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智能家居市场或再迎大爆发
智能家居的概念在市场已经存在很久了,现阶段,用户和企业对智能家居的认知和概念正处于形成和深化的过程中。相关家居行业专家也纷纷看好智能家居未来发展,并预测2017年智能家居市场或迎来下一个大爆发。智能家居市场潜力巨大,那其市场现状和未来发趋向又是如何?
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数据分析
报告显示,我国中产阶级数量达1.09亿,平均收入30万以上;作为智能家居市场的主力消费人群,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基数,决定了智能家居市场的无限潜力。此外,产品销售仅是一次性的,然而更庞大、更持久的市场盈利潜伏于销售之后:届时,产品将成为入口,为用户带来一系列服务,企业从中获利,智能家居市场将不可估量。
据统计,我国2015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431亿元,同比增长41.80%;2016年为660亿元,同比增长53.10%;2017年总市场规模预计为988亿元,同比增长49.60%。从数据上看,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增长速度上,我国智能家居市场发展均领先于全球市场。
从国内市场来看,智能家居企业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海尔、美的、长虹、TCL、格力为代表的传统家居企业;一类是包括小米、京东、腾讯、百度、阿里在内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另一类则是电商平台(如京东、天猫等)以及欧瑞博、安居宝(300155)等智能家居品牌。三类企业均在经历各种风浪,例如:米家创造应用场景有限,智能家居产品数量太少;美的“一键控制”成空头支票,业务不尽人意;京东微联陷尴尬境地,技术方案标准不一纠纷不断等。当然,这仅仅是有待解决的暂时性困难,精彩帷幕仍在华丽揭开。
智能家居的“硬伤”
概念不清晰
根据《智能家居系统产品分类指导手册》,智能家居系统产品共分20类:电器控制系统、家庭背景音乐、家庭影院系统、视频监控、防盗报警、电锁门禁等……单看分类已眼花缭乱,更别提详尽细节了。这导致消费者心中的智能家居印象是:分类繁乱、复杂抽象、模糊不清、难以感知;此外,市面上各种良莠不齐的所谓智能产品也充斥其中,消费者可谓一片茫然。
用户体验欠缺
当前,智能产品缺乏线下体验,导致消费者理解模糊、感知不清、体验不足,无法形成购买需求。此外,无法一键设置也影响了功能体验:真正的智能应自动感知或预测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和习惯,主动调节自身运行逻辑、参数等去适应使用者;然而市面上大多家居系统往往需进行产品选型、方案设计、施工安装等,不符合“购买、使用、分享”的使用体验逻辑。
价格昂贵
市面上的智能家居产品价格不菲,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这一点也导致了智能家居无法快速普及。例如,为一套 120 平左右的新房安装智能家居系统(包括门磁安防开关、智能灯光系统、客厅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家庭影院系统等),总价近4万元(且不含辅材及施工费用)。若非土豪或发烧友,这样的价格足以让平常百姓望而却步。
智能家居市场不明朗,但潜力很大
受制于智能家居的价格不够亲民、场景分散杂乱、功能体验模糊、伪智能横行等诸多痛点,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尚未被燃起,智能家居行业仍处于朦胧、混乱、无序状态。但不容否认的是,智能家居行业正从诸多场景出发,逐步改变人们的传统家居生活习惯。
虽然“智能家居”的概念被炒得火热,真正能做到“智能”的企业却寥寥可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家居必定是家居的大趋势,但如今却仍然裹足不前,智能家居市场仍然不明朗。智能家居在我国发展近十年,总体而言,仍处于初期。智能家居虽蕴藏巨大的市场,但由于没有完整的产业标准,没有真正切入用户需求,仍发展缓慢。智能家居产品区别于传统的家庭配电和弱电,在设计、集成、施工都不同,真正能融合智能家居各方利益的统一标准尚不确定,且用户价值不清晰,没有公司从客户的真正完整需求去规划。智能化应该是整体的,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去做,点状创新往往不能持久。
虽然存在突出问题,智能家居依然存在巨大的市场。据国际专家预测,全球平均每年该领域的市场约500亿美元,国内目前每年有近10亿美元的市场,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及发达的东部地区大中城市。业内人士分析称,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智能家居市场增长的关键。原因如下: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家庭收入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家居潜在消费能力巨大;另一方面,我国是全球最大互联网市场,能够帮助智能家居企业打开市场。
在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氛围下,国内智能家居设备制造企业要回归到打磨单品上来,踏踏实实地做产品,摒弃大而虚的理论。此外,相关企业要提供主动式服务,不要做一次性买卖,观念上的转变是智能家居进步的关键。对于涉及该领域的企业来说,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之下,企业还需抓准机遇,谋求更为长远的发展。
结语:总体而言,智能家居热度不减,但是要做到真正爆发还有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随着智能家居行业逐渐完善、产业链趋于完整,智能家居或许会迎来大规模爆发。目前,企业要做的是不断调整战略、推出合适市场的智能家居产品,形成自身独特的产品风格,加强用户体验,从而赢得消费者的心。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