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身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文明的生活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诉求,运动、健身成为一种潮流。从各路明星,到健身网红,到马甲线女神,健身的人越来越多了,未来一定是全民健身的时代。健身服务行业产业链的的主体为健身房健身俱乐部,上游为健身场馆与健身器材,下游直接面对消费者。
我国健身服务行业现状分析:
我国健身产业产值及体育锻炼人数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针对20-69岁人群的调研发现,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日益增加,有51%的人群进行健身运动,比2013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09-2014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上升,2014年人数达到3.83亿人,庞大的健身人口为健身行业带来巨大的需求。
我国健身俱乐部数量及会员人数
健身俱乐部数量是健身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我国健身俱乐部数量自出现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从 2009 年 2959 家增长至 2014年的 3662 家。虽然在 2011-2013 年间,由于健身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行业出现关门潮,健身俱乐部数量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为负。但是,随着近年来健身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专业化指导需求加剧,新一轮的健身风潮带动行业出现复苏迹象,健身俱乐部数量也 随之迅速增长。据国家体育总局《2016年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健身俱乐部数量增长20%,达到4425家。2015年健身俱乐部会员数量达到663.77万人,同比增长21.3%。
在 2011-2013年间会员人数增长放缓,但近两年随着新一轮健身潮流的兴起以及健身俱乐部的扩张,会员人数又出现了显著的增长。
我国健身器材销售收入稳健增长
根据《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白皮书》,我国健身器材行业年销售额由 2006年的175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32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8%。2014年较2013年增长15%,行业销售规模首次突破 300亿元大关。
我国生产的健身器材主要销往国外,国内的健身器材消费市场规模仍然较小。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家庭平均每百户中仅有 4套健身器材,普及率尚不足5%。高端健身器材市场主要被国际知名品牌所占据,在星级酒店与高档俱乐部使用;英派斯与乔山为代表的中高端国产品牌发展势头也不错,在业内已积累起较大的品牌影响力,主要在连锁俱乐部、酒店等处使用。另外还有大量中小OEM厂家。
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注入新活力
随微博、微信、QQ等社交工具大发展,社交媒体晒健身照、晒运动装备、比较运动排名等已成常态,健身开始带有社交属性。2015年来KEEP、FITTIME等健身类应用快速流行,微信公众号、优酷、今日头条等平台上也聚集大量粉丝,健身类网红达人KOL正逐步开始在主要社交平台上大放异彩。著名健身网红“暴走的萝莉”陈暖央是音乐学院舞蹈专业毕业,做过杂志兼职模特,有一定的粉丝基础,2011年后开始健身,在微博上分享运动照片、段子与视频,与粉丝有效交流互动,目前微博粉丝已接近百万人。
我国健身服务行业发展预测:
2016年体育总局与国务院分别颁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等,目标是把全民健身打造成国家名片。2015年我国健身房市场产值约为仅700亿元,随着我国人民健身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和健身房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成熟,我国健身房市场预计仍将保持稳健发展,在健身俱乐部数量和会员人数迅猛增长的推动下,2017年健身房市场规模将逼近900亿,未来五年有望保持12%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将达到1230亿元。
中国健身器材行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国际市场缺乏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不少生产企业还处在仿制生产阶段,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消费领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健身器材产品在家庭的普及率及用于健身运动的人均消费还很低。
2015年中国运动健身类APP活跃用户规模突破2000万人,同比增长92.1%。预计2016年将达3415万人,同比增长将达70%。而到2018年活跃用户规模预计将突破7000万人。运动健身APP目前还处于用户培育阶段,用户规模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我国健身行业发展空间大,居民消费升级注重身心健康,政府层面持续推进大众健身,以及社交媒体共同驱动行业成长。但是目前行业盈利模式单一,主要靠预售卡与私教,正从零售业向服务业升级,未来变现将更加多元化。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