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莱雅未来“三道坎”
尽管有惊无险地完成了连续13年两位数销售增长,但欧莱雅并非就能高枕无忧。增幅连续下降、卡尼尔退出中国、电商平台冲击传统渠道等问题,都给欧莱雅中国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基数低增长或成常态
2011年,欧莱雅在华销售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2012年,欧莱雅中国销售120.5亿元,同比增长12.4%,增幅开始明显放缓。近日出炉的欧莱雅2013年财报显示,2013年欧莱雅中国销售总额达132.8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进一步下降。
“我们的目标就是不断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但是2013年整个经济大环境增速放缓,所以我们的美妆产品不免也会受到这个影响。”欧莱雅集团执行副总裁(分管亚太区)兼欧莱雅中国首席执行官贝瀚青告诉《化妆品报》记者,2012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2013年下降为7%,尽管2013年欧莱雅中国市场的增速下降,但这一增速依然高于市场平均增幅。
2014年市场趋势如何发展,贝瀚青表示很难进行预测,但是欧莱雅的发展目标仍是要高于市场平均增幅,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大众化妆品破局艰难
对于欧莱雅中国而言,卡尼尔退出中国市场“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是公司可以集中力量发展巴黎欧莱雅和美宝莲品牌,确保其在全品类美妆和专业彩妆领域的领导优势。
另一个尴尬是,欧莱雅收购美即控股的提议刚获得中国商务部批准,就被美即控股的2013年财报泼了一盆冷水: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前6个月,美即控股实现营业收入约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但是净利润仅为2732万港元,同比大幅下滑约78.8%。糟糕的中期业绩表现也令外界普遍质疑欧莱雅这笔巨资收购案的前景。
但贝瀚青不以为然,他觉得,“收购美即对于欧莱雅和整个美容化妆品市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易。由于现在收购还没有完成,我们无法对美即品牌的业绩做过多的评论。”贝瀚青表示,收购完成后,美即将作为欧莱雅(中国)的一个独立子公司,佘雨原继续留任美即公司CEO,确保美即品牌市场策略的持续性和独立性。
数字化平台挑战
当前,欧莱雅中国旗下品牌均已有独立的品牌官方销售平台,巴黎欧莱雅、美宝莲两大大众品牌甚至开通了天猫授权网店。在此之外,它还整合了中高端护肤及彩妆的奢颜美销售网站。看起来,欧莱雅已将数字化销售平台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欧莱雅中国首席市场官Dubey Asmita女士也介绍,2013年,欧莱雅中国在互联网视频投放量、品牌网络搜索量、美妆话题传播量几个方面均排名业界第一,而且巴黎欧莱雅品牌在大众护肤品B2C网络平台中销量排名第一。
“中国四五线的消费者很难直接购买到欧莱雅产品,电子商务给了我们非常好的机会。”贝瀚青表示,网络上知名品牌市场份额都比较领先。巴黎欧莱雅在大众护肤品B2C渠道获得市场第一的同时,品牌也能通过数字化平台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反馈。
此外,欧莱雅中国还建立了公司层面的Digital Marketing数字化营销部门,以整合资源和提高效率。Dubey Asmita介绍,欧莱雅数字化营销团队能够把不同品牌的数字化平台整合在一起,相互协作交流。例如兰蔻在优酷上投放的新年视频广告,就是数字化营销团队首先与优酷以 及谷歌谈定播放视频的协议,然后再结合各品牌的需求和情况,最终选定兰蔻团队的视频方案投放到优酷,兰蔻也成为第一个尝试互动性数字营销的美妆品牌。
数字化平台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价格体系不统一等问题。对此,贝瀚青认为这最终取决于零售商,因为“欧莱雅公司对于零售商的产品定价策略是一致的,至于说零售商拿到产品在网络上的定价处理则是他们的决策。”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