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企进入品牌国际化新阶段
[导读]
纺织行业需要通过积极稳妥的“走出去”打造跨国供应链,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品牌、技术、市场渠道的向外拓展或合作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
目前,我国纺织业已进入跨国布局新阶段。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纺织行业需要通过积极稳妥的“走出去”打造跨国供应链,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品牌、技术、市场渠道的向外拓展或合作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
记者了解到,中国纺织产业亟须“走出去”进行跨国布局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我国纺织产业可以凭借资源跨国配置来破解行业发展面临的内部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人口红利到期,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节能环保成本上升,强制性约束指标日趋严格等。另一方面,我国纺织产业可以通过部分产能“走出去”应对外部低成本国家的订单竞争。
打造跨国供应链
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国纺织业总量增速明显放缓。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棉花价格近3年持续高于国际市场30%以上;环保成本的逐年提升,也使我国纺织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成本优势逐渐减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认为,如何有效破解这些制约因素,使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我国纺织业可以利用跨国资源配置,打造“中国+配套国家”的供应链。这是我国应对国内外挑战、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鼓励企业进行跨国资源配置的一个主要手段。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外设立工厂2600多家,分布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棉纺和针织领域,我国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天虹集团在越南启动了两个棉纺项目和1个纺织工业园区项目,产能达100万纱锭,有效规避了国内高棉价风险,并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零关税政策将产品返销大陆,获得了较好的回报。
纺织业向“智造”迈进
据了解,跨国资源配置的另一大任务是将我国纺织业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为“中国智造”,鼓励和引导企业在原料掌控、品牌和技术层面进行资产收购,以求在价值链的高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将更多自主品牌推向国际市场。
徐迎新表示,事实上,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对发达国家的品牌技术及上游原料进行并购的案例正在日益增多。例如,如意集团收购澳大利亚棉田农场、富丽达集团并购加拿大纽西尔溶解浆公司、中银绒业收购世界知名的英国羊绒纱线生产商邓肯纱厂。这些都是企业在破除资源保障瓶颈、获取品牌和技术溢价等层面进行的努力。
据徐迎新介绍,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已经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品牌国际化的道路。第一种方式是企业面向海外市场专门创立自主品牌,如东尚和BASICEDITIONS;第二种方式为企业将国内自主品牌进行国际化延伸,如波司登、江南布衣和爱慕等;第三种方式是企业先做代工,当掌握了一定客户需求和海外渠道特征时,再向品牌化发展;第四种方式是通过海外并购,购买现有品牌及其市场渠道和设计资源等。如2013年10月,万事利成功收购具有120多年历史的法国丝绸企业MARCROZIER,并邀请原爱马仕丝绸控股集团CEO加盟万事利集团进行品牌运营。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