了图书室。
  如今,近花甲之年的王泽云依然努力在民族乐器制造行业里奋斗着,用聪明才智和不懈追求,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奏着完美的人生。
  (李跃军)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广告位

中国轻工业网公益广告文章页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