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如何升级“中国品牌”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分享到: 更多
2015-03-18 来源:华西都市报



  最近,中国游客在日本扫货的“海淘热”报道引起热议,除去购买者的一些非理性因素,中国制造话题再次引发反思,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热议的焦点。“中国制造2025”已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发展中国工业已经被列为中国发展的重头戏。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咱们的产品如何转型升级?何时才能让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品牌,不再出口转内销?围绕上述问题,华西都市报邀请了官员、院士、企业家“问诊开方”。

  专家问诊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泰斗厉以宁

  厉以宁:制造个性化产品 提供人情化服务

  今年全国两会,参加小组讨论时,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泰斗厉以宁说,不久前他到河北沧州肃宁县去考察,才知道那里是中国著名的裘皮城。厉以宁注意到,中国人买裘皮没几个人知道肃宁县,而更喜欢远赴欧洲的意大利。同样一件裘皮大衣,在意大利有了品牌价值,可以卖到十几万欧元,与中国的价差悬殊很大。

  中国裘皮城服装业面临的尴尬,其实正是中国制造业尴尬的一个缩影。

  “我们皮革的销路,主要是靠俄罗斯市场。”去年,俄罗斯经济下滑,中国的裘皮出口也受到了影响,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思考,他给对方又提出了两句话的要求,“把品牌打到国外,把顾客留在国内。”

  厉以宁对裘皮城的寄语,更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中国所有制造业的寄语,他希望“中国企业家们都制造出个性化产品,提供人情化服务,做到把品牌打到国外,把顾客留在国内,把生意做得更大,创造更多的价值。”

  石碧:创新驱动是系统工程,机制要创新

  “现在的企业是不是愿意投入研发?是不是真心愿意做顶尖产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发问。

  他眼中的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机制体制的创新,还有传统习惯的改变(比如老百姓小富即安的习惯)、阳光规范的运行、公平竞争等。

  他说,现阶段中国制造出现的问题,都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开出“要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阳光运行、公平竞争、科学管理”等处方。

  谢和平:“中国制造”升级 增强创新自信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在就中国制造的话题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发展,已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应该承认,我们在科技发展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国科技总体正处于“三跑并行”的重要转型过渡期,即在科研领域“跟跑,并跑和领跑”的情况同时存在。

  谢和平说,要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增强创新自信不仅必要,而且完全有现实基础。我们要认清科技所处的阶段特征,主动提出、自觉培养和树立“创新自信”,这对于加快这一阶段的转型和过渡,具有关键性意义。

  官员支招


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

  李毅中:标准与国际接轨,掌握核心技术

  “在国内买还是到国外买,我们要尊重消费者的选择。”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的看法理性客观,他认为要尊重市场规律。

  分析消费者的选择时,他说,“为何大家喜欢在国外买?人家质量更高,价格更便宜啊!”李毅中说,我们要通过消费者的选择来反思自身的短板。比如说,我们的产品质量标准是不是该与国际接轨?我们的税制是不是该改革?我们的诚信制度是不是应该进一步加强?是不是应该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让消费者相信我们的产品?”

  “中国制造2025”让李毅中感到了中国工业的任重道远,加快产业发展,首先还是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而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创新、攻关,需要一个过程,“增量做优”是摆在眼前的挑战。

  陈小娅:创新驱动助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是关键推力。”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原副部长陈小娅说,只有创新才能助推中国制造业升级,避免中国制造业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

  她认为,创新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有政策的支持,有人才的供给,还要有支持创新发展的文化和环境,否则,创新很难以变现。

  “过去,我们国家好的东西总是先满足出口。”陈小娅说,现在我们国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提高了。因此,需要有更多企业引导消费者消费质量更高产品的理念。她很高兴地看到,已经有一些企业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她相信,未来中国制造业将会有更多企业做消费理念的引领工作。对于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她相信通过创新驱动会迎来一个好时代,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企业家反思

  贺同新:加强中国制造品牌的打造

  “中国制造的能力相当强,但我们的世界知名品牌还不多,规模也不大,我建议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贺同新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知名度也是生产力,产品的知名度高、美誉度高,销售情况就会更好。

  他举例,比如说中国的手机、家电在品牌打造上就比较强,诸如华为、联想、小米等品牌的手机,以及海尔、长虹等家电品牌,在国际上口碑和销量都不错。

  “中国的制造业应该向这些企业学习,打造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国门。”贺同新坦言,品牌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这需要企业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

  同时,贺同新也指出,在产品和服务方面,中国制造要培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核心设计。

  在他看来,创新驱动,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核心动力。他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中,包括科技的创新、品牌的创新、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包括新业态创新,新产业的创新。

  雷军:中国制造要瞄准“世界级”

  “你只有不惜代价做产品,才有机会做好。”全国人大代表、小米董事长雷军3月4日接受媒体提问时说,小米的经验就是“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而且追求专注。尤为重要的是,一定要找最优秀的人,找最优秀的供应商合作,然后用最优化的流程,都是世界级的。而且,不惜代价做研发。”雷军说,中国制造要做出好的产品,绝对不能将就说这个产品差不多就上了,做得不好完全可以淘汰。

  赵勇:破除消费者心理魔咒和品牌魔咒

  “我们不能怪消费者,只是说我们还要努力,让国人对中国品牌有更多的信心。”全国人大代表、长虹董事长赵勇这样看待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局与破局。

  他认为,国人热衷出国购物有一个“心理魔咒”、“品牌魔咒”的问题。首先涉及到中国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概念,而且国家品牌形象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比如说到美国牌子,人们就会想到科技;说到德国牌子,就想到德国企业的严谨,说到日本就会想到质量不错。反过来,国家的形象为什么是这样?也是因为过去品牌的形象,这是相辅相成的。

  应该说,中国品牌不仅是在海外市场,其实包括在中国市场,仍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去提升。赵勇加重语气说,“但是我也想说,其实中国企业现在在很多产品领域,与国外的技术和质量的差距已经不是根本性的了。这个‘以前’大概就是三五年前。”他举例说,那时候他去一些国际知名商场谈产品进场销售,人家都不太愿意,本能地反对。但是这两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商场都欢迎他们的产品摆上货架。因为这些商场已经认识到今天的中国品牌,特别是中国顶尖企业的产品技术、品质和服务水准,已经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好的选择,或者是另外一种选择。实际上,现在全球都知道,很多知名电子产品都是中国制造。

  “随着一大批中国品牌逐步突破这样一个‘魔咒’,就会提升我们的国家品牌,也会为更多中国品牌被发达国家接受创造条件。这个时间不会太长。”赵勇说。

  追问

  为啥去国外买“中国制造”?品牌响质量好价格便宜

  电饭煲、鞋子、衣服、包包……中国制造的产品陈列在世界各地的橱窗、货架上,一双双黄皮肤的手将它们取下来,买单,再万里迢迢运回国。本来是中国制造,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喜欢跑到国外去买?

  “我就认准了这个品牌”、“质量真的比国内产品好”、“同款产品比国内价格更便宜”……购买者似乎有一万个理由。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在国际上品牌渐响,“高铁”等高科技产品已经在国际上成为新的“中国名片”。

  出路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中国制造,为他国品牌做嫁衣裳,在国际品牌的利益链条上,付出了很多,却只赚取了极其微薄的利润。

  中国制造的现状,以及它面临的困局,或许即将得以破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其中强调了科技创新,特别强调了工业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专有技术的创新。

  李毅中透露,目前,工信部与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所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很快要上报国务院。

  “所谓‘中国制造2025’就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李毅中说。

  反思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还存在哪些短板?

  有人感叹,一只马桶盖打败了“中国制造”。“世界工厂”为何难获消费者青睐?

  ——生产能力世界第一,缺乏核心技术、人性设计。全国人大代表张华明认为,一直以来“中国制造”解决的是短缺问题,对优质产品探索、研发、生产刚起步,但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已被国际市场逐渐培养,供需之间产生裂痕。

  ——不尊重知识产权,创新企业遭“山寨”。全国人大代表黄作兴说,其实国内很多企业并不缺乏创新能力,但创新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很快就被“山寨”了,仿冒的成本太低、劣币驱逐良币。

  ——品牌“叫不响”,服务难到位。全国政协委员南存辉认为:“现在并非是卖一个或一套产品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品牌建设和服务提升来增加产业附加值。”

  ——制造业质量基石被忽视。浙江省质监局质量处处长王青说,现在“中国制造”高端低端并存,核心的质量、标准问题仍缺失,夯实基础的工作还没完成。作者:席秦岭 王浩野 石莉芳 李寰 马宇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