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仿古玉器造假市场,6万人从业,年产值20亿

分享到: 更多
2016-09-13 来源:艺术资本与市场

据市场星报报道,蚌埠不产玉石,却是全国最大的玉器集散地之一,更被称为全国最大的仿古玉市场。据蚌埠官方数据显示,该市从事仿古玉雕的人员最高峰时达到6万人,年产值超过20亿元。

然而如此庞大的一个产业,却因各种因素开始萧条。据业内人士称,仅2012年,蚌埠市仿古玉作坊、企业就有1/4陆续关闭,其中当年下半年,北工地市场就有600多家作坊关闭。原因何在?

近日,记者来到蚌埠,揭开当地仿古玉市场兴衰的神秘面纱。


(安徽蚌埠从事仿古玉雕的人员最高峰时达到6万人,年产值超过20亿元。)

曾经:盛极一时,产值20亿

1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蚌埠市最大的玉器集散地——光彩大市场,数百家大小玉器店坐落于此。在市场深处的“玉博馆”,记者见到了蚌埠市博物馆副馆长辛礼学。

“1958年,蚌埠成立玉雕厂,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玉雕工人来到这里,并培养出一批技艺精湛的玉雕师傅,蚌埠玉器因此盛极一时。上世纪80年代,蚌埠仿古玉就有了非常高的声望和工艺水平,并逐渐受到市场的追捧。玉器供不应求,年轻人学艺成风,各种玉器作坊、企业成立,蚌埠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玉器生产加工和集散中心。”辛礼学介绍,当年的玉雕工人们,通过师徒相授逐渐壮大,并成为今天全市数千家古玩玉器生产作坊的技术支撑。最高峰时,生产经营商家40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达6万人,每年产值超过20亿元。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市场需求?蚌埠市玉雕协会秘书长成成介绍:“一方面文物稀有,使得许多收藏家转而收藏仿古玉器;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大陆人到了台湾,他们热衷于从大陆收集仿古玉,以寄托思乡之情和对中国古文化的眷恋。”

到底是怎样精湛的技艺,吸引全国各地人士慕名涌向蚌埠?成成告诉记者,奥秘就藏在当地几千家玉器作坊里。


(一个工人在制作仿古玉器的毛坯,这是最基本的工序,仿古玉器都是批量生产制作的。)

揭秘:技艺精湛,令人咋舌

5日下午2点多,在成成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蚌埠市太平街附近专门从事玉器做旧的华海玉器市场。

走进巷子,只见路两边排满了大大小小的作坊门面。记者来到其中一家作坊。这是一间面积不足30平米的老式堂屋,正面摆放着一张大木桌子,近百件颜色斑驳的玉雕作品被整齐地码放在木桌上下。

一位瘦瘦的朱师傅,一边费力地把一件玉雕貔貅搬进大烤箱,一边向记者介绍:玉器雕刻成型后,要用手工进行细致的二次雕刻,再放在300多度的高温烤箱中烘烤。“烘烤时间要根据材质决定,短的烤3、5分钟,长的就说不准了。”朱师傅说,经高温烘烤的玉石,裂纹会张开,再放进颜料池里浸泡,以达到古玉所特有的沁色效果。这些颜料都是各家自己调配,配方从不外传。

“泡完之后,还要放进烤箱继续烤。”话音刚落,朱师傅便打开烤箱,把一件经过二次烘烤的玉雕貔貅拿出来,用毛笔蘸着墨水一样的颜料给它点上颜色,并不时用布擦拭,以控制其沁色面积,如此反复多次。


(在仿古玉器的工艺里,有一些玉需要化学品泡制,其原料如同酱油一般,不少仿古工艺工人双手留下难以洗去的痕迹。)

“这一步又是什么呢?”记者问。“这个就像是给它化妆,哪一块颜色不对了,给它补点。”朱师傅说,看似简单,但不同的手艺点出来的效果也相差甚远。

化妆之后呢?朱师傅指着门前的一位高个子师傅:“喏!下一步就是他的工作——打磨、打蜡、抛光。”记者绕过门前积水,见他正熟练地为一件“化过妆”的玉雕进行打磨,然后打蜡,接着又用毛巾细细地擦拭,以达到抛光的效果。

朱师傅告诉记者,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包浆。“有的会用兽皮、棉布去磨,而更多的是手工和机器配合用棕毛刷进行包浆。把蜡煮成液体,涂抹在玉的表面以掩盖瑕疵。”师傅说,这一步很关键,因此也从来都是秘不示人。

他指着店里的一座高约2米的玉石虎雕,原石已经值8万多,花了2个月时间做旧,他开价不过10万出头。朱师傅很坦然:“这是传下来的手艺活,挣的是辛苦钱,没有见不得人的地方。”


(打磨环节技术含量不是很高,不少妇女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狭小的空间里,七八个玉雕工人在加工,而加工和销售分离是蚌埠玉的特点。)

价值:可作博物馆里的仿制品

6日上午,在一位业内人士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蚌埠市区一条小巷深处的贵和玉器厂。老板郭兴亮告诉记者,它是蚌埠市唯一一家给省博物馆做复制品的仿古玉器厂。

郭兴亮说,他做了15年的仿古玉器,前期总是亏得多赚得少;几年之后,生意慢慢有了起色;直到2年前,经省文物部门批准,他得以给省博物馆做文物复制品。

“地方出土的文物很多要被国家博物馆收走,地方博物馆就需要一些复制品,以便市民游客参观。”他说。此前,郭兴亮接到省博物馆邀请,复制一把凌家滩出土的文物勺子。

“勺子看似简单,但对工艺要求非常高。为做这个,我前后到省考古研究所跑了6趟,反复对比观察,前后失败断了9把,到第10把才成功。”他说,做那把勺子所得工钱是1000多元,但花费却远不止这个数。


(安徽蚌埠幸福村,切割玉器产生的巨大噪音此起彼伏。最初的玉器村也是通过这些家庭作坊里师傅带徒弟,徒弟单干之后再带徒弟而初具规模。)

“肯定是亏了,但那次我不图挣钱。”郭兴亮说,这些年,蚌埠精湛的仿古玉工艺总是背上“假文物”的“黑锅”,他希望通过给博物馆做复制品,来显示蚌埠仿古技艺存在的价值。

2年里,他被多家博物馆邀请制作文物复制品,有南京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台湾博物馆等。还曾受邀仿制春秋钟离国国王随身玉环,并被作为礼物送给外国友人。

“我觉得做仿古玉不是丢人的事,起码我现在走到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可以很骄傲地告诉别人,这里哪几件是我们蚌埠做的。”郭兴亮说,如今还有很多其他地方的博物馆人员慕名邀请他帮助复制文物。在他看来,仿古玉雕对传播古文化所产生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作坊的生产环境不是很好,粉尘多是大件玉器制作难以避免的。)

而今:档次低利润低,大量倒闭

6日下午,记者联系上一位多年从事仿古玉器行业的张老板。

“几年前,蚌埠经历过一次疯狂的涨工资大潮,甚至有玉器厂在一周之内月工资上涨2次,涨了5000多元。”他回想那时仍心有余悸,“那时的蚌埠,不说是全国工资最高,但是一定是全国涨工资速度最快的。”

据他介绍,现在蚌埠玉雕和做旧师傅的工资很高,几千元的月薪已经很少了,一般都在1万多元,甚至月薪2万元以上也并不稀奇。

此外,仿古玉用的都是残次玉,做出来也只是一些低档次的工艺品,因此很难卖上高价。高工资、低档次、低利润,加之外界对蚌埠仿古玉的误解,使得近年来蚌埠仿古玉越来越难做,近些年,蚌埠许多玉器作坊纷纷倒闭。


(很多玉器作坊加工玉器,都是根据销售店铺需要来加工,自创的并不多。)

同样的说法,记者在成成那里得到了印证。

“2012年,蚌埠就有至少1/4的仿古作坊、企业陆续倒闭。”成成说。

他认为,蚌埠玉器行业需要由仿古向高精尖艺术品转型,但转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经营户无法解决,发展遇到了瓶颈。

“这是需要历经的一个长期阵痛,至少也要好几年的时间,很多作坊撑不下去,就只能倒闭。”成成说。在蚌埠,仿古玉雕曾是几万人赖以生存的行业,而如今面临的问题使得转型迫在眉睫。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