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桥眼镜需要用品牌来走出低价困局
在杜桥镇浙江眼镜城里,218家店铺、288个摊位上,362个经营户正忙碌地做着眼镜生意。而在二楼的总经理办公室,陈兆水却无暇顾及往来的顾客,他在思考着杜桥眼镜行业今后如何发展……
“低小散”企业占据市场主体,品牌意识差
“低价”是杜桥眼镜发展几十年来的标签之一。数据显示,在杜桥,生产的眼镜价格在每副5元的企业占全镇企业的65%,10元到20元的占20%,而50元以上的企业占比不到15%。
这种普遍低价的现象与企业之间以“压价”进行的恶意竞争不无关系。“杜桥的眼镜企业中,上规模的仅有100多家,大部分的‘低小散’企业缺乏竞争力,为了争取订单,他们只能在价格上做文章。”陈兆水说,“以压价为主要手段的无序竞争使得杜桥的眼镜价格一跌再跌。”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能够让企业脱颖而出的往往是‘品牌’。比如盈昌眼镜公司,一副太阳镜的出厂价就达到上百元。”但陈兆水表示,缺乏品牌意识与质量意识也正是杜桥眼镜所缺乏的。
对此,陈兆水分析:“进入眼镜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四五十万就能够经营起一个企业。相应地,企业主的素质也较低,这使得大部分企业主对于企业发展没有长期规划,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将企业做大做强。”
外地贸易公司下单多,自营出口渠道少
“去年,温州的外贸公司向杜桥眼镜生产企业下了七八亿元订单,在我们的年产值中占有不小的比重。”陈兆水告诉记者,“前几年,温州的部分眼镜企业相继转行,本在温州企业里下单的温州外贸公司便将订单下到了杜桥,这对杜桥的眼镜生产商的确是一大利好。”
然而,在陈兆水看来,就整个杜桥眼镜产业而言,这又是令人遗憾的:“在整个产业链中,杜桥人拿到的只是生产带来的微利,大头的利润都进入了温州外贸公司口袋。”
据陈兆水介绍,目前杜桥仅有两家眼镜外贸公司,年出口额均约为三四千万元,这与杜桥50%的外销数量并不相符。“因此,培养杜桥自己的外贸企业、增加自营出口渠道,定能让杜桥眼镜更上一个台阶。”陈兆水说。
土地问题制约产业发展
据陈兆水介绍,在杜桥的667家眼镜相关企业中,上规模且自有厂房的仅100多家,租用厂房的100多家,还有大部分是在自己家中设立厂房的。这样混乱的格局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环保局的一份数据显示,去年,临海市环保局接到的300多个举报中,有120多个是与眼镜企业相关的,而眼镜生产所带来的污染,也让附近居民怨声载道。”陈兆水说道。
为此,2014年下半年,临海市提出了对眼镜企业的专项整治。陈兆水对此也表示担忧:“整治后,不具备整改条件的企业将面临着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建立眼镜工业园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陈兆水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们希望能够有1000亩的土地建立一个眼镜工业园,可以将眼镜企业集中起来,为其提供合格的生产环境。这一想法得到了大部分眼镜企业的认同,并表示若眼镜工业园建成后,愿意前往。”
有着想法却无法落实,陈兆水很是无奈:“土地的审批等问题迟迟未能解决,希望政府能够在土地问题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相关新闻
- 国内眼镜企业面临的挑战2014/2/19 9:28:31
- 2010年前10月眼镜行业主营业务情况2013/12/9 16:05:17
- 2013年1-9月眼镜行业运行情况2013/11/27 9:36:01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